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团结 无往不胜
——黄梅戏《献船》导演手记

2021-11-25

黄梅戏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渡江战役回民船工

□ 展 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回顾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各大院团相继推出现实题材的艺术作品向建党百年献礼。

去年夏天,我受邀担任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出品的现代戏《献船》的导演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内完成送审排练的录像,确实难度很大。好在经过全院上下的不懈努力,上传的排练录像总算顺利完成。接踵而来的意见和建议很多,一时间让我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渡江战役这一类的题材作品从影视到戏剧(曲)很多,如何在众多类似的作品中寻找到与众不同的故事,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针对专家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必须对该剧作重大修改。采风活动是这次修改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感性的认识是一个作品成功的必经之路。在院领导的带领下,主创人员及主演们深入安庆回民村,在渡江战役博物馆寻找当年渡江船工的英雄事迹,与当地回民船工的后代进行了交流,聆听他们讲述父辈的故事,于是我脑海中逐渐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船”成了故事的载体,逐渐放大成了矛盾的中心,故事由此拉开帷幕。

这是一出可歌可泣的英雄颂歌!

这是一出民族团结的赞歌!

这是一出不管时间的推移都不该忘却的一段历史!

二百多年前,一部分回民为躲避灾荒,顺流而下,来到安庆长江边,他们依江而居,以渔牧为业,逐渐繁衍,形成了今天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1949年初春,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至长江以南,撤退时,安庆马家店回民水妹子父母为护渔船被国民党军杀害,成了孤儿。村长马兆龙一家成了水妹子的家人。马兆龙的儿子马自正与水妹子从小青梅竹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战乱使得他们婚事一再往后拖。

解放军乘胜追击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国民党军败退江南,仗着固若金汤的南岸江防,做垂死挣扎。临走时国民党军威吓回民村村长马兆龙:“要是胆敢把船交给解放军,就炸船、炸村子!”

解放军渡江先遣队的战士在张连长的带领下来到马家店回民村找船,村民看到又有大军进村且不断在找船,忧心忡忡,纷纷躲避。村长马兆龙为了保全大家赖以生存的船只和家园,果断叫各家渔老大偷偷藏好渔船避而不言,连亲人都不可以告诉,避免被国民党军的飞机发现,以防全村遭灭顶之灾。

解放军先遣队进村后展开工作,张连长与战士深入群众做工作,但始终获悉不到船的信息。不气馁的他们一边帮助村民修建房屋,给村民赠米粮,一边继续做村长和村民的工作,但毫无进展。水妹子与马自正感受到解放军的所作所为,认定他们是百姓的队伍。为了给父母报仇雪恨,将来能过上好日子,他俩决定加入解放军的找船队伍,帮助解放军寻找“突然消失”的渔船。

经过军民间的误会、家庭父与子的争吵和水妹子与村长大大的矛盾冲突;及战士与百姓以心换心的交流,村长与村民们终于明白解放军是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急需舟船过江打蒋匪军,解放全中国的。心结解开,村长与村民毅然决然地献出自家的渔船并加入了渡江回民船工突击队。

1949年4月21日,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打响,由127名回民船工组成的渡江船工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护送解放军渡江。渡江战役胜利后,解放军二野第五兵团授予船工突击队“回民英雄”光荣称号(注:真实是“伊斯兰英雄”)。

今天我们所要展现的黄梅戏《献船》就源于这段真实的历史。

这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渡江战役题材的故事剧。该剧没有轰轰烈烈的硝烟战火场面,紧紧围绕着“毁船”、“藏船”、“寻船”到“献船”的行动展开。

质朴善良的马家店村民,热爱和平,向往美好的生活,可战争的残酷使他们原本善良朴实的身心变得无比刚强。“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是他们的命根子,没有了船等于失去了生活的依靠。通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及化解,折射出乡情、亲情、爱情和军民鱼水之情,民族团结,无往不胜的核心内涵。

历史不容我们忘记,今天我们重温那段军民携手,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渡江历史,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更加珍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各民族只有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战无不胜!

胜利来之不易。那里面有一些任凭时间流逝多少年也值得思索、也不能忘却的故事。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沿着革命烈士的足迹,将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富强。

紧扣时代脉搏,展现现代剧场的魅力是我们这一代剧场人要努力做的。时代变了,观念变了,科学技术变了,观演关系变了,审美定势变了等等都会改变一出戏的呈现样式。

每出戏都有它特定的演剧形式。这是一出现代戏,发生在长江边,以江和芦苇为元素,勾勒出该剧特有的场景,简洁明了,符合戏曲本体写意性,时空转换灵动,为演员的表演提供灵活性。以往现代戏曲的剧本,往往会排成话剧加唱,堆砌繁复的实体场景,这样的舞台形式,不是我所想要的。我们还是得遵循中国戏曲固有的特性,采用心理现实主义与程式化动作相结合的表演,采取虚实结合的时空转换来揭示该剧的主旨。为了不破坏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我们尽量采用情理交融,以情诉理的呈现手法,在不打破他们连贯审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一次心灵的洗涤,在情感延续的基础上,最终完成战争题材的审美满足。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能为主题深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展示的这出渡江战役剧提升品味。整部戏围绕“船”展开,在不断地找船、藏船上运动,前进,直至最后完成任务。

该剧戏剧冲突并不十分激烈,没有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正面厮杀场面。但确实不难发现处处体现“美”的存在。人的情感抒发、碰撞、摩擦、智斗无处不在,处处体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美”;多种性格交融在一起,擦出火花,推动剧情发展。剧中一对恋人水妹子与马自正,从小青梅竹马一同长大。他们为了报仇,为了能拥有幸福的新生活,不顾层层阻挠,帮助解放军找船,与村长马兆龙斗智斗勇,甚至冒着被赶出村的危险,与村长作缠斗,显得十分有趣可爱。回汉居住在一起的情深义重,建设家园共同出力,相互照顾义不容辞的和谐美好;军民矛盾化解,携手驾船破天堑的壮举等等,这就是该剧展示的“美”。没有战争的生活是美好的!所以该剧一定要在方方面面体现“美”,美由情生。美好的环境,美好的人,美好的向往用残酷的事件去验证,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样戏就好看了。

在音乐创作上,采用一切表达手段予以呈现。唱腔建立在传统黄梅戏的基础上,根据人物当时的心境而作,除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外,还采用了安庆地方小调进行变奏,贯穿全剧,进一步深化主题。打击乐在反映人物内心的极限运动时,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创演这部戏各部门都不惜余力。比如服饰上,既要符合1949年初安庆“当地回民”的风俗习惯,又要和别的地区回民有所同,有所不同。不同在哪里?二百多年前他们来到安庆,已然融入到了这里的大社会,生活习惯大同小异,只是宗教信仰不同,服饰穿戴上还是与地道的回民自治区的回族还是有区别的,更多的表现在头饰上。

要想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剧目,就必须深刻揭示社会历史的真实,个性化地把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的冲突表现出来。深入生活获取素材,加以提炼,这是我们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创排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做到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猜你喜欢

渡江战役回民船工
渡江战役中的“紫石英”号事件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听故事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赞船工
浅探西昌回族史
姜瑞福:难忘的渡江战役
沱江船工号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BOTTOMS UP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
舒同与渡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