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档案故事众开发模式研究
2021-11-26陈佳雨汤玲玲王小云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陈佳雨 汤玲玲 王小云/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原材料,其运用程度影响着故事的真实可信度、也成为其打动人心的关键。在如今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的信息时代,哪一方讲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就更有可能占据文化舆论场的有利态势。因此,新时代如何选取档案故事讲述视角、创新档案故事呈现方式,是现阶段学术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档案信息开发体系的成熟、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自媒体潮流的逐渐兴起,大众文化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多元主体参与档案故事开发实践的热情日益高涨,档案部门将不再成为开发工作的唯一主体。正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各界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作为防疫宣传阵地,将抗疫“实录 ”搬至线上平台,聚集群体智慧,共同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档案部门作为提供信息服务利用的重要环节,可参与奏响合作共赢主旋律、顺应自媒体浪潮,协同社会多元主体讲好档案故事、传递中国之声。
1 档案故事多元化开发历程
1.1 自媒体时代档案故事众开发理论剖析
第一,关于档案众开发研究。在理念指导层面,檀竹茂率先将“协同合作”思想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结合,认为档案部门应与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1]。王玉珏等在研究国外档案馆跨界合作实践模式基础上,指出我国档案部门应寻求多元伙伴合作、开拓多样合作途径,做好档案开发工作[2]。张帆、吴建华也顺应档案治理的宏观背景,提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应向档案部门主导、社会主体自主的复合治理模式转变[3]。
第二,关于档案故事开发研究。近年来,档案界学者从档案开发视角对档案故事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周丽君指出档案故事是目前档案界进行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形式[4]。张斌等认为运用空间叙事手段对档案进行开发,能够促进记忆对象具体化、记忆行为社会化和认知主体多元化[5]。谢玉雪提倡讲述中国故事需要档案声音,同时引入数字档案资源的可视化叙事服务理论,指出可视化的形式和叙事性的内容顺应了当下移动应用风靡及知识信息碎片化的趋势,为档案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角度[6]。
第三,基于自媒体视阈的档案开发研究。自媒体作为新兴的互联网产物,对于档案开发工作大有裨益,因此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相应实施策略。周耀林等基于“个性化服务”“去中心化”“交互性”三种理念,提出档案服务应树立社交媒体意识,充分利用群体智慧提升档案资源建设能力[7]。黄霄羽等从档案媒体衍生理念着手,认为档案服务具有社会化、注重民生、侧重文化休闲、信息化四个特点,提出档案馆利用社交媒体具有多向服务、合作共享、有的放矢、及时响应以及主动服务五大理念支撑[8]。罗宝勇等进一步从主客体角度分析应用社交媒体开发档案的可行性,并从思想转变、跨界协作、精准服务、双向沟通四个方面提出开发方案[9]。
由此可见,我国相关档案部门以及档案学者都已充分认识到当下档案开发利用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形式的广泛化、宣传媒介的数字化等特征,并鼓励以开放的姿态、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手段应对自媒体时代变局。
1.2 自媒体时代档案故事众开发实践探讨
一是以档案部门为主导者的档案故事众开发实践。长期以来,我国档案部门一直处于档案开发工作的唯一主体位置,尤其是在国家宏观记忆建构中发挥着显著的主体效能。例如,城市记忆工程作为近些年来档案部门参与各级各类记忆工程的成功典型,在留存我国城市历史档案、讲述城市故事、延续中华文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我国共有127个地级以上城市或城区正式提出或实施了“城市记忆工程”,开发主体多为各省市档案局、馆。其中,以青岛市档案局(馆)为代表的各省市档案部门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建设专题数据库,开设微信、微博账号推送经过艺术加工的、以各种形态呈现的档案故事。
二是以档案部门为参与者的档案故事众开发实践。在多元合作理念指引下,档案部门除了作为档案故事的开发主体,还会作为辅助角色参与“非档案人士”牵头的档案故事开发实践。例如,北京卫视推出的大型系列纪实栏目《档案》、上海纪实频道的《档案》、江西卫视的《经典传奇》,以及浙江省档案馆与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联合推出的《跟着档案去旅行》等中,都可以看到档案部门与档案人士的身影。原始档案以解密及影像化的方式进行呈现,配以专业传媒人士的生动解读,使得此类档案故事为大众所喜闻乐见。除参与档案影视作品制作外,档案部门也常担任B站、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碎片化视频及资讯推送的“顾问”角色。
三是以档案部门为引导者的档案故事众开发实践。档案故事众开发的关注焦点不可一味限制在“档案圈内群聊”,而应“放眼整个社会”,积极主动引导社会群体共同参与进来。例如,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三届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吸引众多高校师生参与档案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实践,促使档案故事编排讲述具有别样风格,其中中山大学档案学本科生团队在中国国家档案事业积极参与、宣传和推广“世界记忆工程”的背景下,创作了隶属闽粤地方特色的《林氏侨批档案的故事——基于水墨动画叙事形式的侨批档案价值呈现及传播》,以传统水墨画结合当代动画的形式生动讲述了林氏家族南洋打拼、异域谋生、客死他乡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侨批档案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2 档案故事开发巧借自媒体之力
2.1 促进开发主体大众化
早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常被认为是档案部门及其相关专业人员的一家之事,造成开发工作往往被局限在档案机构内部,无法做到集思广益。移动互联时代诞生的自媒体技术,准入门槛低、传播范围广,极有可能改变这一现状,档案部门可以借助自媒体共享平台,号召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档案开发。
例如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的馆藏因纽特人照片数字化项目中,将照片命名的相册制作成照片画廊,发布在Facebook、Blog等自媒体平台,请因纽特的青年人或其长辈辨认和标记有关他们祖先的照片,鼓励用户积极参与与命名活动[10]。此类案例在国外层出不穷,其作用在于社会公众从档案整理、档案编纂以及档案开发的局外人变成了参与者。
又如天津市档案部门积极应变,将原来档案“网上征集”转变为“实时在线征集”,公众可以利用手机将个人家藏历史档案、日常生活中的趣闻轶事以及个人社交媒体平台的留存足迹等资源,上传至天津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链接的门户网站,并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信息实现一键推送。由于精准把握受众口味,天津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在开通仅一年的时间内,关注人数便达上万,年阅读总量超过百万。可见,借助自媒体平台讲述档案故事开发成果,可以创新并突破档案开发固有模式,促进大众化开发。
2.2 推动开发内容微型化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以往常深埋“故纸堆”、一味专注于宏大叙事理念下的大型经典史料开发研究,忽略了社会大众需要的多样化、简明化甚至微型化的档案信息资源。
而自媒体平台既关注时政要闻之类的国家大事,又关心生活休闲之类的民群小事,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草根百姓的喜喜爱。各种自媒体平台数据库汇集并保存了社会各类主体形成的微小记录和微型档案,其所涵盖的社会记忆内容非常广泛,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在某个时代最具体、最生动的真实写照。对开发此类档案是契合时下热点、符合民众诉求的开发路径。如江苏省档案馆与《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联合推出了抗疫档案全媒体电子书《战疫·苏史记》,参照修史体例进行档案汇编,并通过开放线上交互式信息补充方式,收集了广大网民提供的数据样本,既讲述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英雄事迹,也记录了政府机关、群众组织、人民群众在抗疫斗争中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抗疫档案内容和形式的呈现更为完整。
此外,微型化还有另外一层涵义,围绕档案故事之上的档案文创产品,也可以微型化,就像苏州大学档案学本科团队打造的苏州古桥记忆——一桥一档一故事,有了微小记录——档案,有了微小叙事——故事,再加上微小文创或微小产品,便可形成类似于“故宫文创产业链中的微故宫、故宫微商城、故宫淘宝”等完整的“微系列”档案故事加工链,毕竟开发档案,需要讲好故事;讲好档案里的中国故事,更需来点真凭实据,“凭”,就是档案原件,“据”,就是档案文创。
2.3 实现开发手段多维化
档案信息开发成果以往总无法掀起水花,除了自身开发产品的内容晦涩、形式枯燥之外,单一、落后的开发平台与宣传方式也是重要原因。自媒体时期,档案开发手段由早期的一维形态:电视节目、电影、纪录片、实体出版物等,转化为现今多维形态:全息体感游戏、互动视频、H5动画等。
例如河北省唐山市档案部门特别开辟青少年成长档案体验中心,依托自身特色馆藏,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出“成长”类主题档案故事动画《共同的记忆》,并推出一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档案类游戏《小小档案员》。以动画、体感游戏的形式创造性转变了档案的宣传体验方式,能够有效增强青少年的档案认知,提高青少年群体的档案意识。从开发主体来看,似乎仍然以档案部门为主,自媒体平台所激发的社会参与,体现的不够明显。但是此类故事或游戏,更为侧重产品形成之后的公众参与,即每一位参与者的参与痕迹、沟通记录以及体验角色,已经成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国家一流仿真教学项目——闽台缘文化虚拟仿真项目开发时,其理念就是“档案、图片、音频、视频等建构游戏的人物、事件与场景,而玩游戏的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档案以及知识,自己选角色、选经历、选路线”,最终呈现在评审专家面前的,不仅是教研团队开发的单单一款游戏,而是师生共娱互乐的综合体验平台。
3 自媒体时代的档案故事众开发策略
3.1 资源层:树立协同观念实现档案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共生共建共享共赢是未来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档案信息化发展战略下,我国各级档案馆(室)积极接收电子文件进馆,大力开展数字化扫描工作。在丰富的数字档案资源基础上,档案部门应积极协同社会多元主体围绕特定故事讲述主题展开合作。档案部门可主动寻找合作伙伴,联合构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在一定区域内实现档案资源的无障碍获取,为档案故事开发积蓄能量。
例如,为有效传播“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的多元文化价值,广东省、福建省档案部门积极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了完整、规范、可共享的专题数据库,并通力合作实行“走出去”战略,远赴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举办侨批专题展,并打造“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档案晚上展”的虚拟展厅,这些都为接下来自媒体平台下的“海外档案征集”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为社会文化机构、企业、个人分享各自拥有的特色档案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拓展档案故事编纂选题选材的合作渠道,以侨批这种既保存官方机构又大量散存民间的特色档案为例,要开发其中的爱国爱乡的侨胞故事,缺少了一个链接官民、聚集收藏者的自媒体平台下的众包开发,档案故事讲起来就会总是“缺张少页”。
3.2 转化层:运用科技手段呈现多维多态的档案故事
在档案文献资源共享基础之上,要想讲好档案故事,必然要借助多方的“群策群力”,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创新开发,实现档案故事多渠道、多向度表达。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生态圈层中,档案部门可以借影视行业之力,打造以视觉体验为主的微电影、科普类综艺、3D动画等作品,并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同时还可响应跨界融合的时代潮流,进行档案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领域、跨生态的重新建构,从不同视角讲述档案故事,实现档案资源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如江西、辽宁、湖北等地档案部门利用微信、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平台,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需求链,打造以“特色产品为主打”的供给链,利用档案大众故事化表达方式进行开发。再如辽宁省档案部门还借助3D实景技术,举办了多场以清代皇室与辽宁记忆为主题的线上文化展览,新奇的体验样式与便捷的获取渠道使展览受到广大观众喜爱。这些都为后续档案开发借助现代科技讲述档案故事做了良好示范。
3.3 传播层:善用自媒体平台助力成果宣传跨网跨界
自媒体时代,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相应地,档案故事开发成果的宣传推广也不能仅限于一类媒介。现如今自媒体市场主要分为短视频类、文章推送类、新闻资讯类、音频电台类、社区门户类等五大运营平台。要想讲好档案故事并能被大众所接受,就需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进行成果样式的区别投放。如深圳市龙岗区委宣传部联合深圳晚报社推出“帮扶声音档案:我们的历程”栏目,将音频内容分享至喜马拉雅(深圳)平台,通过借助主流媒体与互联网音频平台,对音频访谈与海报设计进行跨界组合,创新“图片+声音”“线下展示+线上传播”的融媒体产品形式,立体、直观地讲述脱贫攻坚的“龙岗故事”。除此之外,各大应用软件几乎都开发了直播专区,直播作为一种即时性、交互性、亲民性均十分突出的新兴分享互动媒介,不失为一种便捷高效的档案开发成果宣传渠道。加之5G商用挂牌标志着场景体验时代正式开启,借助“5G+VR+直播”形式打造沉浸式体验,能够深化观者对于档案内蕴含历史印记的认识与感受,激发探索欲、增进了解度,以此拓宽档案开发成果的受众面。
以上不同种类的宣传渠道之间还可以互相引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用户固有的“舒适生态圈”,帮助其获取新的信息接收源,尤其是吸引平时并不关注档案部门、不看档案故事、不了解档案情况的社会普通用户,正如《长江日报》2021年1月5日专访国内著名档案学家覃兆刿教授时提到“很多人都需要上一堂档案课”,很多人也需要听听档案里的中国故事,而怎么让大家听到并喜欢“以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档案故事,就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具有的实时数据抓取、智能算法、机器学习和精准推送等功能使档案故事传播既能面向档案用户持续性的提供、又能面向潜在用户试探性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