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创新研究

2021-11-25莫灿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非遗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莫灿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凭借智慧创造了世代相承、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传播创新,以期为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提供新视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播;创新

引言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果以学术论文、研讨会、文化传播等形式为主,研究领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等。基于此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创新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1当下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

1.1传播范围窄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很难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去博物馆、艺术馆、展会或者庙会才能实现近距离接触,大众生活中基本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子,这种状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传播根基,传承和发展的难度加大。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人不知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半数人不知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还不到位。

1.2传播形式化

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初衷也随之改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吸引受众的眼球,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出现表象化、娱乐化现象,重形式轻内涵,重过程轻文化,文化内涵被削弱和淡化,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被误读,其中的文化精髓被忽视。

1.3传播手段滞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和口传心授的特点造成了它的“封闭性”,其传播路径往往以现场传播为主,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以及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传播为辅。虽然传统的传播方式简单、方便,人们用起来得心应手,不需要复杂的现代技术,并且具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但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故步自封、裹足不前,较当代新媒体传播的受众面、感官刺激有着天壤之别,传播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创新对策

2.1依托新媒体优势,构建立体传播路径

信息时代,新媒体发展如雨后春笋,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依托新媒体优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是一种快速、形象、立体、有效的传播方式,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影像传播策略,不断提高影像传播的质量和水平,切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卓有成效的推广和传播。一是对影像传播内容的创新。如:以真实为前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内容中,可以融合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民间传说、民间轶事等,激发受众兴趣,或者融入传承人、受众群体的真实文化生活、妙谈趣事,提高传播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完成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二是对非遗影像内容呈现方式的创新。在影像制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图文、视频、纪录片、宣传片、讲座、动漫等多种方式,实现传播渠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完美结合。三是对影像传播方式的创新。根据受众喜好和社会需求,注重影像传播方式的创新,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发源地等真实场景拍摄;依托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动漫形式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本真面目;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栏目,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四是对影像传播渠道的拓展。可以与出版社合作,出版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刊物、报纸专栏专访或者电子刊物等;可以与网络平台合作,创建非遗网站,展示丰富的非遗内容,多平台、多角度、多板块、多手段地推广非遗图文介绍、非遗作品视频、非遗主要传承人介绍及访谈等;可以与电子音像公司合作,出版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短视频、光碟等,促进该艺术占领当地乃至国内演出市场。目前电子多媒体技术应用广泛,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手机App小程序,如微信、QQ、抖音、直播等平台进行传播。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存在网盘、U盘、光盘、云盘里随时随地播放观看,加大传播力度,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面。

2.2借助数字化技术,健全文化保护体系

着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记录、整理、开发、原创、批评与研究。借助数字化录音、数字化录像、建立数据库等数字化信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整理,显然是当下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也是符合当前情势的新型传播方式。这项工作不是简单的记录整理,还必须与种种复杂的编码工作相结合,既保存促进原创,又鼓励深加工和再创造,尤其是要发挥研究和批评的中介作用。显然,这样的工作应该分别在民间艺术的原产地和城市里的学术机构两个端点展开,应该支持这两端的广泛接触与互动。通过现代化数字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再生、可共享的数字化产品。

2.3加大跨文化传播力度,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增加贫困地区就业岗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头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促进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的提升,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号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獻力量。发展文化旅游。如通过实景演出、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研学旅游线路、设计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通过积极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民俗展览馆”“非遗聚集区”等活动,实现非遗的多元化传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力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地发展格局中,立足本地市场,拓展国内外市场。如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推介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销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等系列活动,向外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引资,使经济与文化共生。

3结语

总之,如何走出一条新颖、富有成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新路径是各级政府部门、民间艺人、新媒体机构等的神圣使命,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并有效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谢佳.安阳民间舞蹈“军庄秧歌”的生存现状调查及衰落原因分析[J].艺术评鉴,2016(9):114.

[2]章建刚,王亮,等.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6-107.

猜你喜欢

非遗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