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及其机制探析
——以方志敏坚守理想信念为个案
2021-11-26万振凡
万振凡
提要:方志敏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具体样板,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客观的真实存在,而非虚无缥缈。方志敏之所以能坚守理想信念,与其个人笃信马列主义、对党忠诚、爱国爱民、坚忍不拔、大公无私等高尚品格息息相关,这些优秀品格构筑了一个强大的内驱机制,为他坚守理想信念提供了强大内驱动力。与此同时,学习教育、实践锻炼、纪律规范、舆论监督、惩治约束等诸多因素,共同构建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的外约机制,为其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多重保障。总之,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必须从提高党性修养、加强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着眼。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1)《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7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近年来,一些人对中共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提出质疑,如国外就有两个代表性观点:一是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考察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将革命理想信念描述成政治人物意欲不止的政治激情,“是在偶然中被唤醒了的革命热情”;(2)[美]威廉·H·布兰察德著,戴长征译:《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二是以西方民主政治为参照,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视为“乌托邦”“失败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是人类政治最佳选择,也是最后的形式。(3)[美]弗朗西斯·福山著,黄胜强、许铭原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在国内,由于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碰撞,一些人包括部分党员干部信仰危机日益凸显,中共理想信念“虚无缥缈论”一度很有市场。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和认真回应。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他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具体样板,也为当前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建设提供了极佳素材。深入研究方志敏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及其机制问题,不仅可以就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领域中的某些热点话题展开理论对话,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对理想信念的干扰和解构,也可为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一个学习楷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方志敏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在其短暂而光辉的革命生涯中,方志敏始终虔诚信仰共产主义,笃信苏维埃一定能救中国,坚信中国一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4)万振凡、万心:《方志敏的理想信念研究》,《苏区研究》2018年第4期,第91—100页。他在入党时宣誓:“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5)《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临刑之前,他再次宣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6)《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41页。这些话语生动地诠释了方志敏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可以说,方志敏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堪称“中共坚定理想信念的具体样板”。微观剖析这一样态,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具有无比的坚定性。
(一)经受住了艰苦生活环境的考验
方志敏从小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为了供他上学,家里欠下七百元的巨额债务,这笔债务像一块千斤重的石头,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来。最终,由于筹不到学费,方志敏被迫辍学。在创办南昌文化书社期间,方志敏的生活非常艰苦,“他名义上是南昌新文化书店的经理,却常常穷得没有钱吃饭”(7)邵式平:《一位伟大共产主义战士》,中共弋阳县委员会、弋阳县人民政府主编:《方志敏印象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每天都要工作16小时,往往是白天打理书社工作,晚上关了店门后,再去很远的地方参加秘密会议。1928年对方志敏而言是极端艰苦的一年。当时进攻的国民党兵力是游击队的几倍,反动派天天围山搜山,方志敏领导的革命队伍“连藏身地也难找到”,稍有疏忽就有牺牲的危险。经济上,敌人实施了严密的封锁,游击队几乎丧失了一切正常的生活条件,他们昼伏夜行、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环境的险恶和困难无以复加。然而方志敏和战友们“为着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解放,抱定了斗争到底的决心”,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愈艰苦,愈奋斗!愈奋斗!愈快乐!”(8)《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50页。在怀玉山突围时,方志敏七天没有吃饭,饿得两脚走不稳,冻得发抖,每晚不得睡眠,人疲劳到了万分,但他却表示:“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么,愈苦愈要干,愈苦我越快乐。”(9)《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98页。在方志敏的一生中,此种事例比比皆是,这表明艰难困苦不仅没有征服方志敏,反而磨砺他的意志,使他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显然,方志敏的追求已超越了物质世俗层面,变成了崇高的精神追求。
(二)经受住了疾病折磨的考验
方志敏自幼体弱多病,很早就染上了肺结核病,经常咳血。在创办文化书社和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前后,他三个月内吐血三次,无日不困顿于肺病的痛苦之中。1925年冬,因工作过度劳累,方志敏“吐血病发了几次;但当吐血的时候,就静卧几天,病稍好了,又起来干;一干又病,病稍好了仍然又起来干!”(10)《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25页。北伐战争期间,因工作太过忙碌,方志敏“肺病更加加深了,更容易吐血了,走多了路吐血,睡晏了觉吐血,受了什么激刺也吐血,进了好几次医院。但我仍然是干而复病,病好复干”(11)《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26页。。1926年1月参加广东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期间,由于工作繁忙,方志敏再次吐血,“大发热度升到摄氏表四十一度,几至于死。……若不得济难会医药费的帮助,早就病死离去人世了”(12)《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26页。。以当年的医疗条件,很难有办法医治好肺结核,但方志敏从未在疾病面前退缩和消沉,而是不惧病痛折磨,坚持做到“干而复病,病好复干”,以“拼命三郎”的精神,日夜为党和人民工作。可以说,方志敏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经受住了疾病折磨的考验。
(三)经受住了革命低潮的考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许多人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纷纷脱离革命队伍。方志敏却坚定地表示:“大革命虽遭受失败,但我毫无悲观失望的情绪,这次的失败,只能是暂时的,中国革命的复兴,革命的新高潮,必然要很快到来的。”(13)《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35页。他独自返回弋阳,开始了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新征程,继续与敌人展开坚决斗争。被捕入狱是方志敏人生的另一个低谷。即使面对死亡,他依然坚信:“资本主义的社会,必然要覆灭,代之而起的,必然是共产主义;反革命必然要失败,革命一定要得到最后的胜利。这是绝对的真理,同时,这也是我的基本信仰。”(14)《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35页。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前进的道路上注定充满艰险,唯有信念如磐,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方志敏在革命低潮时没有悲观失望,反而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懈地奋斗。显然,方志敏始终初心不改,经受住了革命低潮的考验。
(四)经受住了敌人威逼利诱的考验
被捕入狱后,摆在方志敏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抛弃自己原来的信仰,而得高官厚禄;一条路就是坚持自己的信仰,这也意味着死亡。方志敏毫不犹豫地选定了后一条路。他表示:“抛弃自己原来的主义信仰……那还算是人?!是狗!是猪!是畜生!”“无论如何,不能作那叛党叛阶级的事情。”(15)《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42页。劝降者或劝诱着:“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晓得孔荷宠吗?”“他现在极蒙上面信任,少将参议!每月有五百元的薪金!”或叫嚣着:“你如果不投降,马上就是一枪!”方志敏坚定地回答敌人:“朝三暮四,没有气节的人,我是不能做的。”“他是个无耻的东西!”“我不能跟他一样,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我完全知道这个危险!但处在这事无两全的时候,我只有走死的一条路。”(16)《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55—156页。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方志敏真正做到了坚贞不屈。他这种面对诱惑毫不动摇的坚贞气节,这种誓不与敌人为伍、要把牢底坐穿的铮铮誓言,这种牺牲奉献、从容赴死的高风亮节,充分证明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誓死坚守。
综上所述,方志敏的理想信念毫无疑问具有坚定性,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客观的真实存在,决非虚无缥缈。方志敏用一生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信仰之光照耀历史的天空,荡涤人们的灵魂。
二、方志敏坚守理想信念的内驱机制
驱动人们坚守理想信念的机制,主要由内驱机制和外约机制构成。从微观分析看,人们坚守理想信念内驱机制的主要素材是个体的人格,它从个人的内心影响着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17)[美]伯格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坚守理想信念是政治信仰问题,因此构筑坚守理想信念内驱机制的主要素材是个体的政治人格。政治人格是人在政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倾向,它影响或决定着个人的政治素养、政治信仰,并在人们内心构筑政治行为的内在的动机、动力系统。(18)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政治人格亦是个体参与政治的资格和标准。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它要求它的追随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政治品格,唯有具备这些品格的人,才能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难以想象,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倘若没有笃信、忠诚、坚忍等优秀品格,又怎能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方志敏之所以能倾其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与他个人的高尚品格息息相关。这些优秀品格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内驱机制,为方志敏坚守理想信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一)笃信者的品格
真信是坚守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9)《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唯有真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狱中,方志敏反复强调:“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20)《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41页。就义前,方志敏曾公开宣扬:“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竭诚的信仰者……法西斯匪徒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地坚硬的。”(21)《我们临死以前的话》(1935年3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04、105页。方志敏真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不论时空如何变化,他都能毫不动摇,坚守革命者的初心和使命。
(二)对党忠诚的人格
只有对党忠诚,才能忠诚于党的理想信念。方志敏坚信,不论阶级敌人怎样咒骂诬蔑共产党,共产党终竟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政党。1933年1月,正值闽浙赣根据地反“围剿”作战的关键时刻,中革军委下令将方志敏创建的红十军调往中央苏区。当时根据地的许多人不同意这一做法,方志敏却毫不犹豫地执行中革军委命令,并告诫同志们:“我们一切都该听中央指挥,尤其是军事,更要集中与统一。”(22)邵式平:《中华魂——方志敏同志被俘二周年纪念》,《方志敏印象集》,第6页。1934年7月上旬,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中央电令方志敏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向国民党统治中心江浙进军。方志敏再—次顾全大局,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命令。能够做到“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是一个党员对党忠诚的最高境界。正是因为具备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方志敏才能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和立场,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三)爱国爱民的情怀
方志敏对祖国感情“有如一个青年姑娘初恋时那样的真纯入迷”。他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书写爱国主义情怀的千古绝唱。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无比创造力的民族,只要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一定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对人民也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深情地说:“我真诚的爱我的阶级兄弟,爱我们的党,爱我中华民族。”“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23)《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59—160页。毛泽东评价他既是革命战争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群众生活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生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爱国爱民是中共理想信念题中应有之义。只有胸怀天下,对祖国、对人民有大爱的共产党人,才能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方志敏对祖国、对人民的这种大爱,极大程度地提纯着方志敏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人生追求,驱使他自觉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四)坚忍不拔的意志
方志敏革命和战斗的岁月,正是中国革命斗争形势最困难、最艰苦的年代。面对艰难困苦,方志敏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愈艰苦,愈奋斗!愈奋斗,愈快乐!即便被捕入狱,他依然顽强斗争,筹划着越狱之后再创造几十县的苏区,发动几百万的工农群众起来斗争。他自豪地说:“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练我的意志!”(24)《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59页。牺牲之前,方志敏再次抒发了心中的不屈之志:“不屈而死,是一种积极的行动,这样的死,可以激起同志们对敌人的仇恨,提高同志们斗争的不折不挠性与赴死如归的牺牲心。”(25)《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59页。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才能实现。前进的道路上注定充满艰险,唯有像方志敏一样具有不屈不挠、顽强奋斗品格的人,才能始终坚守初心、直面艰险、毫不动摇。
(五)大公无私的品质
方志敏担任过早期闽浙赣省委书记、第一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领导人等多种职务,但他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未奢侈过。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26)《清贫》(1935年5月26日),《方志敏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方志敏被俘时,国民党的两个兵士满以为在他身上可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在他身上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到。方志敏告诉他们:“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27)《清贫》(1935年5月26日),《方志敏文集》,第163页。无欲则刚,无欲之人才能不为世俗的私利所纠缠、所诱惑,而专注于自身理想的实现;无私则无畏,无私之人才能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至死不渝为理想而奋斗;无私则奉献,关键时刻他能毫不犹豫挺身而出,甚至为理想信念献出生命。
综上所述,从其个案来看,方志敏具有笃信马列主义、对党忠诚、爱国爱民、坚忍不拔、大公无私等优秀品格。这些品格,有的从情感方面为方志敏坚守理想信念提供动力支撑,如笃信者品格、忠诚者人格,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本身就是方志敏内心真诚的渴望和热烈的追求,这使得他坚守理想信念具有自发的动力;有的从价值层面为方志敏坚守理想信念提供内驱动力,如爱国爱民情怀、大公无私品质,这些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导向,激励着方志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为其坚守理想信念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有的则从态度层面为方志敏坚守理想信念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如坚忍不拔的意志、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品格为方志敏战胜一切困难、坚守理想信念提供了非凡的勇气和力量。总之,这些优秀品格在方志敏的内心构筑了一个强大的由“情感——价值——态度”构成的内驱机制,激发了方志敏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热情,为他坚守理想信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广大党员干部长期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政治人物意欲不止的政治激情”。
三、方志敏坚守理想信念的外约机制
不难发现,除方志敏以外,闽浙赣苏区涌现出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中既有以汪东兴、粟裕、邵式平、方志纯、黄知真、饶守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意志坚定的革命者,也有以黄道、方远辉、唐在刚、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共产党人。正如方志敏所言,闽浙赣苏区的共产党员,经过“党的长久训练,都是有深刻的主义的信仰的”(28)《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55页。。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内驱机制之外的其他因素。除了内在驱动,优良的外部环境可为个体坚守理想信念提供良好条件,其作用不可忽视。从闽浙赣苏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历史经验看,学习教育、实践锻炼、纪律规范、舆论监督、惩治约束等诸多因素,共同构建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的外约机制。
(一)学习教育
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对某种理论和主义信仰基础之上的。只有具备了形成理想的认知基础,才会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教育,是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前提。方志敏提出,只有“在理论的政治的认识上,站稳着脚步,才不至于随时为某些现象或谣言而动摇自己的革命信仰”(29)《我们临死以前的话》(1935年3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04页。。因此,他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勤习革命理论。闽浙赣苏区的党组织以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为契机,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潮。该文件中的每一条都是根据党纲、党章对党员的要求,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种种表现提出来的,成为党员的行动准则和座右铭,对根据地党的思想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闽浙赣苏区的党组织采取兴办支部流动训练班、创办固定性党校、开设各种短训班等形式,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如先后开办了弋阳西坑刘家坞党训班、横峰葛源的枫树坞共产主义学校,教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同时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除了办短训班和党校,闽浙赣省委还十分重视广大党员日常的理论学习和时事学习,如闽浙赣省委宣传部曾把1934年1月15日至21日定为第一次理论学习“运动周”,“以唤起同志对理论学习的注意与提高”。为了提高广大党员的理论水平,闽浙赣省委还要求各县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会,要求负责宣传工作的同志与每个党员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会的基本骨干。通过学习教育,根据地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了认识,洗礼了思想,淬炼了党性。学习、教育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产生了深度认同,从而为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找到了皈依和力量,打牢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实践锻炼
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实践活动,人们借助实践活动,将存在于内心的理想信念付诸现实,并经由实践的检验、调整,最终形成稳定的理想信念。事实表明,方志敏之所以能成为理想信念的坚守者,革命实践的锻炼作用非常明显。在实践中,方志敏对黑暗的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和向往。他说:“我逐渐不安于这黑暗的时日,我渴望着光明,我开始为光明奋斗!”实践使方志敏在寻求救国救民方案时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成为竭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实践使方志敏对祖国和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在实践中,方志敏的理想信念不断得到验证,不断得以坚定。作为方志敏的入党介绍人,赵醒侬交给方志敏的第一个锻炼机会,就是让他创办南昌文化书社。在办南昌文化书社的过程中,方志敏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江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此后,方志敏一直奋战在革命实践的第一线。他愈挫愈勇,愈战理想信念愈坚定。被捕后,敌人要他写自述,他光明磊落地陈述:“我对于政治上总的意见,也就是共产党所主张的意见。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革命。”(30)《方志敏自述》(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全集》,第3页。与方志敏的经历大致相同,闽浙赣苏区其他党员干部生长在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的近代中国,对国家和民族的挚爱,促使他们奋不顾身地投入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在熔炉般的革命实践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方志敏及其战友们锻炼了意志、磨砺了品质。历经烈焰淬炼,他们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三)纪律规范
严密的党的组织与铁的纪律是方志敏信服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之一。在赣东北苏区,党员入党有一套严格的考察和宣誓制度,其誓词是:“遵守纪律,严守秘密,努力革命,服从革命,打破宗族,不分姓氏,牺牲个人,不害同志,生死共存,永不叛党,如有变心,刀斩弹穿。”(31)唐志全、陈学明:《“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这些入党誓词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面对党旗许下的庄严承诺,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和遵守的党纪党规。在方志敏指导下编写的《怎样做个好共产党员》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做个好共产党员”的22条要求,即服从党的命令、遵守党的纪律、牺牲个人、对党忠实、努力做好党员的一切工作、严守秘密、勤学革命理论、不得贪污、永不叛党等。(32)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编:《方志敏年谱(1899—1935)》,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这些制度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具体遵循,有利于党员对标对表,时刻用好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规范自己的言行。方志敏带头严格遵守这些纪律和制度,并反复强调:“我们既加入党了,就应该始终如一的做个好党员,任凭怎样艰难困苦,威迫利诱,都不能改变我们对党的信仰。我们应该下个决心,生死都要做个共产党员,永远不肯叛党。”(33)《方志敏年谱》,第119页。在他的带领和严格要求下,闽浙赣苏区的党员干部大都“有工农革命的先锋队队员的精神”(34)《信江特委代表关于信江党的组织并工作状况向中央的报告》(1930年7月),江西省档案馆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都“知道所做的工作不是为哪个人的利益,而是为着阶级的利益,也就是为着他们自身利益”,“他们忍受着目前暂时的艰苦,孜孜不倦的为着苏维埃工作。这正是他们深刻的阶级觉悟,与对阶级无限的忠诚的表现”。(35)《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85页。
(四)舆论监督
1931年9月,赣东北省第一次党代会通过《关于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案》,指出:“宣传党与苏维埃目前的任务与策略,宣传本党党纲之外,必须尽量登载工农群众的斗争消息、党的生活、苏维埃工作。……必须抓住每一时期的党与苏维埃的中心策略与中心工作的宣传与鼓动,必须成为领导群众斗争与组织群众的刊物。”此外,各种报刊应“成为苏维埃与工农群众政治的、斗争的、工作的尤其是反帝国主义民族革命战争与国内阶级革命战争的鼓动者与指导者”。(36)《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听了省苏执委工作报告后的决议案》(1933年3月23日),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21页。在方志敏的领导下,闽浙赣苏区创办了《红旗》《红色赣东北》《工农报》《苏维埃周报》《党的生活》《红军报》《工人报》等一系列报刊杂志。这些报刊杂志经常宣传、表彰苏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号召苏区人民向他们学习,如1933年3月23日,《工农报》发表方志敏在授勋仪式上致的答词,指出:“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授给我的勋章,不仅是奖励我个人,而且是奖励全省工农群众与红色战士的光荣斗争”,号召同志们继续努力“为建立苏维埃的新中国而斗争到底”。(37)《在授予方志敏红旗勋章仪式上致的答词》(1933年3月23日),《方志敏文集》,第295页。对于那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人和事,报刊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评,如1932年11月30日出版的《工农报》报道葛源红色旅馆主任何坤生利用红色旅馆谋取私利一事,并批评他是“天生的剥削”分子。(38)王大龙编著:《红色报刊集萃》,同心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1933年4月30日《工农报》刊登《贪污分子展览会》,列出一大串贪污腐化分子的“黑名单”,(39)唐志全、陈学明:《“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第78页。使这些背离党性的阴暗面暴露在阳光下遭受鞭挞。报刊较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为党员干部坚守理想信念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惩治约束
对那些理想信念动摇的变节分子,闽浙赣苏区毫不留情地予以惩治。根据地建立了政治保卫局、工农检查部等机构,对动摇和变节分子实行制裁。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成立于1932年上半年,其前身是1929年10月建立的惩治反革命委员会和后来改名的肃反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治安、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做好反特务、保机密等工作;办理拘捕、审讯人犯、整理口供、收集证据、复核案情、提出处理意见。工农检查部成立于1931年11月前后,其主要职能是代表工农群众监督各级政府是否正确执行苏维埃的政策法令,打击阻碍和破坏革命的不法行为。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检查各级政府机关、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的日常工作,揭露官僚化、贪污浪费、消极怠工的罪行与错误,并可组织群众法庭立案审理,如涉及犯罪,则移交司法机关审判等。建立这些机构,就是“要肃清苏维埃中的富农分子,因为富农是反革命的阶级,他们对革命的信仰是极不坚定的,要在斗争中洗刷出去”。(40)《中共赣东北特委第三次执委会决议案》(1931年3月28日),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页。工农检查部成立以来,取得了相当的工作成绩,不仅查出了许多“冒充分子”,而且对官僚腐化分子、贪污浪费分子给予了严厉的打击,使他们“有所忌惮,不敢妄为”。(41)《闽浙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书》(1933年1月10日),《方志敏文集》,第282页。
以上五个方面为闽浙赣苏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五重保障:学习教育的功能在于打牢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从思想上为党员干部坚守理想信念提供理论保障;实践锻炼的功能在于提供坚定理想信念的“熔炉”和途径,使党员干部能在革命实践中经受考验、淬炼意志、磨砺品质;建立党内纪律与规范,其功能在于提出标准和要求,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供规范和导向;舆论监督则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惩治约束是在前四种情况失效的情况下,对动摇者进行警示,对变节分子进行清除,以确保党组织是一个坚守理想信念的整体。
结语
方志敏经受住了艰苦生活、疾病折磨、革命低潮、敌人威逼利诱等无数艰难险阻的考验,显示出其理想信念的高度坚定性。方志敏以其短暂光辉的一生,证实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客观的真实存在,决非虚无缥缈。从其个案来看,方志敏具有笃信马列主义、对党忠诚、爱国爱民、大公无私、坚忍不拔等优秀品格,这些优秀品格在方志敏的内心构筑了一个强大的“情感——价值——态度”内驱机制,为其坚守理想信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此外,根据地和党组织从学习教育、实践锻炼、纪律规范、舆论监督、惩治约束等五个方面,为党员干部坚守理想信念提供了多重保障。中共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却又一次次奋起,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所谓“乌托邦”“失败论”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方志敏坚守理想信念的历程及其机制启示我们,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关键的路径有两条:一是加强党性修养,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才能确保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