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几点看法
2021-11-26徐桂梅
文·徐桂梅
在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因档案资料数量繁多,档案人员数量不足,不少企业都采取档案数字化外包方案,以实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高效化和快速化。档案部门则通过监督检查的方式,保证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质量,这就需要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遵循一定原则,规避外包过程中的问题,严格把控外包质量。
一、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遵循的原则
一是全程管理。从数字化外包立项开始、到项目验收为止,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适时调整外包质量控制措施。
二是动态管理。随着档案数字化加工的不断走深,要依据其工作性质的变化进行动态管理,以达到质量把控的目的。比如在企业新老员工交接期间,容易出现数字化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应对管理措施进行动态调整,实现预期管理目标。
三是前端控制。前端控制就是在档案数字化加工前,尽量做好数字化加工的基础性工作,以提高外包管理效率,优化外包质量控制流程。
四是注重效益。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要尽量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减少中间环节过多而造成的失误、返工。
二、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规划不足
一是档案管理部门的前期规划意识不足,将档案数字化外包项目看成是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而不是保护档案原件的重要手段,因此不把外包质量看成是重中之重,也没有预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二是外包质量控制规范不健全。目前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只能参照《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这个规范适用于档案信息安全领域,而在数字化加工领域,因涉及业务、人员、技术标准等不同,不同企业采用的标准也不统一。
三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质控职责不清晰。企业一般都成立了专门的档案数字化外包领导小组,但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依然职责权限设置不明确,人员分工不清晰,致使外包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准确追究责任。
(二)质量控制不到位
一是因外包公司有独立运作权,档案管理部门难以介入其核心管理工作,对于外包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控制只能流于表面,查处的也都是些浅表性的问题。
二是外包公司因利益驱使,多只注重项目进度,而忽视项目的质量,虽有专职人员检查外包工作,但档案数量多,检查人员少,也难以做到全方位监督检查。
三是外包公司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会降低加工成本,比如扫描图像不清晰、著录信息不完整、OCR识别率低等,增加了数字档案的不合格率。
(三)成品验收不严格
一是验收时,仅对数字化档案的数量、备份进行检查,不对外包数字化档案的质量进行检查。
二是企业没有制定完善可行的验收标准,将验收等同于接收,无法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
三是档案部门检查外包成品质量时,发现问题只是修改一下不合格数据,没有对问题进行汇总,反馈给外包公司,检查工作流于形式。
三、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的控制措施
(一)前端准备控制
一是在企业内建立专门的档案数字化外包领导小组,全权负责质量控制。该小组要有分工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人员职责权限,达到分工协作、职责均担的效果。
二是根据档案情况确定外包范围。以档案的涉密级别、使用频率、利用价值等确定档案数字化加工顺序,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档案原件的前提下,着力提高档案扫描和处理质量。
三是慎重选择外包公司,要对外包公司的实力、经验进行充分调研,并签订外包合同,以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是企业要结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控标准。一要在处理相同情况时保证统一性,准确界定各类质量事件;二要作为档案数字化外包小组的工作依据,为质控工作提供指导。
(二)加工过程控制
一是在各个加工环节,企业均要安排专人进行监督审核,及时发现加工中的问题并协调处理。安排专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确定若干名人员,对所有加工程序进行监督检查;另一种是根据加工流程,合理安排人员对特定的工序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这两种方式如何选择,应结合企业档案的数量、特点具体确定。
二是档案数字化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操作规范、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上一个环节的问题没有解决,绝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以免问题累积,影响全程质量控制的效果。
(三)成品验收控制
一是外包公司加工人员要有主动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源头上确保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质量。这就需要企业对加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养成认识问题、反馈问题的习惯,有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汇总分析并采取措施,实现良性循环。
二是依靠专项小组进行质量监督,并与加工人员保持积极沟通,严格按照成品质量标准进行控制,形成防范档案数字化加工问题的最后一道防线,实现档案数字化加工—问题反馈—及时解决一体化模式,以确保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质量,让档案数字化加工外包成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