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与短板分析
2021-11-26
(青冈县人民办事中心,黑龙江 青冈 151600)
0 引言
农业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农业经济占比很高,不仅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有较高的产出,也是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之一。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艺技术不断完善,以农业机械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实施能力与最终产量。从农业机械化的长期发展来看,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将农业生产全过程与现代化作业方式相融合,将生产各个过程的先进农机装备进行引进和普及,应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方向[1]。从目前来看,尽管黑龙江省的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在全国占据一定优势,但对于农业现代化、农业长久化发展来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农机化发展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素有北方粮仓的美誉,农业生产中因具备大面积黑土地资源而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丰富,其地形地貌大多适合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实施条件。从2018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来看,农业机械保有量和机械化作业程度仍在优化和提升过程中,其中大型和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了84 316台,与大中型拖拉机可配套农机具的数量达到150 000台以上,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为55 672台,可与小型拖拉机配套使用的农机具数量在65 000台左右,且联合收割机保有量38 561台,其他先进农业机械的保有量也有明显提高[2]。总体来讲,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占比正逐渐向着更合理方向迈进,中大型农业机械使用量的增加为农业土地的大规模经营和高效率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力基础。从拖拉机的使用情况来看,中大型拖拉机占比在60%左右,也就表明了拖拉机配套农机具作业重点逐渐向中等规模经营和大规模连片经营转变,总体发展形势较好。
与此同时,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先进农业生产理念推广较慢,免耕播种、精细化作业、绿色生产的普及范围仍不足,农机的使用、维护、维修存在较大不合理问题,农业生产总体形势仍较为粗放。在较好的自然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仍占据着不小的比例,农机使用结构亟需得到更新,农业产出仍没有达到最优化。
2 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生产经营规模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在黑龙江地区,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模式维持了很长时间。尽管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推行了土地集约化经营政策,但受到传统经营模式和农民思想保守等因素的影响,小规模土地经营仍占据着较大比例。这些小规模经营的土地,存在耕地面积小、耕地不连片问题,对于先进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十分不受用,导致农业机械无法发挥其先进效能,小规模经营模式无法应用大型农机,农民对于先进农机的购置热情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小规模经营模式导致农业管理部门对于农村土地的规划、调整、布局等方案实施困难,不利于农业整体向标准化、合理化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
2.2 农民的保守思想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我国农民大多数思想比较保守,从其自身角度出发很难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有清晰认识。很多农民在接受农业机械作业的过程都是受到周围其他农民应用农机获得更好收益的影响,而农民自身购买农业机械又存在着经济负担大、农机应用率不高等问题,尤其是黑龙江省一年一做的模式,专门功能的农业机械往往使用1~2个月就要闲置,影响农民购机热情。同时,农民经营农业生产十分辛苦,农业收入十分不易,造成农机化投资的谨慎性,部分农民安于现状,不愿将更多资金投入生产,也造成了农机化发展缓慢问题。
2.3 农业发展对农机化发展产生了制约
尽管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质量都显著提高,且很多地区开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总体上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较多不合理问题,造成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合理性、农业经济发展缓慢。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往往过于重视调整产品、产业和区域布局结构,而没有在农田面积、农艺技术、农民素质等方面下足功夫;其次,随着社会整体收入的提升,居民的消费点逐渐转移,农产品消费占比逐渐降低,导致农业收入增长相对迟缓,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再次,随着城市用工需求逐渐饱和,对于农村地区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农村地区劳动力剩余导致生产分片经营问题加剧,也影响了大中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最后,农业新品种的快速研发使农作物的特点变化较快,为农业机械作业提高适用性增加了难度。
2.4 管理工作不合理影响农机应用效果
在当前农机化生产模式下,要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就必须以科学的管理工作作为基础保证。在现阶段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出现了较大改变,而农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却相对缓慢,尤其对于农机管理相关工作来说,显然还没有与农机化快速发展相匹配。机械化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着人员不足、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管理体制缺乏、可靠政策法规缺失等问题,影响了农机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也不利于规范农机使用环境的形成。
2.5 农机农艺不配套问题影响农机应用效果
从总体上看只有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良好融合,才能实现最佳农业生产效果,但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仍存在着二者不配套现象:第一,农机技术滞后于农艺技术应用,导致现阶段很多新农艺技术的农作物产品缺乏与之配套的农业机械,老旧农机作业效果不佳、不适用问题会导致作物损失和经济效益下降;第二,新农机技术的成果转化速度较慢,导致很多针对新农艺技术的农机产品可应用范围较小,农机产品市场收益不足;第三,受到传统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人们对于农机农艺的配套作用认识不足,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艺与农机的配套性存在较明显地盲目选择问题,造成了农业机械作业效果不理想。
2.6 农机化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不足
目前黑龙江省大多数农业企业存在科研能力不足,农机产品缺乏创新性和技术适用性,很多科研院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储备,但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缺失,导致农业机械在技术性、创新性、适用性等方面处于落后局面。黑龙江地区的农机企业没有形成地区农机作业的榜样和辐射作用,农机企业产品销售情况不佳导致企业实际收益不高,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研发能力进一步降低。
3 总结与展望
总体上讲,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农机化生产普及率和适应能力也突飞猛进,未来农机化生产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合作经营和连片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2)加强农机化生产方面的培训工作,对农民群体、农机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专业能力进行提升;(3)规范农机市场环境,确保优质农机推广普及,大力查处不合格劣质农机产品;(4)建立合理的农机管理体制,农机管理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开展;(5)鼓励农机企业与农艺研究和开发部门紧密合作,提高农机农艺匹配程度,同时加快农机农艺技术的先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使先进技术能够快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6)鼓励并支持省内农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建立农机企业的科技创新典型,为满足省内农机需求创造有利条件[3]。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