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机械化生产的阶段性特点与不足
2021-11-26
(五常市兴隆乡农机管理站,黑龙江 五常 150225)
0 引言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部分向城市转移,使机械化作业逐渐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必须模式。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有效产出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机械化作业相对于传统生产模式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且农业生产存在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1]。玉米的生产需要将传统生产工序实现机械化作业,需要农民了解多种农业机械的功能、结构和使用方法,才能有效利用农业机械实现高效、高质量生产,为农民创造更高收益。
1 玉米机械化生产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和各地区对农业机械实施购机补贴和作业补贴的支持下,农业机械保有量得到快速提升,从玉米机械化生产来看,耕整地、播种、收获等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而植保、中耕、除草等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在政策支持和农机示范区的带动下,尽管与过去相比大马力机械和先进机型的使用量不断提升,但玉米生产中农业机械的先进性仍明显不足,中小型农业机械仍占主流。由于玉米生产所需的农机产品以自主机型为主,很多中小型机械受到成本限制存在结构简单、工艺落后、先进技术集成少、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玉米生产整体机械化水平。且在生产过程中,农民对于机型的选择各不相同,导致同一工序所使用的农机在工作特点、参数、实际效果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增多,玉米生产也出现了很多租赁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大面积耕地,使玉米生产呈现连片化特点。大面积耕地对于大型农机的需求量提升,促进了大型设备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从使用情况看,玉米生产中使用的大型农机主要分为购置和租赁两种形式,现阶段除具有较强实力的农场和合作社,很多连片经营的玉米种植地都采用租赁的形式进行作业。而从大型农机的销售情况来看,进口知名品牌占比较大,如凯斯、约翰迪尔、纽荷兰、科乐收、久保田等是大型农机的热门品牌,而我国自主品牌占比较小,只有中收集团、洛阳一拖、中联重科等大型企业的产品占据着部分市场。从玉米机械化生产来看,自主品牌机型在市场影响力、技术实力等方面与进口机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
与此同时,玉米全程机械化推广工作有效优化了玉米生产的农机使用情况,全程机械化的实施使多种不同农机设备实现了合理配套,减少了不同工序配合不良产生的影响,使玉米机械化生产成为更加专业的技术体系,全程机械化模式的进一步实施将更好地推动玉米种植业的发展。
2 玉米机械化生产的主要技术
2.1 机械化耕整地
机械化耕整地作业是玉米生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了深松、灭茬、旋耕、耙地等工序。现阶段玉米耕整地多采用旋耕机进行松土作业,同时能完成对根茬的处理,很多功能集成的旋耕机可在作业过程中实现旋耕、起垄和镇压等功能,能够在地势良好、耕地面积适宜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松土作业。为避免常年耕作造成土壤犁底层问题应每间隔1~2年进行一次机械化深松作业,使耕地保持良好的透水透气性。为进一步提高耕整地质量,也可利用联合整地机进行一次性的深松、旋耕、耙平等作业。
2.2 机械化播种
播种作业的质量对于玉米后期生长影响很大,玉米播种作业主要利用专用的播种机实施。现阶段使用的播种机以精密型气力式播种机或机械式播种机为主,玉米播种多采用穴播或条播,部分地区也存在其他模式。机械化播种应能在作业过程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功能,优质的播种作业能保证播深一致,不存在重播和漏播等问题。很多地区也进行了免耕播种的推广和应用,利用免耕播种机在有秸秆覆盖的耕地上进行播种,实现节约生产资源、优化耕地结构、秸秆利用等功能。
2.3 机械化植保
机械化植保是预防病虫害的有效手段,现阶段玉米机械化植保所使用的农机具种类较多,包括了背负式喷雾机、喷杆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等多种类型。其中背负式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喷施均匀度也不尽人意,因此,生产中更多以喷杆式喷雾机为主。在玉米生产前期,可利用拖拉机配套宽幅喷药机进行药物喷施,玉米生产中后期可利用高地隙喷雾机或植保无人机进行药物喷施。
2.4 机械化收获
玉米收获主要利用玉米收获机实施,现阶段使用的玉米收获机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自走式联合收获机,具有较好的功能集成性,能够在作业中完成对玉米植株的割断、喂入、摘穗、输送、剥皮、收集等功能,自走式机型通常具有较高的作业效率和可靠性,且在幅宽和动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适合大面积高效率作业;二是背负式收割机,采用将收割机与拖拉机装配后作业的形式,多属于中小机型,该机型经济性较好,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合在小面积耕地或地形条件不良的地区作业,但该机型因不同的拖拉机配套和装配状态可能影响机具的实际作业质量,且机具本身的技术含量和结构合理性也不如自走式机型。
3 玉米机械化生产的不足之处
3.1 小型农机占比过高
受到传统生产模式制约,我国农村地区拖拉机保有量很高,且多以中小型拖拉机为主,而在玉米生产的过程中,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都可通过拖拉机配套农机完成,这样的作业模式使农民更好地节约了农机购置成本。但与此同时,小型拖拉机所配套的农机具存在着生产成本低、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等问题,使玉米生产的机械作业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尽管也能完成生产作业,但是作物的生长状态、病虫害防治效果、最终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却可能与优质农机作业存在很大差距[3]。同时,因为小型农机作业效率低,导致能耗问题和污染问题偏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 各工序作业配合不合理
现阶段的玉米机械化生产中,农民对于农业机械的购置相对比较随意,缺少农机化生产的整体设计,导致耕整地、播种、收获等各个工序的机械化生产过于独立,易出现工序之间衔接不当的问题。例如耕整地的地表状态不适合播种机作业,或播种机播种的行距、株距不适合玉米收获机作业等。同时机具的购置过程不考虑功能集成性特点,造成购置的农机功能单一,需要拖拉机频繁与不同农机具装配后再进行作业。众多机型的购置造成了购机成本增加,同时农机存放、保养等也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
3.3 仍未达到全程机械化要求
从现阶段我国玉米生产的总体情况来看,在东北、华北、南方等地的农业发达地区,已经基本建立了农业机械化的雏形,但是仍不可避免地将过多的投入侧重于产前和产中农业机械,对于产后粮食收储运机械的研究和应用仍显不足。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不均衡,部分地区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仍比较低,生产效率不足,经济收益也相对薄弱。
4 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普及程度已经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农业机械的先进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仍需提高,在农业发达地区玉米生产的很多农机资源仍存在着严重过剩和闲置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机械化生产中进行改善。只有农机技术水平和资源配置水平均衡发展,我国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模式才更科学,才能保证玉米种植业的长久合理发展。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