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开锁工具开启叶片锁痕迹研究
2021-11-25冯林王美佳
冯林 王美佳
引言:
随着宣传推广,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相当多的A、B级门锁被更换,代之以安全系数更高的C级锁,C级锁的锁芯变原来的弹珠制栓为叶片制栓,轨道由原来的圆柱形变为扁圆形,这样的改变使得原来的技术开启方法如钩别法,梳妆工具法,撞匙法因为不适用而逐渐的退出了技术开锁的舞台。但是技术的迭代硬件的升级,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开启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研究叶片锁的开启方式及相应痕迹的发现和提取,对于更好的勘查此类案件能提供及时且有效的帮助。
1.锁芯结构及制栓原理
边柱锁是通过锁内的边柱制栓锁具,和锁芯配套的钥匙插入后所有的叶片缺口排列成直线槽,边柱回缩至锁芯内,锁芯和锁体失去制栓,锁具开启。边柱锁主要分为内压式、外压式、双边柱和角度锁四种。叶片边柱锁技术开启的难度在于必须所有叶片的缺口同时处于一条直线上,边柱的制栓解除,锁具才能开启,这一点是与弹子锁的根本区别。
2.实验部分
2.1自制开锁工具所需材料:
三把全新外压式叶片锁,三把同种开启次数100次以上锁芯,显微镜一台,单反相机一台。
自制钥匙所需材料,钥匙坯,导针,3M泡沫胶
3.2实验步骤:
3.2.1 实验
1.将三把新锁芯按照X1 X2 X3,三把旧锁芯编号为J1 J2 J3
2.将锁芯内叶片易留痕5处位置编号
3.制作开启工具,并用工具开启6把锁具。
4.使用比对显微镜观察开启后的六把锁芯外表的留痕特征,并用相机拍照。
5.拆解六把锁芯,使用比对显微镜观察,记录留痕特征。
6.结合实验结果,比对、分析此种方法开启锁具的留痕特征。
3.3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叶片锁在正常开启及自制钥匙开启均可以在叶片上留下能够被观察到,位置不同且特征稳定的痕迹。
3.3.1 叶片的生产加工痕迹
锁芯叶片是经过铣刀冲切及打磨抛光这两道工序完成,观察叶片凸笋的内外侧均出现由于冲切而形成的线条状痕迹并且连贯均匀,方向与钥匙的进出方向一致。
3.3.2叶片的正常开锁痕迹
在使用原配钥匙正常的开启过程中,钥匙曲线型牙花穿过叶片的3号位置(如图二所示),与该位置的前侧 (锁孔位置为前)发生挤压擦划作用,并对凸笋的内侧面产生擦划,分别形成痕迹。痕迹的多少和深浅受到开启次数的影响。锁具使用时间长被打开的次数多,则此类擦划痕迹明显,反之,锁芯使用时间短被打开的次数少,则该种擦划痕迹的反应性较弱。
3.3.3自制工具的开启痕迹
3.3.3.1开启原理
该工具为钥匙坯和泡沫条,钥匙坯子一侧有直线槽一侧为平面,在平面侧粘贴泡沫条,泡沫条裁剪成如图三所示形状,分别粘贴于钥匙坯的平面侧,在泡沫条上方盖压导针,导针的作用为钥匙进入锁芯过程中不变形。由于泡沫条厚度上高于正常钥匙的蛇形槽,因此对锁芯内的弹片会产生挤压,此时对锁芯施加拧转力量,叶片对于锁芯外侧边柱产生压力,边柱发生背离锁芯的弹性形变,使得锁芯可以转动,锁具开启。
3.3.3.2擦划痕迹
自制钥匙在进入过程中对锁芯内叶片产生挤压、摩擦作用,在叶片的相应位置会出现印压及擦划痕迹。在图二的2号位置出现擦划痕迹,形状为线条状,
实验发现由于导针撤出钥匙坯子时有一定的随机性,导致泡沫胶在此过程中有时被拖带变形,因此需要多次反复操作才能使边柱落下旋转锁芯,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开启人员的熟练程度和锁具的工差相关,技术手法熟练的人员开启时擦划痕迹较少,不太熟练人员开启则痕迹的数量较多。
4讨论
自制钥匙和原配钥匙的材质不同,可以从微量物证的角度进行提取和分析。自制钥匙在开锁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的挤压移动叶片,满足了洛卡德原理要求的三个条件,因此在叶片上可以寻找泡沫胶的残留物。实验中的六个锁芯,用棉签擦拭叶片的内部有两个棉签上能够检出DNA信息。
笔者在进行实验前用多种锁芯进行过尝试,发现这种方法只对少数的叶片锁芯产生作用,究其原因,泡沫条的厚度、粘贴位置,钥匙插入的角度等都会对锁具的开启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军,臧源云,韦亚妮,等 . 不同载体上脱落细胞的 DNA检验在案件侦查中的应用[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s1):19-20.
[2]张广峰,陈松,涂政,等 . 接触 DNA 检验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探讨[J]. 刑事技术,2013(3):9-13.
[3]包剑平,黄雄军 . 谈技术开锁入室盗窃案件現场防盗门的勘查要点[J]. 法制与社会,2015(15):78-79.
作者简介:冯林,1981年,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痕迹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