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供给侧”弊端与解决措施
2021-11-26臧刚权
臧刚权
(咸阳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25)
0 引言
国务院2015年颁布《中国制造2025》[1],是我国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旨在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层次技能人才做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供给侧”,在提升中国制造技术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主要弊端
1.1 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时代性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生产系统的复合化,要求企业员工不仅是劳动者,更是设计者、管理者以及检验者和维护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及技术受制于人,创新人才的短缺成为当下的核心问题;要形成国际知名品牌[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离不开匠心制造,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的匮乏限制了中国制造全面走向世界的步伐。高职院校这一人才“供给侧”不能提供以上急需人才。
1.2 教育教学模式缺乏深入性
高职院校现行的“订单式”、“工学结合式”等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与“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面向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有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岗位变动及后续发展[3];校企不能达到深度融合,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培养人才缺乏企业支撑,技能传授与岗位需求不能很好对接。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的高职院校应认真思考怎样使自身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3 教学内容、方法缺乏针对性
任课老师不能结合学生特点和基础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落后。高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弱,理论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内容应因势而变。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结合学生来源、专业的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也有一些教师不能随时代变化更新专业知识和运用现代教学方法[4](翻转课堂、慕课等),还停留在传统教材和粉笔、黑板基础上,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1.4 评价方式方法缺乏全面性
受考试特点制约,知识性考核容易实现,而制造类专业以理解、运用等为主的核心内容,无法体现在卷面上,造成了考核结果的失真[5];结果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比例失调,造成高分低能问题的出现,专业成绩排在前列的学生往往专业素养不足;学生在校期间的考核主要在于智育方面,对于思想政治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存在很大空白,背离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弊端的解决措施
2.1 做好顶层设计,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及工匠人才所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并将其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复合型人才,具备整合跨学科技术的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灵活多变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可开设诸如工业机器人、网络通信、软件等相关前沿技术课程[6]来补充相应技能;通过渗透创新理念、开办第二课堂、举办创新大赛或培训创新方法等途径,助力创新人才成长;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尊师重教、精益求精、知行合一,新时代又被赋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新的内涵,可通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产品质量教育,让学生树立品牌意识,同时结合现代学徒制教育,精心打造一批技能出众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2.2 深化校企融合,提高人才岗位技能
制定相关制度法规,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明确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参与的相关主体权利与义务,为校企合作开展的各方面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7];鼓励制造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人才标准、课程计划、评价标准和培养方案等教学文件,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使制造企业关注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情况,乐于参与学生培养;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合作,研究岗位现状与发展,确定岗位能力体系、教学知识体系及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收集制造企业实时及发展信息,聘请行业领域专家座谈,为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咨询,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和指导,使校企合作能够持久[8]。
2.3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要求授课老师要认真分析学情,尽可能按专业、分层次教学[9]。基础好些的同学可以按照未来工程师、专业设计师的目标来培养,基础稍弱一点的同学可以按照专业工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去培养,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授课内容,使每位同学实现能力上的提升,实现学生整体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使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日新月异,视频授课、动画模拟等教学手段已经非常普遍,翻转课堂、网课慕课等新兴教学方式正改变着我们的职业教育方式[10]。相对以前,教学内容的理解变得更为简单,课堂容量也迅速加大,同时要求院校老师要不断加强学习,适应新形式、掌握新方法,满足教学需要与发展需求,更要求在校学生要学会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彰显个性,使自己的人生出彩。
2.4 改革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监督
现代职业教育旨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角色多样性决定对人才的评价应多元化,并应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的多元化主要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还应当包括同学、企业专家、家长甚至社会人士。通过多方位、多角度评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促使学生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评价内容应涵盖人才成长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可建立由辅导员、班主任、社团干部组成的大学生德育考核小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经常性考核,强化学生无产阶级立场和崇高理想信念,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注重过程性考核,及时评比,及时鼓励表现突出的学生,给学生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结论
完成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达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资源作为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发展,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术人才,助力中国制造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