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误信息持续影响效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2021-11-26贾丽娜魏士琳阴晓娟

应用心理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编码个体加工

贾丽娜 魏士琳 阴晓娟 金 花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 300387;3.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天津市高校社会科学实验室,天津 300387)

1 引 言

在信息发展的时代,人们能够轻松获取外界信息,但同时也涌现出大量的错误信息(Vosoughi,Roy,& Aral,2018;温家林,张增一,2018)。“世界经济论坛”曾指出,数字化的错误信息是全球风险之一(World Economic Forum,2013)。而错误信息即使被撤回或更正,仍然会影响个体随后的认知过程,这一现象被称为错误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the continued-influence effect,CIE)(Desai & Reimers,2019;Ecker,Hogan,& Lewandowsky,2017;Johnson & Seifert,1994)。Wilkes和Leatherbarrow(1988)最早提出了CIE的研究范式和材料。实验采用“仓库失火”的新闻故事为材料进行研究,故事中最初的错误信息为:“仓库失火是由于油漆和气瓶等易燃材料储放在侧室”,之后对错误信息进行更正:“侧室在火灾发生前就已经空了”。被试阅读新闻故事之后,需要回答一些事实问题及推理问题,采用被试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使用原始错误信息的次数来衡量CIE(张瑞晨,李杭州,李红,2018)。之后Johnson和Seifert(1994)在Wilkes和Leatherbarrow(1988)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CIE的概念。

CIE会对个体的判断、推理以及决策等认知过程产生消极的影响(Brydges,Gignac,& Ecker,2018;Ecker,Lewandowsky,& Tang,2010;Ecker,Lewandowsky,Swire,& Chang,2011)。如Poland和Spier(2010)研究发现,对于“儿童疫苗与自闭症存在联系”这一错误信息,虽然在随后对这一信息进行了更正(“疫苗不会导致自闭症”)。但很多父母和家庭成员仍相信最初的错误信息,从而拒绝儿童疫苗。由此可见,这一错误信息所存在的CIE,对儿童和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生活中,正确的区分真实和错误信息对个人和社会机构都非常重要(Pennycook,Cannon,& Rand,2018)。理性社会中,需要及时、有效的对先前的错误信息进行更正,接受正确的信息,从而形成准确判断的能力。因此,对CIE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深入了解CIE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降低消极影响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2 影响因素

CIE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归纳成以下两方面:一是从信息因素出发,包括所发布错误信息的形式、传播过程中错误信息的重复出现、信息的载体和更正信息的来源等;二是从个体内部因素出发,即个体的动机、自信水平以及认知能力等。

2.1 信息因素

2.1.1 错误信息的形式

Rich和Zaragoza(2016)的研究中,考察了内隐和外显错误信息的CIE。研究以由13条信息组成的新闻报道(一所住宅珠宝失窃事件)为实验材料,通过变化第5条的内容操纵错误信息形式:在外显条件下,第5条指出“警方怀疑户主的儿子可能把珠宝盒从房中拿走了。户主曾要求儿子在他们不在期间定期检查房子。儿子还为许多邻居做了其他零工,以偿还他最近欠下的赌债”;在内隐条件下,不提供警方的怀疑,只描述“户主曾要求儿子在他们不在期间定期检查房子……”;在控制条件下,不提及错误信息。结果发现,内隐条件下的CIE显著高于外显条件,即与外显错误信息相比,内隐错误信息更难更正。这可能由于相比于直接进行陈述的外显错误信息,个体在加工内隐错误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在证据和隐含的原因之间、以及在隐含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形成更精细的表征(Mason & Just,2004;Rich & Zaragoza,2016)。因此,内隐形式的错误信息,即使更正之后仍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即存在较大的CIE(Rich & Zaragoza,2016;Seifert,2002)。

2.1.2 错误信息的重复

在CIE研究中,信息熟悉度的增加通过重复出现错误信息来实现。研究发现,当个体反复暴露于某一错误信息时,可能增加对该错误信息的熟悉度,进而可能将错误信息知觉为正确的(Sills et al.,2017)。Fazio等人(2015)的研究中一半信息重复出现两次(兴趣评定和真假性评定),另一半信息仅在真假评定中出现一次。结果发现,即使人们明确知道一些信息是错误的,重复依然增加了人们对它们的感知准确性。Swire等(2017)也观察到了相似的现象。为了控制信息原本的熟悉度所产生的干扰,正式实验前对材料的熟悉度(之前是否听说过该信息)进行了5点评定(1=完全没听过—5=肯定听过),得分低于3.5分的信息被删除。正式实验通过重复出现的次数来操纵熟悉度。实验中每条原始信息之后,包括相应的简单更正、详细更正和两个推理问题。其中原始的错误信息在最初的评估和随后的更正中重复出现。结果发现,熟悉性是持续影响效应的驱动因素。

2.1.3 错误信息的载体

目前仅少数研究关注了错误信息的载体。如Xu等人(2020)比较了印刷文本及手机阅读导致的CIE。实验中被试被随机分配到纸质阅读组和手机阅读组,同样是以推理问题衡量错误信息CIE。对推理分数的分析发现,阅读形式的主效应显著,纸质阅读的推理分数显著低于手机阅读,即纸质阅读具有较低的错误信息CIE。研究者指出,这可能由于在手机上阅读减少了读者注意到更正的可能性,进而减少了用替代信息更新他们记忆的可能。因此,对于不同载体下的错误信息CIE,也有待于研究者们进一步关注。

2.1.4 更正信息的来源

传播者的可信度可能对错误信息的更正有积极的影响(Walter & Tukachinsky,2020)。Guillory和Geraci(2013)的研究考察了来源的可信度是否能够影响错误信息的更正。实验首先要求被试阅读一篇关于一位政治家竞选连任的故事,其中错误信息为“有人看到这位政治家受贿”。结果发现,在回答推理问题时,与低可信度的更正来源(如受欢迎的政治博主)相比,高可信度来源(如政府报告)更正条件下被试对原始错误信息的利用显著较少。类似地,Pluviano等人(2020)考察了与疫苗相关的错误信息的更正。结果发现,当更正信息来自高可信度的来源时,能够有效降低被试对错误信息的依赖。可见,当信息的来源不同时,会导致个体不同的判断及反应。

综上,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在信息发布时,当错误信息以内隐的方式呈现时,导致较大的CIE。在阅读错误信息时,信息的载体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更正效果。在信息传播中,如果初始的错误信息不断重复出现,会增加真实性。信息的来源也是影响CIE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个体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会参与当前错误信息的加工。因此,错误信息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可能与个体的动机因素(Butler,Fazio,& Marsh,2011;Ecker et al.,2014;Kull,Ramsay,& Lewis,2003;Lewandowsky,Stritzke,Oberauer,& Morales,2005;Sitzman,Rhodes,& Tauber,2014)以及认知能力(Brydges et al.,2018;De keersmaecker & Roets,2017)等都存在一定相关。笔者下面从信息加工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整理影响CIE的个体因素。

2.2 个体因素

2.2.1 动机

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看,错误信息难以更正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更正信息与个体现有态度产生冲突(Carnahan,Hao,Jiang,& Lee,2018;Cobb,Nyhan,& Reifler,2013;Nyhan,& Reifler,2010),研究者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动机推理,即更正信息对信息接受者构成了一种威胁。如此,在反应的过程中,个体会保护他们之前的信念,反对更正信息(Carnahan et al.,2018;Kunda,1990)。因此,先前的信念或态度会导致个体在信息加工中具有一定的加工动机,信息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内在动机,选择性的接受或拒绝某一信息(Ecker et al.,2014)。如Lewandowsky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对于与战争相关的错误信息,不同国家的被试加工动机不同,从而导致更正效果不同。Ecker等人(2014)的研究表明,先前态度能够影响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依赖程度,当错误信息与被试的态度一致时,被试更可能在推理过程中利用与态度相关的信息。Nyhan和Reifler(2010)的研究发现,被试最初的态度能够影响政治错误信息的更正效果,只有当更正信息与他们的态度一致时,更正才是有效的。Chan等人(2017)通过元分析发现,当被试存在支持错误信息的理由时,则很难在以后改变他们最初的态度和信念,导致持续影响效应更大。

2.2.2 自信水平

个体的自信程度和自我肯定等同样能够影响动机推理,进而影响CIE(Butler et al.,2011;Carnahan et al.,2018)。Butler,Fazio和Marsh(2011)的研究考察了个体的自信水平在更正中的作用。实验中要求被试回答有关科学的一般知识问题,并评估他们对每一个反应的信心。结果发现,被试最初对错误的自信评估较高时,反而更加容易校正。研究者指出,这一过度校正效应可能是由于,当被试能够准确记住他们在初始测试中产生的错误时,可能会促进错误更正。错误之后的反馈会降低错误的提取强度,同时提高正确答案的提取强度。Carnahan等(2018)的研究中考察了自我肯定是否能够影响更正效果。结果发现,自我肯定能够降低先前态度对更正信息的影响,导致更正更加有效。

据此,当更正信息与个体先前的态度不一致时,个体会追求认知一致性(Festinger,1957;Lewandowsky et al.,2012)。即容易接受与自己先前态度或信念一致的信息,同时具有更强的动机推理,来拒绝不一致的更正信息。因此在更正的过程中,动机推理的增强导致错误信息更难更正,存在较大的CIE。此外,当个体的自信程度或自我肯定有所提高时,则能够减弱个体在加工更正信息时的动机推理,进而增加对更正信息的接受程度(Carnahan et al.,2018;Harris & Napper,2005)。

2.2.3 认知能力

目前探讨个体认知差异与CIE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Brydges et al.,2018;De keersmaecker & Roets,2017)。De Keersmaecker和Roets(2017)的研究中以韦氏测试中的词汇测试衡量个体的认知能力,探讨了个体认知能力与错误信息更正过程的关系。结果发现,与认知能力较高的个体相比,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的个体对更正信息的反应较弱,初次接触的错误信息对他们的态度有持续的影响。Brydges,Gignac和Ecker(2018)的研究同样考察了个体认知能力对CIE的预测。实验任务包括工作记忆任务(复杂广度任务:对称广度、操作广度及阅读广度)和短时记忆任务(前向数字广度、前向字母广度和Corsi组块任务)。两种任务的区别在于,工作记忆任务需要额外的注意控制过程,以更新、操作和排除一些信息。结果发现,仅工作记忆在CIE中起到重要作用,低工作记忆能力是持续依赖错误信息的一个“风险因素”。此外,在认知差异中,刷新能力涉及到排除旧信息与整合新信息的过程(Singh,Gignac,Brydges,& Ecker,2018)、抑制控制能力涉及到抑制干扰信息的能力(Nigg,2000),这些能力都可能与错误信息的更正过程存在相关,未来的研究可更加系统的考察个体差异对CIE的影响。

3 理论解释

目前,CIE的解释理论主要包括:记忆的双加工理论(Ayers & Reder,1998;Brydges et al.,2018;Ecker et al.,2011;Rugg & Curran,2007)、心理模型理论(Brydges et al.,2018;Ecker et al.,2010;Ecker et al.,2011;Gordon et al.,2017;Lewandowsky et al.,2012)和知识修正理论(Kendeou et al.,2014)。

3.1 记忆的双加工理论

记忆的双加工理论认为,记忆过程包括两种类型的加工,自动加工过程和策略加工过程(Ayers & Reder,1998;Ecker et al.,2011;Rugg & Curran,2007)。其中,自动记忆加工是一个自动的、快速的加工过程,而策略记忆加工则是一个相对较慢的加工过程,需提取上下文的细节。因此,在错误信息更正的过程中,在给定的提取线索下,已储存的错误信息可能会自动激活,而此时策略记忆的监控过程开始起作用,阻止被激活的错误信息影响推理过程(Brydges et al.,2018)。Ecker等人(2011)的研究中指出,CIE的发生是由于:(a)错误信息是自动激活的,并且其输出主要取决于记忆强度;(b)策略检索过程失败或是没有进行策略检索。Ecker等人(2011)通过信息的重复次数,来操纵错误信息和更正信息的编码强度,验证了上述基于记忆双加工理论的观点。重复增加了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流畅性或加工信息容易程度的主观体验(Alter & Oppenheimer,2009;De keersmaecker et al.,2019)。这一加工流畅性的体验反过来可以作为个体提取信息的有效线索,从而增强更正信息的记忆表征,进一步抵消错误信息的自动激活,导致更正更为有效。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Rich和Zaragoza(2016)研究发现的内隐错误信息比外显错误信息存在更大的CIE。在外显条件下,错误信息及其更正在记忆中的联结更强。而在内隐错误信息条件下,联结则相对较弱,导致个体对随后的更正信息检索失败,从而存在更大的CIE。Gordon等人(2019)的研究结果也支持CIE与选择性记忆提取有关的观点。他们在更正信息的编码阶段未发现神经活动的条件间差异;在提取阶段,发现明确提到先前错误信息的记忆探针引发了左角回和双侧楔前叶活动的增强。这两个区域的活动与区分正确和错误信息、对错误信息记忆监测的认知努力有关。因此,该记忆的双加工理论在解释信息重复或记忆强度等方面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持。然而在解释部分个体拒绝更正信息、不同更正方式所导致的不同大小的CIE等问题时,则显得有些证据不足。

3.2 心理模型理论

根据心理模型理论,人们会对展开的事件构建一个心理模型,并试图保持理解的一致性(Johnson & Seifert,1994;Lewandowsky et al.,2012;van Oostendorp & Bonebakker,1999)。在个体最初接触错误信息时,会根据信息对事件构建一个心理模型。而随后出现的更正信息,则会破坏最初心理模型的内部一致性(Gordon et al.,2019;Johnson & Seifert,1994)。在最初接触错误信息后,尽管之后对其进行了明确的纠正,但人们倾向于选择不正确但完整的心理模型,而不是不完整的模型(Ecker,Lewandowsky,& Apai,2011;Lewandowsky et al.,2012)。因此,在错误信息的更正过程中,当对心理模型更新不充分时,即没有将新的更正信息有效的整合到模型中,则会导致CIE。最近的一项神经成像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Gordon等(2017)发现,更正信息的编码引起了大脑活动的条件间差异。具体来说,与非更正相比,更正在右侧楔前叶(延伸至右侧后扣带皮质和中央后回)产生了较弱的活动。该区域被证明是支持将连续的语言信息整合到一个连贯的心理模型中。心理模型的理论解释能够说明为何个体自身的动机和认知能力等,能够影响CIE。如当个体认为更正信息与自己的态度、价值观等不一致时,则会拒绝对更正信息的整合(Lewandowsky et al.,2012),因此在推理判断中仍然会利用最初的心理事件模型,导致错误信息难以更正。此外,当个体的认知能力较低时,在信息加工中对更正信息的整合和更新能力较差(Brydges et al.,2018),从而导致CIE。然而,心理模型理论也并不能全面的解释CIE。如Gordon等人(2019)的研究发现当记忆探针(目标图片)包含最初的错误信息时,被试很难拒绝该信息。因此,在有效的模型更新之后,仍需考虑记忆激活和抑制的作用。

3.3 知识修正理论

Kendeou等(2014)的研究中,针对阅读中的知识更正,提出了知识修正成分的框架,其中包括五个原则—编码、被动激活、协同激活、整合和竞争激活(Kendeou & Broek,2007;Kendeou,Smith,& O’Brien,2013)。编码原则认为,一旦信息出现(错误信息或正确信息)都会首先编码到记忆中;被动激活原则指出,记忆的激活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与激活的信息是否正确或是否相关没有关系;协同激活是编码和被动激活原则的产物,它是新信息(正确信息)与之前获得的信息(错误信息)相互联系的方式。整合原则是知识修正的基础,随着新获得的正确信息数量的不断增加,新信息将开始主导整个信息网络;最后,更正信息的激活与之前错误信息的激活相互竞争,从而获得最终的输出(竞争激活)。Rich等人(2016)的研究考察反馈信任在信息更正中的作用。反馈包括最初的错误信息、被试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是否正确。如果被试的回答不正确,仅反驳组的被试会收到正确答案(即“正确的答案是…该陈述是错误的”);反驳-解释组的被试则会收到正确答案以及进一步的解释。结果发现,反馈信任与错误观念的更正有关,解释可以增加反馈信任,进而可以提高更正的有效性。研究者认为,知识修正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结果之间的关系。首先,反馈信任可能会影响反馈与错误信息以及之前知识的整合。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可能因为较低的反馈信任而没有整合反馈。其次,反馈信任会影响反馈和错误信息的竞争激活。在竞争激活中,由于信任程度较低,个体也可能会选择拒绝反馈。Kendeou等人(2014)的研究结果发现,当更正的过程中提供因果解释时,支持了更新或知识修正的过程,进而可以消除错误信息重新激活所产生的干扰。知识修正理论虽然是针对阅读理解中知识的更正过程提出的,但错误信息的更正同样是在信息理解的基础上。因此,知识修正理论的解释同样适用于错误信息的更正。知识修正的五个原则较为充分的解释了错误信息更正的内在过程。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信息数量或激活比例等对整合与竞争激活的具体影响。

综上所述,记忆的双加工理论从记忆的编码和提取的角度出发,认为策略记忆的监测失败,导致了错误信息的自动输出,从而影响人们的推理判断。心理模型理论同样涉及到了对信息的编码,但更强调模型或信息的更新过程。当对更正信息的整合失败,未能有效更正原有的心理模型时,则会持续利用原始的错误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知识修正理论则从阅读理解中知识更正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更正过程的五个原则。知识修正成分框架在解释错误信息更正时,一定程度上整合了记忆双加工理论和心理模型理论的观点。其中,在编码、被动激活和协同激活的原则中,与记忆的双加工观点类似。即在对信息进行编码后,之后的激活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无论信息正确与否,都会发生激活。这与记忆双加工中错误信息的自动激活一致。而CIE是否发生,则取决于之后的策略检测过程或竞争激活过程。知识修正成分框架中的后两个原则—整合和竞争激活,则与心理模型理论的观点相似,即都强调对信息的整合过程,整合是否有效,决定了心理模型是否成功更新或是竞争激活中激活程度的大小。综合三种理论解释来看,更正信息在错误信息的更正过程中十分重要。记忆双加工理论中的策略监控过程,是为保证更正信息的正确输出;心理模型中重点关注更正信息的有效整合;知识修正解释中,提出了更正信息的竞争激活。因此,三种理论解释在本质上都强调了更正信息在CIE中的作用。

4 应对方式

从CIE的理论解释可知,更正信息的加工失败或不充分,导致了个体持续依赖最初的错误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因此,想要试图减少错误信息对人们认知判断的负面影响,可从更正信息入手,通过有效的更正方式降低错误信息CIE。已有研究探讨了不同更正方式的更正效果(Ecker et al.,2011;Ecker et al.,2017;Schwarz,Newman,& Leach,2016;Swire et al.,2017),发现有效的更正方式能够降低CIE,但却不能完全消除(Ecker et al.,2011;Rich & Zaragoza,2016)。本部分将对有效降低CIE的更正方式进行阐述和总结,以期为减少错误信息的负面影响提供一定的途径。

4.1 重复更正信息

在前面CIE的影响因素中,笔者分析了导致错误信息难以更正的一个原因是错误信息的重复出现,增强了加工的流畅性,因此个体更有可能认为其为真实信息(Fazio et al.,2015;Pennycook et al.,2018)。那么,将该解释应用到更正信息中,是否也同样有效?对此,Ecker等(2011)的研究中考察了更正信息重复0次、1次和3次的更正效果,结果发现,一次更正能够减少错误信息的依赖性,三次更正条件下使得CIE得到进一步的减少。研究者认为,重复增强了更正信息的编码强度,从而增强了记忆(Ecker et al.,2011;Verkoeijen,Rikers,& Schmidt,2004)。因此,根据记忆双加工的观点,当更正信息的编码强度增加时,则更有利于随后的记忆提取,进而导致较小的CIE。同时在知识修正理论的解释中,更正信息较强的编码强度有利于其与错误信息的竞争激活,从而获得最终的输出,进而降低CIE。

4.2 提供替代解释

研究发现,在更正错误信息的过程中,仅对原始的错误信息进行简单的否定,错误信息CIE相对较大(Swire et al.,2017)。因此,研究者认为,在更正过程对更正信息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提供可替代之前原因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CIE(Johnson & Seifert;1994;Lewandowsky et al.,2012;Rich et al.,2016;Swire et al.,2017)。如Johnson和Seifert(1994)的“仓库失火”故事中,其中一种更正方式是在简单否定的基础上,增加了替代的解释原因,即“汽油浸透的破布导致了火灾”。结果发现,更正中提供替代解释能够有效减少CIE。在Swire等人(2017)的研究中,简单更正是对之前原始错误信息的简单否定,详细更正是在否定的基础上,提供进一步的说明和证据。结果发现,与简单更正相比,详细更正能够有效减少错误信息CIE,即详细更正的效果相对更好。因此,在更正过程中,提供充分的证据或替代的解释,有利于提高更正效果。Lewandowsky等人(2012)指出,简单否定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事件一致性的理解出现缺口,而提供该事件的另一个因果解释可以填补一致性的缺口,使得更正更加有效。替代解释有效的原因,可能由于其在模型更新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事件模型的一致性,进而促进了心理模型的更新。

4.3 增加提醒

此外,研究者们发现在更正之前增加提醒,同样能够减少CIE(Ecker et al.,2010;Ecker et al.,2017;Kendeou et al.,2014)。如Ecker等人(2017)的研究中考察了不同的提醒方式在更正中的作用。实验中最初的错误信息为“火灾是故意引发的”,包括无更正的控制条件、更正但无提醒的条件、更正和微妙提醒条件(经过对证人报告的全面调查和审查,当局得出结论,原来的报告是不正确的,火灾是由雷击引起的)和更正明确提醒(最初有报道说火灾是故意点燃的,但当局现在排除了这种可能性。经过对目击者报告的调查和审查,得出的结论是,这场火灾是由雷击引起的)。对推理分数进行分析发现,与更正无提醒的条件相比,更正明确提醒条件下CIE减少;另外,与微妙提醒相比,明确的提醒使更正更加有效。此外,在课堂中更正学生的错误概念时,研究者提出反驳文本的形式更正效果更好(Diakidoy,Mouskounti,& Ioannides,2011;Kowalski & Taylor,2009)。反驳文本包括三个主要成分:提供以前获得的但不再正确的信息、说明该信息实际上是不正确的以及支持正确信息的证据(Hynd,2001;Kendeou et al.,2014;Sinatra & Broughton,2011;Tippett,2010)。由此可以看出,反驳文本的形式是将提醒和详细解释的方式进行了结合。因此,在更正错误信息之前对被试增加一定的提醒,能够有效降低CIE。增加提醒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进了模型的有效更新。即当提醒被试之后,则告知了被试之前模型的不正确性,从而更有利于整合新的模型,进而降低CIE。

综上,当错误信息出现后,呈现有效的更正信息,包括通过重复更正信息,进而加强编码强度、提供替代解释以及在更正信息之前增加提醒,能够降低错误信息对推理判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根据影响CIE的因素,个体本身的加工动机以及认知能力,会影响更正的效果。因此,在降低CIE的应对方式中,也可进一步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如增强有效排除或抑制错误信息的能力和对更正信息的整合能力等(Ecker,Oberauer,& Lewandowsky,2014;Ecker,Oberauer,& Lewandowsky,2014),从而促进有效的更正。另外,个体应该提高判断力与辨别力,在接受信息之前,具有当前可能存在错误信息的意识(Schwarz et al.,2016),有利于减少错误信息对认知判断的干扰。

5 小结与展望

错误信息会对人们的认知判断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基于CIE,总结了错误信息难以更正的影响因素、理论解释及其应对方式。错误信息的更正效果会受到信息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影响,其难以更正的内在机制可能是由于策略记忆的监控过程失败或是对更正信息的整合和更新失败,导致更正信息在竞争激活中未能有效的输出,表现出CIE。从本质来看,错误信息难以更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未能有效加工更正信息。因此在应对CIE时,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更正方式,从而有效减少CIE。另外,个体本身也需不断提高自身的辨别力和认知能力。在多方面的应对方式共同作用下,以期将错误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虽然目前大量的研究能够帮助研究者们较为全面的了解错误信息CIE。然而,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未来的研究进一步的完善。首先,目前大量行为研究证实了CIE的存在(Brydges et al.,2018;Ecker et al.,2010;Ecker et al.,2011;Rich & Zaragoza,2016;Swire et al.,2017)。然而仅通过一些行为指标(如对错误信息的依赖程度、信任程度等)无法考察信息更正过程中的内在神经机制(Gordon et al.,2019),同时也无法有效区分编码阶段和提取阶段在信息更正中的加工过程。因此,近期研究者开始关注CIE的神经生理机制(Brydges,Gordon,& Ecker,2018;Gordon et al.,2017;Gordon et al.,2019)。如Brydges,Gordon和Ecker(2018)的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发现错误信息更正条件和不包含错误信息的控制条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Gordon等人(2017)发现,错误信息CIE的神经机制可能是由于楔前叶和扣带回实施叙事整合和一致性建立机制的崩溃所致,部分支持了模型更新解释。而Gordon等人(2019)的结果则为记忆加工的解释提供了支持。由此可见,目前对于CIE神经机制的研究较少,且并未得到一致结论。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更加系统、深入的考察CIE的内在加工机制,以明确错误信息难以更正的神经活动基础。

其次,在目前的研究中,错误信息出现后则立即呈现了更正信息(Ecker et al.,2011;Gordon et al.,2017)。然而,与实验室环境下的研究不同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当调查发现随后的信息与最初的错误信息相矛盾时,媒体发布的更正信息往往是在几小时或几天之后,即错误信息和更正信息之间间隔了一定的时间。迄今,仅Rich和Zaragoza(2020)的研究考察了更正的时间间隔对更正效果的影响。实验中对比了错误信息出现后立即更正与延迟2天后更正的效果,结果并未发现延迟时间对更正效果的显著影响。研究者指出,虽未发现延迟更正的影响,但也不能得出结论说,更正的时间不重要。基于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可进一步拓展更正的时间间隔,即探讨在其他时间间隔下(如两小时、一周等),是否对更正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以期更加密切的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并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

最后,在社交媒体时代,错误信息的种类繁多。而目前CIE的研究中,错误信息的类型多为虚构的新闻报道(如“仓库火灾”“办公楼倒塌”)(Gordon et al.,2017;Johnson & Seifert,1994 ;Rich & Zaragoza,2016),也有部分研究借助物理学、生物学类的知识来呈现错误信息(如“流星发热”“鸵鸟”)(Diakidoy et al.,2011;Swire et al.,2017)。Walter和Murphy(2018)在元分析中以相关系数r代表更正的有效性,发现与医疗健康类的错误信息相比(r=0.27),政治背景(r=0.15)下的错误信息更难更正。尽管该元分析的结果是通过比较不同研究间的结果得出的,但它提示了错误信息类别可能影响CIE的可能性。因此,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其他的错误信息类型中是否同样存在CIE,不同信息类型间的CIE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以进一步丰富CIE影响因素的研究。

猜你喜欢

编码个体加工
HEVC对偶编码单元划分优化算法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生活中的编码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