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实验“静电飞花”原理分析
2021-11-25杨文健熊举峰
卢 衎,杨文健,李 灿,熊举峰
(湖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静电飞花”实验常常被应用于中学静电教学中,实验现象明显且趣味性强。该实验原理包含“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且起电过程包含靠近、接触、抬离等阶段,但已有研究[1,2]仅用“感应起电”解释了其中抬离的阶段。本文将“静电飞花”细分为五个阶段:(1)金属板从高处往下靠近KT板(生活中常称“泡沫板”)但未接触;(2)金属板和KT板第一次接触;(3)金属板抬离KT板的一瞬间;(4)金属板和KT板第二次接触并抬离;(5)用手触摸金属板上端再抬离金属板。从“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两方面进行原理分析,更加全面深入地解释了“静电飞花”实验现象。
1 器材选取
摩擦起电的本质是不同材料在摩擦过程中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产生“电子的转移”。生活中常见物质静电序列如下(越在前面的越易失去电子):空气、玻璃、有机玻璃、尼龙、羊毛、丝绸、赛璐珞、棉织品、纸、金属、黑橡胶、涤纶、维尼纶、聚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二氧化硅、聚四氟乙烯。序列中的某一物质与它后面的物质摩擦前者带正电,后者带负电。一般在静电序列中两种物质所居位置离得越远越容易起电,相同条件下的起电量也越多。
已有研究选用有机玻璃板和气泡膜摩擦起电[1]或者手帕和塑料袋摩擦起电[2],结合上述排序和考虑到易操作性,本文选用KT板和羊毛皮作为摩擦起电的材料,实验效果较好。因为KT板的表面有PVC面皮,其原料为聚氯乙烯,根据排序可知其相比于有机玻璃更易得到电子,且生活中应用广泛容易获得。
本实验所用器材:KT板、羊毛皮、带绝缘柄的金属板、小纸屑。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装置图
2 实验过程及现象解释
首先用毛皮摩擦KT板,然后按如下五个阶段进行操作,并对每个阶段现象进行原理分析。
2.1 第一阶段:金属板从高处往下靠近KT板但未接触
操作与实验现象:将盛有纸屑的金属板从高处慢慢地往下靠近KT板,注意不要与KT板接触。发现随着金属板与KT板间距离的减少从金属板飞出的纸屑逐渐增多,但是总体来说并不多,如图2所示,对此现象的原理分析如下。
图2 第一阶段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如图3所示,摩擦后KT板带负电,将金属板从高处往下靠近KT板但未接触时,金属板下表面感应出正电荷,上表面带负电荷。由于纸屑不是一一排列在金属板上,而是杂乱无章地堆叠在一起,部分纸屑和金属板接触,而另外的纸屑未接触。相接触的纸屑由于“粘”上负电荷而带上负电,而未接触的纸屑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生极化,近板端带正电,远板端带负电,纸屑飞出就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该起电过程仅涉及感应起电。
图3 第一阶段实验原理
2.2 第二阶段:金属板和KT板第一次接触
操作与实验现象:将金属板和KT板接触,当两板接触的一瞬间,发现较多纸屑飞出,如图4所示,对此现象的原理分析如下。
图4 第二阶段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如图5所示,由于KT板并不是完全平整的,而是凹凸不平的,所以两板接触时,并不是完全贴合。在金属板和KT板相接触的位置,KT板由于摩擦所带的负电荷传递至金属板,使金属板整体带负电;在两者未接触的位置,两者之间发生感应起电,即金属板下表面带正电,上表面带负电。在接触的一瞬间,由于金属板上表面负电荷的增多,所以和金属板上表面接触的纸屑带的负电荷增多,而未接触的纸屑的极化强度增强,此时有较多的纸屑飞出。剩下的纸屑未飞出去而在金属板上保持静止是因为纸屑很薄,金属盘上表面与纸屑几乎在同一个平面内,所以除了纸屑正下方的电荷外,金属盘中其他部位的电荷对纸屑的排斥力方向几乎是水平的,因此纸屑所受向上的合外力很小。并且此时金属板下表面感应产生的正电荷对其有吸引,此时两板间的感应强度最大,即吸引力也是最大的。所以纸屑所受向下的合外力大于向上的合外力,导致纸屑静止在金属板上。该起电过程涉及“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
图5 第二阶段实验原理
2.3 第三阶段:金属板抬离KT板的一瞬间
操作与实验现象:将金属板抬离KT板。当将金属板抬离KT板的一瞬间,发现有少量纸屑飞出,如图6所示,对此现象的原理分析如下。
图6 第三阶段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如图7所示,当金属板抬离时,两板间的感应强度变弱,电荷重新分布,下表面感应的正电荷减少,对纸屑的吸引力减小,并且由于金属板此时带负电,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斥,从而导致少量纸屑飞出。纸屑飞出之所以较少是因为KT板传递至金属板的电子在两板接触时就已发挥作用促使纸屑飞出,金属板抬离时,所带负电已较少。该起电过程仅涉及“感应起电”。
图7 第三阶段实验现象
2.4 第四阶段:金属板和KT板第二次接触并抬离
操作与实验现象:金属板和KT板第一次接触后,将金属板持续抬离至没有纸屑飞出,再将其往下接触KT板然后抬离,发现几乎没有纸屑飞出,如图8所示,对此现象的原理分析如下。
图8 第四阶段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金属板第二次和KT板接触几乎没有纸屑飞出是因为在第一次接触时,KT板已将大量电子传递给金属板,由于是人为放置金属板,所以每次两板接触的位置不尽相同。例:如图9所示,第一次接触时,位置1、3、5、7将电子传递给金属板,第二次接触时,位置2将电子传递给金属板,随着接触的次数增多,几乎没有电子的传递,即“接触起电”强度不断减弱至无法产生纸屑飞出的现象。该起电过程涉及“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
图9 第四阶段实验原理
2.5 第五阶段:用手触摸金属板上端再抬离金属板
操作与实验现象:当没有纸屑飞出后,将金属板放在KT板上,用手触摸金属板的上表面,再次抬起金属时,发现有大量纸屑重新飞出,如图10所示,对此现象的原理分析如下。
图10 第五阶段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如图11所示,当用手触摸金属板时会有触电的感觉,上表面的电荷通过指尖流走,此时上表面不带电,当抬起金属板,电荷重新分布,上表面带正电导致纸屑带上正电,由于同种电荷的排斥,纸屑大量飞出,该起电过程仅涉及“感应起电”。
图11 第五阶段实验原理
3 总 结
本文在已有的“静电飞花”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根据实验现象将该实验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原理分析,对每个阶段的现象及原理做了阐述,创新性地考虑了“接触起电”对现象的影响。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只有全方位剖析每个物理实验背后隐藏的原理,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物理知识,感受物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