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部门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2021-11-26韩双王云庆
文·韩双 王云庆
中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中医药发展建设的重要讲话,把中医药放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谋划部署。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档案是中医药发展的记录者,是中医药文化的承载者,它从多角度、多方位记录着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轨迹。档案工作者应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独特作用,积极主动地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
一、中医药与中医药档案
201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明确了中医药的概念,“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我国中医药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医药文物、中国传统医药古籍、中国传统医药图谱、中国传统医药器物、人物、中国传统医药基础理论、中药、中医方剂、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针灸、疗法、特殊标记等十三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中医药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指出“中医药档案是指在中医药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其他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迄今为止,共有137项传统医药项目被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视频采访、技艺讲解录音录像、人物传记等原始记录材料,以及在非遗项目申报过程中所形成的原始材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报告、证明材料、保护计划、评审意见等),都属于中医药档案范围。中医药档案作为中医药发展的记录载体,承载了中医药文化信仰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二、档案部门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策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之中,中医药文化可以说是由祖先传承下来的财富与瑰宝。中医药学包含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人们生活中的养生方法,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周易的内容以及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思想。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文化需要以档案的形式来保存和传承,中医药的文化价值使中医药档案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
(一)中医药档案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
实施中医药档案资源普查工程,招募档案文化志愿者,全面做好中医药档案直接、间接遗存的收集、归档、登记等工作。在认真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分类制定保护规划。档案部门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检查落实。积极开展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完善中医药珍贵古籍名录。以全国古籍普查工作为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志愿者普查古籍超过160万册,为完成全国古籍普查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指导开展了比较系统的古籍调研、整理、复制工作,整理出版了一系列中医古籍。比如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珍本医籍丛刊》《中医珍本丛书》,其中收录了中医古籍数十种。其后影印了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古籍百余种、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21种等等,为中医药档案资源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与此同时,要加快建设中医药档案资源储备库和大数据库,构建中医药档案资源公共数据平台,以促进中医药档案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加强中医药档案编修,巩固中医药文化探源成果,推出一批编研成果。我国古代的中医药档案汇编主要是医方、医案、本草的汇编,如《开元广济方》《清宫医案研究》《新修本草》等。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档案不仅是研究中医技术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记录了前人的智慧和辛劳,为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例如江阴市中医院的档案工作人员通过查阅大量的中医药档案资料,深入挖掘中医药档案资源,编写出版了《春申医萃第三辑》《朱莘农医案》《江阴市历史文化丛书—江阴杏林春秋》等著作,编研成果硕果累累,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积极“申遗”“申忆”,做好建档工作
2011年,《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中国中医药典籍进入世界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中医药典籍“申忆”的成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普遍认同,为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医药文化提供了交流平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说过:“中医学之所以申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关键在于中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医学知识,更凝聚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截止到目前,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传统医药类的项目共计137个。传统医药类项目“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分别于2010年、2018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论是从“世界记忆名录”还是“非遗名录”来看,中医药类项目入选的数量与我国中医药所包含的内容和数量是严重不匹配的。
2020年7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领导下,由全国中医药非遗管理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及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研究、经营等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发展我国中医药非遗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新的课题,同时面临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档案可以很好地记录和保护中医药非遗项目成果,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中医药档案资源,在全面掌握中医药档案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中医药项目“申遗”“申忆”的申报、认定、记录、建档等保护工作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和利用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可以更好地为中医药档案文化传播奠定基础。
(三) 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档案展览
档案展览往往可以在浓缩历史和压缩空间的基础上,于方寸之间展示出历史最精华的所在。举办中医药档案展览是将中医药推向大众的最直接的展现方式,是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直接途径。如中国阿胶博物馆对千余件有关阿胶的珍藏文献及实物资料进行展出,向人们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与阿胶有关的知识与信息。除传统的展示形式手段外,还可以采用“融物于景”的场景设计手法,利用5G、虚拟现实、三维动画、全息影像等技术将文物、模型、声光电等融于一体,集历史、文化、鉴赏于一体。参观展览的过程是一个穿越历史的过程,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中医药历史文化,踏寻历史发展的足迹。以中国阿胶博物馆为例,馆内详细展出了东阿阿胶自古以来整个炼制过程的演化变迁、技术工艺的革新进步,通过图画、视频、模型展示等多种方式向人们揭开国宝级中药制成的神秘面纱,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东阿阿胶的好奇心,同时让人深受阿胶文化的熏陶。另外,展区内还可以设置面向参观人群的中医药档案学习教室、体验馆、制作室等,寓教于乐,以此增加档案展览的趣味性。
(四)科学融入国民教育,做好中医药文化科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成员,档案部门应当为其传承发展营造优良环境,尤其是做好舆论引导和知识普及工作,积极主动地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利用中医药档案资源积极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具体可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吸引人们到中医药档案馆、展览馆参观,也可以通过利用中医药档案成果制作文化长廊、科普短片等形式进社区、进校园。此外,还可以利用中医药档案资源编研出版科普读物,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和学习。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小中医,而是让青少年从小了解中医基本观念,掌握一些养生保健知识。把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适应自然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中医药文化科普有助于人们对中医药形成客观、正确、科学的中文化认知,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三、结语
中医药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具备深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中医药档案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医药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对其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档案人有责任以科学的态度去深入审视、挖掘、利用中医药档案的文化价值,使优秀中医药文化在传承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花朵,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建档保护策略研究(16BTQ090)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