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皇权与西方神权
——西学在明清宫廷的发展

2021-11-25撰文张敏

艺术品鉴 2021年28期
关键词:利玛窦传教士西洋

撰文=张敏

清《万国来朝图》轴(局部)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最初的被动机遇:传教士入中国

1492 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1498 年,达伽马发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十六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除了在海上探索世界、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诸国还历经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此后普遍向着现代化迈进。这是欧洲的发展关键期,对东方大国中国来说同样是具有决定性的两个世纪。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早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目的是为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范围。这同样是获取西方国家发展情况的便利渠道,明清两朝如何应对,决定着以后的中国会不会“挨打”这个当时还未形成的事实走向。

全球大航海时期,中国的明代正在经历“弘治中兴”,明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得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算是暂时理清了明朝的内乱。

明朝强调以农为本,这是太祖朱元璋立下的规矩,他曾列十五不征之国于《皇明祖训》,希望子孙能够守得中国本土,对于周边国家,则采取朝贡体制进行限制性的交往。整个有明一朝牢牢记着这个规矩,期间只有一次例外,即永乐、宣德时期派遣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然而郑和船队携带的那点星星之火终究没有燎原,庞大的船队在海上销声匿迹之后,中国在“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大时代背景下,迎来的却是持久的海禁政策。如此来看,欧洲诸国在向着现代化国家赶进度往前发展的时候,东方大国大明朝在牢守本土政策上的那点“中兴”收获,分量实在不够。

主动出击不可行,被动的机遇总会有。

左图:明代16~17世纪 郑和画像 立轴 重彩设色绢本 84×92cm 北京保利2015年春拍成交价:RMB 172,500

右图:清《万国 来朝图》轴 绢本 设色 299×207cm故宫博物 院藏

嘉靖三十一年,叩开中国大门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死在了广东沿海的上川岛上,遗憾的是他毕生没有实现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愿望。在受到传教士范礼安的启发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利玛窦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 年)8 月来到中国。利玛窦之所以能在中国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得益于他的“适应性传教策略”。他明白,对于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古国来说,传外教都不是件易事,因此他传教之前首先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学习,尽量与中国保持在语言、兴趣、着装、文化上的一致,首先让国内的上层阶层接受他这一外来者,然后再在其中寻找恰当的传教时机。据说利玛窦刚一到中国便换上了中国人的衣帽,按照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行事。此种“和平”的传教方式被称为“利玛窦规矩”,由于符合中国国情、又经亲身试验的确能被皇帝所接受,这一“规矩”便被明清两朝所有来华的传教士继承了下来。

显然迎合中国封建王朝“天朝上国”的自傲心理和一味示好并不能够使皇帝完全接受外来教,利玛窦感受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根深蒂固,在深知传教一事或许不是他一人能够完成,和不能迈大步前进的境况下,其随性携带的西洋器物,便成为实现传教最终目的的铺路工具,也成了他接近上层阶级和士大夫的有力武器。根据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收录的《贡品清单》可知,利玛窦1601 年进京上呈的贡物包括:时画天主圣像一幅、古典天主圣母像一幅、时画天主圣母像一幅、大竺经一册、圣人遗物及各色玻璃及珍珠镶嵌十字圣架一座、万国舆图一幅、自鸣钟大小各一座、三棱镜二方、大西洋琴一张、沙刻漏二具、干罗经一册、大西洋各色腰带计四条、大西洋布与葛布共五匹、大西洋国行使大银币四枚、犀牛角一只、玻璃镜及玻璃瓶大小共八件。①此表格参考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第 234 页收录的《贡品清单》整理

上图:《武备志》240卷.明茅元仪辑.郑和航海分页海图(占腊国、竹里木、八开港、铜鼓山、万年屿、佛山、暹罗国、笔架山、十二子山、假里马达等地)

下图:明 红夷型火炮(崇祯六年铁炮)口径6.5cm、炮长150 cm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炮身管部铸有竖排铭文“崇祯六年 岭西道左布政王 总督两广军门熊 督造官 万 文浩何吾嶷张尚文。”明代铁炮有铭文的很少,其形制仿西式火炮,在明与后金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玛窦用这些西方器物和自身丰厚的学养换来了皇帝和上层阶级的接纳,这是他“适应性传教策略”的成功体现,但对于天主教教义的传播,皇帝始终未曾松口,此外,在器物上亦是有选择地接受,表现出极强的个人倾向性。

实用主义:“武装”和“政权”

明清帝王对于西洋器物的接受大多只停留在感官层面,其背后的事实是:无论针对外教教义还是西学,统治者或抑或扬的分寸始终把控在帝制的统摄框架之下,若有用,便拿来作为查漏补缺的工具;若无用,那便国情较为稳定的时候拿来做一时享乐之用。

明熹宗天启元年,后金攻沈阳、辽阳;天启三年,辽事告急。在战事紧迫的局势下,与利玛窦合著《坤舆万国全图》的李之藻向皇帝建议购买西洋火炮:“致胜莫先大器,臣访知香山澚夷所,传西洋大铳为猛烈神器,宜差官往购,但虽得其器,苟无其人,铸练之法不传,点放之术不尽,乞行文粤中制按,将练器夷目招谕来京”②《明熹宗实录》卷三三,天启三年四月辛未条。加之其他较为开明的官员的建议,明熹宗准许引进西洋火炮、培养火炮操作手。天启六年(1626),西洋火炮在与后金军队的交战中发挥了现代化武器的巨大威力。这一事件使得西洋武器在明末宫廷刷足了存在感,博得了明末皇帝的信任。明末动荡的时局在崇祯朝演绎得更为剧烈,崇祯元年(1628 年),宜川爆发了以王左桂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兵入大安口”。刚刚即位的崇祯帝欲扶大厦将倾之势,在朝中天主教徒徐光启的提醒下蓦然想起天启年间在宁远之役中战退敌军的西洋火炮,遂又行此策,此后,在徐光启及其门生的推动下,崇祯帝还命官员二次去澳门购炮募兵。据《崇祯长编》记载,西洋火炮在崇祯朝被赐名“神武大将军”,可见明末宫廷对西洋火炮的信任。

西洋武器在明末的热度源于明朝内外将崩的时局,武器发挥了临时补救的作用,却没让皇帝从中意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发展差距,相比天启朝,崇祯帝对西洋武器更为上心,也许他从中窥探到了一丝玄机,但显然有些晚了。

1644 年,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尽。清军入关的同时,明朝皇室的后裔在南方建立了多个地方政权继续和清军抗衡:1644 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改元弘光;1645 年,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1646 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这三个地方政权中,由于作战不利,弘光朝和隆武朝先后被击溃,永历朝则成为南明小朝廷中延续时间最久的一支,甚至一度出现抗清高潮。永历帝在位十五年,西学的影响仍然存在,其中传教士分别为活跃于前期的瞿纱微和后期的卜弥格。或许是出于挽救大明朝和抗击清廷的目的,永历朝表现出了对西学和天主教的虔诚,以此为契机,通过瞿纱微和卜弥格两位传教士分别向澳门和欧洲求援。据载,澳门曾先后向永历朝廷派出300 名士兵、数门大炮、火枪百枝作为军事援助;王太后还于永历四年十月十一日向罗马教宗因诺曾爵书信一封,表达了永历朝廷对天主教的忠心以及希望欧洲天主教国家能提供军事支援的想法。

组图:明末孙元化所著《西法神机》(局部)《西法神机》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洋铸炮、制火药、筑炮台等方面的军事科技著作。全书两万余字分上下两卷,上卷7 节,下卷5节。此本应为中国科学院所藏刻本,前有康熙元年金造士书于古香草堂的识语,末有光绪二十八年杨恒福之跋。

谱写了中西交流史上算得上美好篇章的永历朝廷没有坚持太久,随着内讧和清军的加大进攻,永历帝终被杀。如果说自晚明至南明,西学和天主教最大程度发挥了其“武装”的实用性,那么另一头,灭了南明的清廷此时正在上演的则是西学为“政权”服务的价值。

自崇祯年间开始,西方的天文、历法算学便在深刻影响中国历法,徐光启和钦天监监正周子愚等人当时主张用西法修整中国历法,崇祯帝批准了修历的专门机构“西局”的设立,在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和西方传教士邓玉函、龙华民、罗雅谷、汤若望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崇祯七年(1634)十二月历书修订完成,定名“崇祯历”。

中国古代封建朝廷尤为重视历法,因为皇帝本人的权威来自于上天,正统政权常常以是否合乎天运作为衡量标准。若说“崇祯历”是切实为中国天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贡献,那么明清易代之际,作为“异族”的清朝统治者强调历法和天文的重要性,实则是在强调对自身政权合理性的塑造。

曾参与修订“崇祯历”的德国籍耶稣会士汤若望在新朝再次派上了用场,明灭亡之后他留在北京传教,清朝对天文历算的重视则给了他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毕竟他的初心仍然是“利玛窦规矩”,为宫廷和上层服务是他传教目的的必经之路。各怀心思的双方在顺治朝演绎了一番中西友好交流、君臣关系密切的故事,这必然带来双赢的局面:天主教和西学在清初扩大了影响,顺治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任朝廷借对历法的完善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自己的政权。尽管皇帝仍然不接受天主教教义,那也无伤大雅。

传播高潮:个人享乐与彰显国威

在中国封建社会,帝权高于一切宗教神权,神权只能作为帝权完善其合理性的辅助手段,这或许是为什么明清历代帝王对西学不能更深层的认知的原因。帝权是什么?从帝王自身来看,那更像是一种保护其个人利益的屏障,因此,保卫封建统治就是保护其个人利益、个人可以做选择的权利,清承明制,在这一点上未曾有过改变。

组图:清康熙年间 新制灵台仪象图.乾坤.南怀仁编

TIPS

王太后致谕罗马教宗因诺曾爵的书信内容

大明宁圣慈肃皇太后烈纳致谕于因诺曾爵—代天主耶稣在世总师、公教皇主圣父—座前:窃念烈纳本中国女子,忝处皇宫,惟知阃中之礼,未谙域外之教;赖有耶稣会士瞿纱微在我皇朝敷扬圣教,传闻自外,予始知之;遂尔信心,敬领圣洗,使皇太后玛利亚、中宫皇后亚纳及皇太子当定,并请入教领圣洗,三年于兹矣!虽知沥血披诚,未获涓涘(农按:应作“埃”)荅(农按:通“答”)报,每思恭诣圣父座前,亲领圣诲;虑兹远国难臻,仰风徒切,伏乞圣父向天主前怜我等罪人,去世之时,赐罪罚全赦;更望圣父与圣而公一教之会,代求大主保佑我国中兴太平,俾我大明第拾捌代帝、太祖第拾贰世孙主臣等,悉知敬真主耶稣;更冀圣父多送耶稣会士来,广传圣教。如斯诸事,俱惟怜念;种种眷慕,非口所宣。今有耶稣会士卜弥格,知我中国事情,即令回国,致言我之差,圣父前复能详述鄙意也!俟太平之时,即遣使官来到圣伯多禄、圣保禄台前,致仪行礼,伏望圣慈鉴兹愚悃,特谕!

永历四年十月十一日③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359 页表注:永历四年十月十一日,王太后书信一封给欧洲教会及政要,表达了对天主教的忠心以及希望能获得欧洲天主教国家对永历朝廷的援助和支持。信件交由卜弥格,以卜弥格为使赴欧求援。可惜卜弥格尚未到达欧洲,于1659年死于中国边境越南。

组图:古希腊 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此本共十五卷,前六卷为明万历时期利玛窦口译,徐光启记述,后九卷为清咸丰时期伟烈亚力口译,李善兰记述,这是我国刊印西洋科学书籍的第一种译本,也是第一本数学译著。此为清同治四年金陵刊本,曾国藩署检。

顺治朝之后,我们在康雍乾三朝看到的,是皇帝个人在西学内容里挑挑拣拣做取舍的景象:康熙帝在兴趣驱使下对西方算术的推崇、雍正帝基于个人经验和稳定朝局目的的选择性接受,以及西学在乾隆朝的传播高潮,这种传播高潮中夹杂着强烈的情绪:个人享乐的强烈情绪和彰显国威的强烈情绪。

应当说每一位明清皇帝都非常注重历法天文,康熙皇帝则在了解天文学的过程中,对包含在其中的西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载,传教士南怀仁、徐日升、白晋、张诚、安多等人都曾经做过康熙皇帝的数学老师,当时养心殿的造办处曾专门为皇帝学习数学制造各种仪器。除数学外,舆地学、西医、洋酒、油画、西洋乐器也曾独得皇帝青睐。在这种出于个人兴趣的传播中,康熙朝留下了《数理精蕴》《律吕正义》《皇舆全览图》以及多件中西合璧的宫廷绘画等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物。

《御制数理精蕴》一般称《数理精蕴》,是一部介绍包括西方数学知识在内的数学百科全书。全书分上下两编及附录(45 卷,允祉等编撰,清康熙年内府铜活字本)

雍正朝的政治气氛整体较为紧张,这与他经历夺嫡政治斗争和曲折的即位经历有关,且有些传教士当时为有极大继位可能的八皇子鞍前马后,使得雍正帝延续了康熙末年的禁教政策,天主教的传播途径更为收紧。宫廷之中,雍正帝对西学进行有选择的接受:戴进贤开传教士任钦天监先河、意大利籍修士罗怀忠擅长医药与外科、意大利籍传教士郎世宁以宫廷画师著称、雷孝思和费隐长于地理勘测、法国籍传教士冯秉政和巴多明通晓满汉文等,他们皆有一个共同目标:为皇帝效力。中西结合作为传教士们历来的变通手法,要说在雍正宫廷还有多少为达成传教目的而进行发挥的余地,是有待商榷的。

左上:《十骏马图册》(此为部分)由清代法籍画家王致诚绘制 故宫博物院藏。该册共有十帧,精绘了清乾隆皇帝的十匹由西域或蒙古进呈的坐骑,每帧有满文榜题。对开为嵇璜书写张照、梁诗正等人赞文。其中的山水、树石配景均出自宫廷里的中国画家之手,可算是中西合璧之作。右上:清 艾启蒙《十骏犬图》(此为部分)纸本 设色 共10 开 每开24.5×29.3cm 故宫博物院藏下图:战争铜版画系列.清乾隆时期.郎世宁等绘制

上图: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20 幅(部分).清乾隆年间内府雕版下图:此地图出自《中西闻见录》(The Peking Magazine),《中西见闻录》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传教士丁韪良、艾约瑟等人创办于北京的一份近代期刊。其主要内容是介绍近代西方的科技知识、工艺技术等,每月一期。此套含三十二册,出版时间从清同治十一年七月至光绪元年七月。

与康熙、雍正的侧重点不同,乾隆是一位爱好艺术的皇帝,这就使得传教士们在乾隆宫廷的职责朝着御用画师和技师倾斜,郎世宁、赵圣修、魏继普、王致诚、鲍友管、鲁仲贤、汤执中、艾启蒙、贺清泰、潘廷璋、李俊贤、蒋友仁、纪文、宋君荣、刘松龄、汪达洪、杨自新、傅作霖、高慎思、林济各、陆伯嘉、德天赐、罗怀忠等西方传教士供职于宫廷,与乾隆相配合,共同讴歌一幅幅大清盛世图景。郎世宁、沙如玉等人尤受器重,如为庆贺乾隆二十四年(1757)清朝平定准部回部,郎世宁等人共同绘制了由十六幅图画组成的《乾隆平准平回战图》(又称《得胜图》)。强大的国家实力是乾隆好大喜功的资本,他也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西方传教士的各类技能为自己服务,因此为中国美术史留下大量遗存:中西融合的各类主题画作,例如历史纪实画、帝后御容画等;各类体现封建社会上层阶级趣味的奇巧玩物;以圆明园为代表的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虽是盛世哀歌,所谓的中西交流在乾隆宫廷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结语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时期,西风东渐、东学西传不是件新鲜事,国家与国家边界的设置是为了抵御入侵、抗击敌对势力,并非在文化交流方面起隔绝作用。而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在这关键的两个世纪里,东方大国应对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态度,决定着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走向。西方的传教士是契机,在皇位交接、朝代更迭中,这种契机出现过无数次,如此多的偶然和契机累叠起来却未曾从根本上撼动封建体制。以当下的目光去为历史做假设或许稍显武断,但这种回溯是有意义的,它使我们看待此类历史遗存时,能够多一份理性审视的目光。

猜你喜欢

利玛窦传教士西洋
清代宫廷中式传统玩具与西洋玩具类考
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玛窦研究(1978—2018)*
蔡伟民:首位把气功运用于西洋歌剧的歌唱家
李晓伟 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Matteo Ricci: 利玛窦
礼物与利玛窦的传教策略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
上帝派来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