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两浙輶轩录》的编纂特征与历史定位

2021-11-26

关键词:小传刻本诗选

夏 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清中叶著名学者阮元主持编纂的《两浙輶轩录》是清代浙江诗歌的一大渊薮,在浙江文学文化史上拥有非凡的地位。同时,由于该书自身的一系列显著特征,也使之在浙诗总集乃至整个地域诗歌总集序列中占据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具备相当高的学术认知意义,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并对其作出切实评估。本文首先论列《两浙輶轩录》的主要内容特征,随后探讨其对于浙诗总集以及整个地域诗歌总集编纂之演进历程的意义,以期给予该书一个较明晰的历史定位。

一、《两浙輶轩录》的内容特征

《两浙輶轩录》约开编于嘉庆元年(1796),由时任浙江学政阮元主持。嘉庆三年(1798)纂成初稿,因该年九月阮元从浙江学政任上调离回京,遂使编纂工作暂告段落。这一阶段形成的初稿今尚留存于世,即笔者近年来在上海图书馆与宁波市图书馆发现的《两浙輶轩录》稿本。其中,上图藏本残存4册,据各册封面,分别是第34、35、36、37册;甬图藏本残存9册,据各册封面,分别是第26、27、28、29、30、38、39、40、41册。二者原先显然是一个整体,经散乱亡佚后,乃以残帙的形态分别辗转入藏上图与甬图。嘉庆四年(1799)十月,阮元奉旨署理浙江巡抚事务,到任后乃于嘉庆六年(1801)再度启动《两浙輶轩录》的编纂工作,将书稿重加编定,正式刊行是即通行的《两浙輶轩录》嘉庆刻本。嘉庆八年(1803),杨秉初、俞宝华等将各自所辑《两浙輶轩录》未收诗人诗作上呈阮元,乃又在阮元主持下,裒为《两浙輶轩录补遗》付梓。全书的编刻过程长达八年,其间阮元以浙省高官、文化名流的身份,组织、邀请了数十位浙江以及其他地区文人学者共同参与编纂。群策群力之下,遂使该书成为浙诗总集乃至整个地域诗歌总集中的一部力作。概言之,以如下数端最为突出:

第一,全书规模非常庞大。即就通行的嘉庆刻本而言,其中“正编”凡40卷,收人3 133家、诗9 241首;“补遗”凡10卷,收人1 120家、诗1 981首。合计共收人4 253家、诗11 222首,完全可以归之于大型诗歌总集的范畴。尤其考虑到它只是选收清代前中期浙江一省的诗歌,而现存所有单种清诗总集中的翘楚、以选收有清一代诗歌为宗旨的《晚晴簃诗汇》,所收诗人除“御制外,得六千一百五十九家”,辑诗二万七千余首,则《两浙輶轩录》所拥有的规模就更加值得称道了。实际上,《两浙輶轩录》的规模不仅在浙诗总集,即便在历代所有地域诗歌总集中,都完全可以跻身于第一集团。具体说来,稿本第26册收39人、诗199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10人、诗155首;第27册收44人、诗136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16人、诗80首;第28册收81人、诗181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48人、诗139首;第29册收43人、诗254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10人、诗156首;第30册收72人、诗189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37人、诗139首;第34册收52人、诗195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22人、诗148首;第35册收55人、诗258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11人、诗192首;第36册收55人、诗225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27人、诗162首;第37册收51人、诗287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22人、诗221首;第38册收50人、诗267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19人、诗196首;第39册收32人、诗233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2人、174首;第40册收66人、诗348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28人、诗256首;第41册收66人、诗207首,其中不见于刻本者40人、诗175首。综计稿本全卷帙,凡收706人、诗2 979首,其中仅见于稿本而刻本未收者多达292人、诗2 243首。我们今天若重新整理《两浙輶轩录》,以嘉庆刻本为底本,参以上图与甬图藏稿本,刻本与稿本合体,则该书包含的诗人诗作将达到4 959人、13 465首的规模。

第二,所收诗人的区域分布范围十分宽广。清代浙江凡11府,下辖78个县、州、厅。综观《两浙輶轩录》所收诗人之籍贯,涵盖所有的府与绝大多数的县、州、厅。只有温州府辖下玉环厅、衢州府辖下开化县,以及处州府辖下丽水、缙云、云和、庆元、宣平五县,无人入选。其中,玉环是东海中的一个岛屿(1)今已有海堤与大陆相连。;开化位于全省最西部的山区,并且是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地带;丽水、缙云、云和、庆元、宣平均位于浙西南山区。七者都是当时浙江省内交通不便、文化后进的地区,阮元未能将编纂触角延伸到这里,自是情有可原。但无论如何,《两浙輶轩录》这种几乎覆盖全省的编选视野,依然堪称浙诗总集的划时代成就,此前无人做到,此后也仅有晚清光绪年间潘衍桐主持纂辑的《两浙輶轩续录》能在这方面与之比肩。

第三,信息量极为丰富。编者一方面综合采用“因人存诗”与“因诗存人”的标准,“因诗存人,则诗在所详;因人存诗,则诗在所略”[2]110,并且“诸大家宏编宏行世已久者,略采数篇,以备一家;其有未刻遗稿者,转多录之,以防散佚”[2]110,从而保存了大量知名度不高的诗人与稀见书稿中的诗作。另一方面,编者高度重视诗人小传的编撰,“凡志乘传状、序跋诗话,有足表见行谊、传为韵事者,节录之,……惟无可考者始阙之”[2]110。大抵先述字号、籍贯、功名、官爵、著述等,随后排列与作者有关的资料。其中相当一部分小传包含颇为丰富的资料,如卷六朱彝尊小传,凡含《池北偶谈》《西河诗话》《国朝名家诗钞小传》《梅里诗辑》《柚堂笔谈》《国初集》以及“邓汉仪曰”“诸锦曰”“朱文藻曰”共九条资料。此外包含资料较多者,还有卷六毛奇龄、卷十八商盘、卷二十一厉鹗、卷二十二胡天游之小传,均含八条资料;卷六周筼、卷十查慎行、卷十七周长发、卷十八侯嘉繙、卷二十金农、卷二十一杭世骏、卷三十二童钰之小传,均含七条资料;卷一陆圻、徐缄,卷六李良年,卷十七金志章、诸锦,卷二十一周京,卷二十二周大枢,卷四十顾若璞、黄媛介之小传,均含六条资料;卷一严沆、彭孙遹、黄宗羲、李邺嗣、曹溶,卷五陈奕禧,卷十四鲁曾煜,卷二十四陈撰,卷三十一陶廷珍,卷三十九正嵓、篆玉之小传,均含五条资料,等等。

更加可贵的是,编者在搜集排列资料的同时,还往往对其中的疑难问题、错漏之处予以考辨。如卷十三谢绪彦小传,先引《诗文草创·小传》云:“谢绪彦少年科第,不博一官。”[2]468接着又引“袁钧曰”:“谢绪彦为兆昌从子,中书科中书。”[2]468随后乃有“朱文藻曰”:“《诗文草创》为谢兆昌所辑,绪彦为其从子,则兆昌之言当确。殆选入中书而未任者欤?”[2]468对谢绪彦是否出仕的问题作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又如卷三十九正嵓小传,先引王士禛《渔洋诗话》云:“徐继恩,字世臣,武林名士。乱后为浮屠,名正嵓。”[3]438后引张廷枚辑《姚江诗存》云:“《渔洋诗话》以豁堂(按,即正嵓,豁堂其字)为杭人,则误矣。豁堂本姚邑徐氏子,寄迹禹航,祝发灵隐,葢姚江人,而僧于杭者也。”[3]438从而纠正了王士禛失察之误。

阮元等之所以如此倾力于小传编撰,是继承和发扬了元好问辑《中州集》以来的“以诗庀史”“借传存史”的传统(2)关于《中州集》小传的“存史”与“考献”功能,胡传志《〈中州集〉的编纂过程与编纂体例》与裴兴荣《是“借诗以存史”,还是“借传以存史”——〈中州集〉新论》等文均有较深刻论述。前者载《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后者载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学研究》第8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这既使读者阅览作品时获得了较充分的知人论世的凭据,又令全书具备了增广见闻、补史志之阙的功能。客观地讲,《两浙輶轩录》所收诗人小传之详赡、保存文献线索之多,已经使之不仅是一部诗歌选本,而在某种程度上堪称一部具体而微的“清代浙江诗人小传集”“清代浙江诗歌史料集”,是我们认知清代浙江文学与文化的一大资料渊薮。

第四,编纂体例有所创新。此集卷首附载《两浙輶轩录姓氏韵编》,以平水韵为纲,每韵之下聚合若干姓氏,每姓之下聚合若干同姓诗人,每人姓名之后再标出各自所在卷次,“俾览者欲知某人在某卷,依韵求之即得,取其便于检阅也”[2]110,唯“闺秀、方外,卷帙无多,不复编韵”[2]110。综计该编,凡涉70韵部。其中上平声15韵,含童、冯等50姓;下平声14韵,含田、钱等61姓;上声16韵,含董、孔等28姓;去声17韵,含宋、季等26姓;入声8韵,含陆、谷等18姓。诸作者名下大致皆标出各自籍贯与所在卷次。若有连续多人同卷的情况,则在最后一人之姓名后注明卷数。如“寝”韵“沈”姓下所含钱塘沈璇、会稽沈霄鹤、山阴沈华、仁和沈峻曾四人,即于沈峻曾名下注曰:“俱卷三。”[2]123连续多人籍贯相同的情况也采用此种处理方式。如“寝”韵“沈”姓下所含沈兰先、沈用济、沈溯洄三人,即于沈溯洄名下注曰:“俱钱塘,俱卷六。”[2]123

就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最早采用“姓氏韵编”这一附件形式的总集可能就是《两浙輶轩录》,堪称总集编纂体例的一次创新。编者引入某些大型工具书、类书的体例,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比较方便的人名索引。这对于像《两浙輶轩录》之类卷帙繁富、翻检不便的总集来说,意义相当重大,不可谓不是学术思想与方法的一种进步。由于这种体例确实有其优长之处,再加上阮元的学术影响力,所以自十九世纪以来,颇为一部分总集编者所采纳。如阮亨等辑《淮海英灵续集》、王豫辑《江苏诗征》、吴颢辑《国朝杭郡诗辑》、吴振棫辑《国朝杭郡诗续辑》、丁申等辑《国朝杭郡诗三辑》、潘衍桐辑《两浙輶轩续录》、董沛辑《四明清诗略》、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袁嘉谷等辑《滇诗丛录》等。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前后,严昌堉编刻历代上海诗歌总集《海藻》时,也还仍然采用此种方式。其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上述《两浙輶轩录》的四大显著特征,奠定了它在清代文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下面即将该书分别置于浙诗总集与省级诗歌总集的序列中,具体论述其历史意义与地位。

二、《两浙輶轩录》在浙诗总集编纂史上的地位

我国古代地域诗歌总集就其所面向的区域层级而言,主要有省、府、县、乡镇四级,再加上面向自然与文化地理区域者,乃构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式体系。像《两浙輶轩录》这样面向一省的总集,则是其中的塔尖部分,为我们认知各地诗坛格局与诗史脉络提供了一个统摄全局的大视野、大框架,其意义之重大,自是不遑多论。接下来主要从府、县、乡镇总集与省级总集两个方面切入,考察《两浙輶轩录》在浙诗总集编纂史上的地位。

先看府、县、乡镇总集。浙诗总集的编纂活动滥觞于北宋。目前存世的早期代表为孔延之辑《会稽掇英总集》,着眼于采收与绍兴有关之诗文。嗣后,自南宋至清中叶乾隆年间,浙诗总集的编纂活动日益兴盛。其中的主流为面向浙江某一府、县或相当于府、县级别之行政区的总集。具体来说,面向府级行政区的总集,产生时间相对更早一些。主要代表有前及《会稽掇英总集》、南宋董棻辑《严陵集》、李庚等辑《天台集》《天台续集》系列、林表民辑《赤城集》;明谢铎等辑《赤城诗集》、许鸣远辑《天台诗选》、阮元声等辑《金华诗粹》、朱翰辑《檇李英华集》;清吴允嘉辑《武林耆旧集》、沈季友辑《檇李诗系》、陈焯辑《国朝湖州诗录》、毛奇龄辑《越郡诗选》、商盘辑《越风》、胡文学辑《甬上耆旧诗》、全祖望辑《续甬上耆旧诗》、戚学标辑《三台诗录》、曾唯辑《东瓯诗存》、朱琰辑《金华诗录》等。历年累积下来,覆盖了清中叶浙江绝大多数府级行政区。至于面向县级行政区的总集,虽不像府一级那样遍地开花,但也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相当可观的典籍累积,如明徐楚辑《青溪诗集》、谢谠辑《皇明古虞诗集》、许鸣远辑《天台诗选》;清黄宗羲辑《姚江逸诗》、倪继宗辑《续姚江逸诗》、张廷枚辑《国朝姚江诗存》、董肇勋辑《东阳历朝诗》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自清初以来,还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一批面向某一乡镇的总集。如嘉兴县辖下梅里,有李光基辑《梅里诗钞》、李维均辑《梅会诗人遗集》、李稻塍等辑《梅会诗选》、许灿辑《梅里诗辑》等;桐乡县辖下濮院,有沈尧咨、陈光裕辑《濮川诗钞》等。这既体现了浙诗总集之区域层级体系的完备,又反映出宋代以来浙江区域诗学氛围之浓厚。

至于着眼于采收浙江一省诗歌的总集,就现有资料看,可能滥觞于元末杨维桢辑《两浙作者集》。此集今已亡佚,据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七《两浙作者序》一文,可知其采收李孝光、丁复、项炯、陈樵、张雨、倪瓒、释觉恩凡七人之诗作。其中,李孝光、丁复、项炯、陈樵、张雨、释觉恩均为今浙江人士,唯倪瓒隶籍于今江苏无锡。个中原因,在于浙江省设立于明代初年,而此前流行的地缘概念——“两浙”,其区域范围囊括今浙江全省以及今苏南大部与上海,故有江苏人倪瓒为“两浙”作者之说。

浙江省正式成立后,至明中叶成化、嘉靖年间,乃有方继学辑《浙音会略》问世。此集今已亡佚,据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五以及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一、朱彝尊《明诗综采摭书目》、万斯同《明史·艺文志》“集部·总集类”、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卷三十三、沈嘉辙等撰《南宋杂事诗》、孙衣言《瓯海轶闻》卷二十、《(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二、《(乾隆)平阳县志》卷十六等的记载,可知凡十七卷,以“辑两浙名人诗”(3)[清]张南英等纂《(乾隆)平阳县志》卷十六,民国七年(1918)重刻本,第6a页。为旨归,可谓第一部完全立足于浙江省而采收诗人诗作的总集。

《浙音会略》问世后的两百多年间,虽然面向府、县乃至乡镇的浙诗总集不断涌现,但面向全省而采收诗人诗作的活动长期乏人继轨。这或许是由于浙江诗学积淀十分深厚,面向全省采收诗人诗作颇有难度的缘故。直到清中叶乾隆年间,乃又有诸锦辑《国朝风雅》、柴杰辑《国朝浙人诗存》等同类著作先后问世。关于前者,《两浙輶轩录》卷十七诸锦小传引朱文藻曰:“草庐(按,即诸锦,草庐其号)留心耆旧著作,尝手辑诸家之诗,皆浙人作者,题曰《国朝风雅》,凡十二册,未经编定付刊。”[2]560又《两浙輶轩录补遗》卷九济斐小传引华日南曰:“蝶庵(按,即济斐,蝶庵其号)诗入诸草庐先生《浙诗选》。”[3]717《(光绪)嘉兴府志》卷八十一则著录诸锦《两浙诗钞》二十四卷。诸如《国朝风雅》《浙诗选》《两浙诗钞》等,应系同书异名,今存亡不明。后者刻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凡五律、七律各八卷,收人四百余家、诗七百余首。全书“得自田叔禾(按,即田汝成,叔禾其字)先生《西湖游览志》、蒋玉渊(按,即蒋鑨,玉渊其字)、翁武原(按,即翁介眉,武原其字)两先生《清诗初刻》、李又玠(按,即李卫,又玠其字)先生《西湖志》、沈归愚(按,即沈德潜,归愚其号)先生《别裁集》者居多”(4)[清]柴杰辑《国朝浙人诗存》凡例第一款,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洽礼堂刻本,卷首第1a页。,文献搜采并不广泛;并且“只存五、七律二种,缘古体意义深微,初学未能领悟,排律则选本亦多,笺注截句,于应试不合体裁”(5)[清]柴杰辑《国朝浙人诗存》凡例第二款,卷首第1a页。,所收诗人亦集中于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诸府,未能广泛及于浙江全省,因而只能说是一部“聊以存什一于千百”(6)[清]柴杰辑《国朝浙人诗存》自序,卷首第1b页。的小型选本。与《两浙輶轩录》同时而稍前,又有汪淮辑《国朝两浙诗钞》出现。《两浙輶轩录》卷十一陆寅与卷十七石文小传引录其相关内容。《(光绪)嘉兴府志》卷六十一、《(光绪)桐乡县志》卷十九均叙及汪淮有《浙东西诗钞》二十四卷,当即此书,今亦存亡不明(7)上海图书馆与宁波图书馆均藏有一部《两浙輶轩录》残稿本,其中颇多诗后署“见诸锦选浙诗”、“汪淮选浙诗”之字样,相关内容应是《两浙輶轩录》编者自诸锦辑《国朝风雅》、汪淮辑《国朝两浙诗钞》中抄录而来。。

概言之,浙诗总集编纂缘起于宋,发展于明,繁荣于清。数百年间,面向府、县、省乃至乡镇的浙诗总集顺序问世,并且均不同程度形成一定的数量与规模。这其中,府、县乃至乡镇一级诗歌总集的大批涌现,既为浙诗总集这座金字塔夯实了基座,筑起了塔身,又为《两浙輶轩录》的编纂做了很好的文献准备。至于省级诗歌总集,也先后有方继学、诸锦、柴杰、汪淮等尝试编纂。尽管他们的成果或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因流布未广而罕为人知,但客观上都为《两浙輶轩录》的编纂做了资料与经验的积累。因此,《两浙輶轩录》的出现绝非略无征兆的异军突起。它植根于明清以来日益兴盛的浙地诗学氛围,以大批浙江境内诸府、县乃至乡镇诗歌总集为文献基础,又有《浙音会略》《国朝风雅》等同类典籍为之导夫先路,可谓繁荣的浙江诗歌与浙诗总集编纂活动孕育、烘托出的宁馨儿。关于《两浙輶轩录》同当时已有浙诗总集间的传承关系,阮元明确说:

是编所采诸书,如秀水诸锦选《皇朝风雅》、会稽商盘选《越风》、平湖沈季友选《槜李诗系》,乌程戴璐《湖州诗摭》、归安陈焯《湖州诗录》、永嘉曾唯《东瓯诗存》、太平戚学标《三台诗录》、海盐朱炎《金华诗录》、钱塘朱彭《武林诗选》、钱塘张廷俊《台山怀旧集》、桐乡汪淮《两浙诗钞》、萧山毛奇龄《越郡诗选》、余姚张惟枚《姚江诗派》、秀水许灿《梅里诗辑》、兰溪江伯容《兰皋风雅》、海宁陈世修《平昌诗钞》,又宁波之《甬上耆旧集》、《诗文草创》,以上各本或已刻或未刻,皆择其尤雅者录之。[2]110

可见全书编纂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各层级浙诗总集的已有成果,其中就包括《国朝风雅》《国朝两浙诗钞》这两部当时可能只是以抄稿本形式存在的浙江省级诗歌总集。

正是这种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编选态度与方式,使《两浙輶轩录》在浙江省级诗歌总集序列中后来居上,将其规模抬升至收人数千、辑诗上万的层次,堪称跨越式发展。同时,它又从众多浙江府、县、乡镇诗歌总集中拔取优秀之作,将其融汇、整合为一个更加宏大的面向全省的架构,可谓当时最为广泛深入地反映清代浙江诗歌之基本面貌的一部大型总集。综合规模、格局、涵盖面、包容度等诸多方面来看,《两浙輶轩录》的问世,代表着浙诗总集编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堪称浙诗总集序列中的一个划时代标志。缘乎此,它的光芒几乎完全掩盖了此前诸锦等编选的几部浙江省级诗歌总集,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湮没。这种同类典籍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竞争胜负,也从一个侧面映证了《两浙輶轩录》自身的非凡地位与成就。

三、《两浙輶轩录》在省级诗歌总集序列中的位置

我国古代省级诗歌总集的编纂活动,大致经历了一个三步走的演进轨迹。

第一阶段是明代,它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省级诗歌总集编纂。主要代表有吕阳辑《晋诗选雅》、方继学辑《浙音会略》、韩雍等辑《皇明西江诗选》、费经虞辑《蜀诗》、胡缵宗辑《雍音》等。其中,《皇明西江诗选》与《蜀诗》分别选收明代江西诗人88家、诗1 274首,明代四川诗人262人、诗1 185首;《雍音》则着眼于收录与古雍州地区(约相当于明代陕西布政使司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之辖境)有关之诗作,凡得人150家、诗1 200首左右。又,沐昂辑《沧海遗珠》收录明初21位迁谪流寓于云南之诗人的作品,堪称明代省级诗歌总集的特例。此外,刘昌辑《中州名贤文表》、张邦翼辑《岭南文献》、杨慎辑《全蜀艺文志》等分别着眼于选收河南、广东、四川诸省的各体诗文,可不具论。

第二阶段是清初至清中叶乾隆年间。清初时期,省级诗歌总集的数量并无显著增加,唯山西、福建、湖广、广东、广西等有相关著作问世。主要代表有范鄗鼎辑《三晋诗选》、赵瑾辑《晋风选》、曾士甲辑《闽诗传初集》、廖元度辑《楚风补》、黄登辑《岭南五朝诗选》、汪森辑《粤西诗载》等。不过在个体规模上,部分此类总集却有很大发展。如《岭南五朝诗选》收人996家、诗4 662首;《粤西诗载》收人832家、诗3 118首,另附词45阕。不论收人还是辑诗的总量,均是明代同类著作的数倍。

降至清中叶,省级诗歌总集的编纂日趋繁盛。约百年间,此类总集的编纂风潮席卷“关内十八省”,各省的数量从一种到数种不等。事实上,这一时期完全称得上我国古代省级诗歌总集编纂的最高峰。具体就相关总集的个体规模,及其在各自省内的重要性与代表性而论,则又可以将其划为乾隆年间与嘉庆、道光(限指鸦片战争之前)年间凡两个阶段。乾隆年间,省级诗歌总集的编纂风潮初步形成,诸如刘绍邠辑《二南遗音》、夏吟等辑《上江诗选二集》、柴杰辑《国朝浙人诗存》、沈澜等辑《西江风雅》、高士熙辑《湖北诗录》、梁善长辑《广东诗粹》、李调元辑《蜀雅》等,均于这一时期先后问世,并且还涌现出卢见曾辑《国朝山左诗钞》这样一部“得人六百二十余家,得诗五千九百有奇,又附见诗一百十九首”(8)[清]卢见曾辑《国朝山左诗钞》凡例第十七款,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雅雨堂刻本,卷首第6a页。,堪称当时规模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山东省级诗歌总集。

第三阶段是清中叶嘉庆、道光年间。这一时期问世的省级诗歌总集,较之明代、清初乃至初步形成省级诗歌总集编纂风潮的清中叶乾隆年间,已然上了一个新台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若干总集的规模取得重大突破。如王豫辑《江苏诗征》“得人五千四百余家”(9)[清]王豫辑《江苏诗征》自序,清道光元年(1821)焦山海西庵诗征阁刻本,卷首第1a页。,曾燠辑《江西诗征》收人“不下二千余家”[4],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收录“一千六百九十九人,诗一万五千六百八十一首”[5],三者均问世于道光年间,也均达到收人上千、辑诗过万的层次。问世于嘉庆初年的《两浙輶轩录》,则是这一系列超大规模省级诗歌总集中率先问世的一部,所处之位置引人瞩目!其二,这一时期出现了一股编纂大型省级诗歌总集的潮流,其个体规模普遍超越了此前问世的同类典籍。如阮元辑《两浙輶轩录》之于此前柴杰辑《国朝浙人诗存》,曾燠辑《江西诗征》之于此前沈澜等辑《西江风雅》,温汝能辑《粤东诗海》之于此前黄登辑《岭南五朝诗选》与梁善长辑《广东诗粹》等,梁章钜辑《三管英灵集》之于此前汪森辑《粤西诗载》,李元春辑《关中两朝诗钞》之于此前刘绍邠辑《二南遗音》等,均属此种情况。同时,它们中的很多也都堪称相关省份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总集,除前及《两浙輶轩录》至《关中两朝诗钞》诸书外,还有陶樑辑《国朝畿辅诗传》、李锡麟等辑《国朝山右诗存》、杨淮辑《国朝中州诗钞》、王豫辑《江苏诗征》、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袁文典等辑《滇南诗略》等,几乎对当时的“关内十八省”形成全覆盖。从嘉庆元年(1796)《两浙輶轩录》开编,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沅湘耆旧集》与《国朝中州诗钞》终于付梓,这股风潮前后持续约半个世纪,最为集中地涌现出一批规模宏大且又在各自省内具有典型意义的省级诗歌总集;而《两浙輶轩录》恰恰占据这一重要时段的龙头位置,可谓扮演了引领潮流的角色。

四、结语

综观我国古代省级诗歌总集的编纂历程,大抵正式发轫于明代,经过清初与清中叶乾隆年间的不断发展,至清中叶嘉庆、道光年间,乃臻于鼎盛。具体就其个体规模而论,也由明代的收人上百家、辑诗上千首,扩充至清初与清中叶乾隆年间的收人数百家、辑诗数千首,最终达到嘉庆、道光年间的收人数千家、辑诗上万首的超大规模。可见《两浙輶轩录》的开编与付梓,正处于省级诗歌总集编纂从第二步迈向第三步的历史节点,从而实现了省级诗歌总集规模的跃迁,引领了嘉庆、道光年间大型省级诗歌总集编纂的潮流。它在省级诗歌总集编纂史上的地位,也由此而得以确认。

要之,清嘉庆初年问世的《两浙輶轩录》,以其面向浙江全省的宏阔格局、广博的收人辑诗规模、详赡的诗人小传编撰,乃至若干体例创新,成为浙诗总集的一个划时代标志;同时也将整个省级诗歌总集的编纂推进到全新高度,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卷帙规模之庞大、文献搜采之深广,及其对当时与后世之影响等多项指标来衡量,说它是浙诗总集乃至整个地域诗歌总集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毫不为过。

猜你喜欢

小传刻本诗选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密韵楼藏元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版本关系初探
古人做书为什么不加页码
夏字小传
邓辉诗选
蔡显江诗选
李仲元诗选
雷默诗选
严师出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