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弹指一挥间着眼历史与当下重拾精兵简政话题
2021-11-25冀中仁
■冀中仁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论述:“……‘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一、缘起
作为当年陕甘宁边区的著名民主人士,李鼎铭出现在毛泽东的论著中,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李鼎铭原是米脂县一位有名望的绅士。清朝末年,曾在米脂创办小学,后来又做过榆林中学的教员和小学校长,晚年以行医务农为生。由于他思想开明,为人正直,同情工农,拥护抗战,被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
1938年10 月侵华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物质供应极端困难。由于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难以适应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不胜负担。
1941 年,全面抗战进入第五年。日寇以其主要军事力量“扫荡”“蚕食”和“清剿”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加上国民党顽固派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和经济封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面积日趋缩小、物质条件愈来愈困难。为了积极应对这一局面,在1941 年11 月6 日举行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毛泽东主席号召共产党人和党外人士密切合作,共度难关。他希望各参议员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提意见。他还和其他领导人分别参加会议讨论,找参议员谈话,仔细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批评和建议。
毛泽东的讲话使李鼎铭先生深深感到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的真诚之心。于是,他大胆向参议会递交了精兵简政的议案。其主要内容是:为了调动边区军民的抗战积极性,完成抗日救国大业,兵要精,政要简,行政机构要以质取胜,提高工作效能。精兵简政方案的提出,一开始并不很受欢迎,一些人还批评说,“提倡精兵主义,部队就不能发展”,有人甚至对李鼎铭提出这个方案的动机表示怀疑。然而,这条议案却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点上煤油灯,反复翻阅精兵简政议案,并且边读边做记录。他还在议案上加了这样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精兵简政议案提交大会供代表讨论时,李鼎铭应邀对议案做了详尽说明。李鼎铭先生话音刚落,毛泽东带头鼓掌,他走到台前,极其深刻、生动地阐述了实行精兵简政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并对一些不正确的批评进行了批驳,同时对党内一些同志的宗派主义情绪、教条主义框框和机关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进行了批评。
同年11 月18 日,精兵简政议案(编号第81 案)在本届参议会上以165 票多数通过。李鼎铭先生也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中国共产党人从谏如流的做法使李鼎铭先生深受感动,他走上台,激动地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我虽年已六旬,但决心与共产党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为抗战胜利不遗余力。”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之后,李鼎铭先生不负众望、不违己言,在推广、实施精兵简政这一政策中尽心尽力。
在1941 年11 月召开的边区政府首次政务会议上,李鼎铭全面阐明了精兵简政的设想,要求政府编整年底前完成。之后,他协助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等多次发表政府训令,三次制定政府系统精兵简政方案,并深入基层搜集材料,了解实施进展,指导精兵简政工作。当年12 月7 日,李鼎铭还与林伯渠一起宴请新闻界、文艺界人士,宣传边区政府施政方针,为实施“精兵简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942年5 月4 日,边区政府成立了由林伯渠、李鼎铭、李富春、叶剑英、谢觉哉、陈正人、萧劲光等七人组成的编整委员会。作为领导者之一,李鼎铭积极贯彻政府决议,努力做好各厅、局、处的编整工作,并对工作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适时提出下一步的精简目标和具体办法。1944 年1 月7 日,李鼎铭在边区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陕甘宁边区政府简政总结》的报告,对上一年的精简工作,诸如精兵简政、统一领导、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能和节约等五个方面的成绩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提出了今后尚须注意和改进的方面,为团结抗日和边区建设、特别是政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主席自始至终关心、关注和支持着精兵简政工作。1942 年9 月7 日,他以《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为题,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详细论述了中共中央提出精兵简政的根本理由。此后,不仅陕甘宁边区实行了精兵简政,而且党中央还把这项政策推广到了党所领导的各个抗日根据地。由于中国共产党及时制定和推行了精兵简政这一正确政策,使抗日根据地克服了“鱼多水少”的矛盾,建立了紧缩、高效、灵活的党、政、军机构,同时与军民大生产运动相结合,减轻了人民负担,打破了根据地面积日益缩小、物质条件严重困难的局面。“精兵简政”,无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和休养生息民力以及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办事效率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抗日根据地十大政策之一。
二、精兵简政的意义和特点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精兵简政,克服了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对中国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讲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精兵简政进行了三次,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当时的主要任务上,才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抗战时期,为了稳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应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我们党在抗日根据地积极主动开展符合局势变化的军政建设。精兵简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作为一场成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变革,精兵简政在具体实践中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这个过程特点极为鲜明,并颇具独特之处,大致说来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主动性强。抗战时期精兵简政是在敌后根据地日渐缩小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中共在“鱼大水小”的情况下为了克服抗日根据地严重的财力困难、维系抗战局面而主动提出的精简机关、休养生息的应对之策。其实,面对如此严重的困难局面,在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之前,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从军队着眼开始了局部摸索,而且在精兵简政提案提出之际,中共中央更是同步下发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要求主力部队适当采取精兵主义,减缩编制。由此可见,精兵简政是中共中央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对困难一致主动探索的新路。尽管当时的精简尚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思路尚未明晰,但由其高度重视的态度已足可看出我们党谋求发展之道的主动性。
二是主题鲜明。精兵简政的主题就是“精兵”与“简政”。按照1942 年9月15 日《抗战日报》社论《贯彻精兵简政》的说法,所谓“精兵”,“就是要把我根据地内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的抗战力量配备得更精干”;所谓“简政”,“并不是减少政事、减少工作,相反的,是要加强政事、加强工作,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此外则把某些不适当的工作加以调整,某些文牍现象、繁冗事务加以淘汰,使执行起来灵活、机动、切实,收效大,而人民又容易了解、接受”。在鲜明的主题指向下,精兵简政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对此,1942 年1 月13 日《晋察冀日报》指出:“只有干部质量提高,每个人站得住岗位,而政才能简,工作才能头头是道。也只有行政机构精干,工作制度健全,干部才能更发挥才能,胜任愉快。”因此,精兵简政不应使工作减少,而是要使工作正规化、系统化,提升对工作的要求,推进各方面的建设。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执行精兵简政方针时,抓住各自的工作中心,“减少一切不必要的事,少开空头会议,少作主观命令,少作不合实际的工作布置”。同时,还要建立正规化的工作制度,正确使用干部,使机构灵活健全,手续方便快捷。
三是目标明确。精兵简政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精兵简政逐渐开展过程中思考总结出来的,按照毛泽东的说法主要有五项,即精简、统一、效能、节约与反对官僚主义。1942 年12 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期间,毛泽东撰写了一篇题为《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长篇书面报告。他强调指出,“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如果我们把这五项要求在党的、政府的、军队的各个系统中完全实行起来,那我们的这次精兵简政,就算达到了目的,我们的困难就一定能克服,那些笑我们会要‘塌台’的人们的嘴巴也就可以被我们封住了。”
四是波及面广。这主要可从横向、纵向和任务三个方面来说。就横向而言,精兵简政所涉及的范围既有军队系统、政权机关等主体部门的精兵简政,亦有群众团体与教育等部门的精兵简政。就纵向而言,可从以上几个领域来分论:就军队系统来看,既有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等不同层级的精兵建设,亦有部队各机关勤务与荣退人员的精简与安置;就政权机关来看,既有边区、行署、专署、县、区、村等不同层级机关的精简,亦有各机关人员在精简之后的多元安置;就群众团体来看,既有农、工、青、妇等不同团体的精简统一,亦有自中心区、县一级到区一级群众团体整体编制的“瘦身”;就教育部门来看,既有学校之间的合并与教师、杂务人员的减少,亦有针对师范、中小学等不同层级教育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抗战局面的摸索。就任务而言,更是铺开了一张网,即不仅关系着抗战能否取得最终胜利,而且关系着人民负担轻重和根据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局势。精兵简政最初就是为了有效减轻人民负担、坚持长期抗战而提出的,是在仅靠发展生产难以解决困局的基础上的节流之策。因此,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也就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五是阶段性强。关于抗战时期精兵简政分为几个阶段的问题,通常的看法是陕甘宁边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都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则经历了四个阶段。然而,在各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中,三阶段、四阶段固属事实,五阶段也同时存在。即便是同一根据地内部,阶段划分也不一致。如陕甘宁边区一般经历了三次简政,亦有四次简政者,神府即属此例。1943 年3 月16 日《抗战日报》“神府讯”即明确指出:“神府精简工作,根据裁并缩减的原则,前后共进行了四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普遍经历了四次简政。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一般经历了四次简政,亦有五次简政者。山东抗日根据地一般经历了三次简政,亦有四次简政者,而且各地在历次精简的时间上亦相差较多。需要说明的是,各地精兵简政之所以划分如此多的阶段,并非主观为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
六是过程曲折。这主要体现在精兵简政推行过程中的调适与修正上,即各抗日根据地在具体实践中都针对所出现问题对精兵简政之策作了切合实际的修正,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合自身情况。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所以开展四次精兵简政,就在于此前精兵简政存在一定不足或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补正。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简政与整风总结》(《晋察冀日报》1943 年5 月22 日)显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次简政始于1942年1 月,主要是从量的方面减人,缩小各级政权编制,其中区级编制大为缩减。第二次简政始于1942年9 月,主要是边区一级缩减较多。这两次简政,主要是作了“减”而没做到“简”,文牍事务依然繁重,事务主义与文牍主义倾向仍相当严重。第三次简政是在前两次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从组织机构与工作领导方面实行简政,成效远超前两次。第四次简政是第三次简政的继续,中心在于“改进领导,进一步贯彻简政”。经过四次简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面貌焕然一新,各级组织机构大为缩减,文牍主义和事务主义倾向基本肃清,领导力得到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特点均系就抗日根据地总体而论的,具体到不同的抗日根据地而言,亦呈现出一些不同之处。比如,由于精兵简政首倡于陕甘宁边区,并继而推广到华北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对于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自然具有一定引导作用。当然,这种根据地之间的影响是多向交互的,其他抗日根据地对陕甘宁边区亦会有影响作用。毛泽东就曾专门针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实施情况写就著名篇章——《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号召各地向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学习。
三、精兵简政的现实指导意义及我国政府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 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从政府机构改革情况来看,政府办事效率有所提高,公职人员各尽其责,为民服务工作作风大有好转。但也存在诸如干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等问题。
1.职责不清、责任不明
当前在政府机构中还存在干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工作职责分配不合理、工作边界不清晰;干部职责不清,流程不清,很多事情没有明确到位。
针对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这种现象,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时,确定《政府工作报告》责任分工,部署落实全年工作,会议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政府工作11 个方面56 项重点任务,确定了具体分工和责任单位。但是这种现象还没有彻底的纠正。理清职责、明确责任,任重而道远。
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职责上描述过于模糊,各职能部门的管辖范围不明确。二是政府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随着时代的不同,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也不会相同,新出现的问题没有对应的政府部门。三是政府职能弱化时有发生,由于各级政府部门习惯于计划经济时期包办一切的思维和做法,本应该引入市场体制、进行充分竞争的领域仍处于行政的羽翼的保护之下,而各种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却存在政府缺位。
2.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超职数配备干部,必然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给干部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带来了负面影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指出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领导,可能会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当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2014 年1 月,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和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的通知》。一年来,“三超两乱”(超职数配备干部、超机构规格提拔干部、超审批权限设置机构,擅自提高干部职级待遇、擅自设置职务名称)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各地各单位严格按职数配备干部的规矩意识明显增强。截至2015年1 月9 日,全国超职数配备的4 万余名副处级以上领导职数中,已消化15800 多名,完成近40%。
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衡”、“照顾”的需要。照顾任职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官员。二是“只能上不能下,只能进不能出”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三是清退必然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3.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考察时说:“一个党员干部品行如何,老百姓心头自有一杆秤,你是赤心奉献还是追逐名利,是克己奉公还是以权谋私,老百姓称得很准。”赤心奉献、克己奉公的政府干部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对追逐名利、以权谋私的政府干部老百姓在心理上深恶痛疾,在行为上就是对政府机构的不支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是永远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政府机构中出现的以权谋私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杜绝。
以权谋私是出现各种腐败问题的最关键所在。2016 年1 月至11 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贪污受贿20 万元以上大案7636件,渎职侵权犯罪重特大案件4518件,县处级以上干部职务犯罪要案3149人,要案涉及厅局级以上干部427 人。以权谋私这种腐败行为不仅败坏政府优良的工作作风,而且危害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所以坚决反对以权谋私,严惩腐败分子。
政府机关存在以权谋私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府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念不正确,滥用手中的权力,一心一意为自己谋利益。二是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给腐败分子腐败有可乘之机。三是因为对政府机构中存在的以权谋私的腐败问题惩治力度不够,有些党内干部才敢以权谋私。
4.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毛泽东1919年就在《湘江评论》中提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蒋介石反动派,没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结果必定失败。
十八大以来,广大政府机关人员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根本宗旨,但有一部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没有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侵犯和损害群众的利益,脱离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习惯于开会、打电话、发文件等方式发号施令,没有深入基层,没有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问题,这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老爷作风。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在纪念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们就是江山。
四、精兵简政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作用
精兵简政思想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八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府机构的各种矛盾。虽然现在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不同了,但是精兵简政思想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作用和历史意义经久不衰。
1.坚持精兵简政,有利于提高政府机构工作的效率
邓小平在1982年1 月13日《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中强调:“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精简这个事情可大啊!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国家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下面的干部。这确是难以为继的状态,确实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能容忍。”
在政府机构实行精兵简政,精简的是一些在工作上没有能力,工作效率不高,不称职不负责,脱离实际不为群众办实事的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精简之后,剩余的是政府机构中一些德才兼备、有能力的工作人员。这些精兵简政后的少数政府人员,不仅能够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同时精简后的政府人员,人数减少,职责明确,为群众办事中相对不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2.坚持精兵简政,有利于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中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这就是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指出:“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实行精兵简政后,机关干部认清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给工作带来的危害,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克服职责不清,真正做到职责明、思路清、干劲足、效果佳,让群众满意,有利于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实行精兵简政后,从根本上源头上根治机构臃肿,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去管理,一个人能胜任的工作岗位绝不让两个人一起做,这样既提高工作效率的,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实行精兵简政后,减轻了政府机构的臃肿,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人民才会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好政府,人民才会支持和拥护我们的政府。
实行精兵简政,不仅要改革政府机构人事制度,严把招人、用人制度,而且要改革政府保障体系,将政府经费单独列出,并纳入国家预算。只有通过改革,规范政府权力行为,限制权力运作,理清各种利益关系,彻底切断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渠道,建立使政府不能腐败和不敢腐败的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可能性。从而有效制止政府机构的腐败问题,这样的政府也就会取信于民。习近平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只有这样,政府所做的事情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人民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3.坚持精兵简政,有利于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中国现在虽然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但是精兵简政在今天还是完全有必要的。站在祖国的领土上,纵观世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时时危及人民的生命和国家的财产安全,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世界动荡不安,领土争端一直使中国周边处于不安静状态。台独分子时刻破坏祖国统一,新形势下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中国要想保持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也要求政府机关不断在奢侈腐败、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方面加以改革。通过精兵简政解决政府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精兵简政政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裁军30 万。同时,精兵简政已经渗透到政府各个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改革中。这对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减轻人民的负担,保持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扬政府为民服务工作作风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