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
——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
2021-11-26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四川 南充 637131)
0 引言
为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利用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设备进行生产,需要大量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技能人才,对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实施“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中国制造2025”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1 “1+X”证书制度的内涵
“1+X”证书制度的“1”代表学历证书,是指学生完成学制系统内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获得的由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颁发的文凭。“X”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习者在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等综合能力后获得的反映其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1]。目前,工业机器人专业包括工业机器人操作运维、操作编程、集成应用、装调等方向的“1+X”证书[2]。
2 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意义
2.1 推动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利用5~10年的时间推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由普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当前职业教育经过了工匠精神培育、理实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成果考核评估等很多方面参考本科教育设置,高职教育类型教育特色不鲜明[3]。高职教育的教师多是来自高校的硕博士,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实训教学效果不好。实施“1+X”证书制度,推动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体现高职教育面向教育和就业的特点。
2.2 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目标,需要采用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数控机床等智能化设备,其系统集成、装调、编程、运维等工作需要大量兼具理论和实操能力的技能人才。“1+X”证书制度能将新工艺、新规范、新技术、新技能融入课程学习,转变传统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由职业院校和培训评价组织承担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证书和教学资源开发、考核发证等职能,让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3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中都涉及校企合作。由于政府对企业在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扶持力度较小,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不一致,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呈现出“院校热,企业冷”的现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1+X”证书制度需要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参与实施。通过技能鉴定资助吸引企业积极申报成为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参与职业技能等级划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学习资源开发、证书发放等方面工作。如北京新奥时代科技公司、北京赛育达科教公司、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分别参与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操作编程、集成应用、装调等X证书试点工作[4]。
3 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
3.1 构建“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1+X”证书制度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构建“校企合作,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与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行业委员会、企业通力合作。加强制度建设,出台《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方案》《1+X证书制度课程教学标准》《1+X证书制度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1+X证书制度实训平台建设方案》等相关制度。让企业参与“1+X”证书技能等级标准制定,如工业机器人专业X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包括工业机器人系统调试、示教器编程、系统维护、外部设备通讯与应用编程、系统虚拟调试、产品测试等模块证书。要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将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融入课程教学标准,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与内容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实现课证融通。
3.2 创新“1+X”证书制度的教材、教法
创新教材教法,教材开发中要符合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采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教材形式,编制《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专业教材。教师要改变传统板书加课件的课堂教学手段,创建包含知识点素材、教学实例、数字化素材的共享型资源库,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模块化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将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职业技术标准融入到“1+X”证书教学内容中,加强实验实训,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3 搭建“1+X”证书制度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参照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整合高职院校现有的设备和资源,建设行业、企业、院校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结合工业机器人操作工、装调维修工、工业机器人编程员等工业机器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及企业真实生产情况,建设智能机床实训室、机器人应用工程中心等实训基地,使其满足教学培训、X证书考核、企业生产、社会服务等功能。联合工业机器人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实际岗位工作内容,提高职业技能。
3.4 建设“1+X”证书制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X”证书制度的实施需要建设一支兼具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实操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合“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要求,将技能竞赛水平、企业实践经历等纳入“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进行“中国制造2025”、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开展针对“1+X”证书制度的职业技能师资培训,让教师熟悉“1+X”证书标准、考核评价大纲、命题细则和实操过程。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等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优化教师队伍,聘请一线工程师、企业专家作为兼任教师,与“双师型”教师一起以实训指导、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形式进行“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
4 结论
实施“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制度设计,构建校企合作,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材教法,将职业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创新精神;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功能全面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兼具教学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