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议题、反思与展望

2021-11-25赵大鹏玛丽亚居乃丁

现代交际 2021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少数民族民族

赵大鹏 玛丽亚•居乃丁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界始终关注的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信仰、文化、价值观念等日趋多元及非传统安全因素的不断增加,各国的国家安全、公民国家认同和社会治理都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意识,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路径与方法,成为愈发重要的命题。笔者通过梳理和归纳发表在核心期刊或者引用率较高的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学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议题:

一、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本质、意义和现状的基础性研究

就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而言,研究者总体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就是“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群众、爱中国共产党、爱国际主义这几个层面的高度统一”[1];就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就是“进行国家安全教育,以国家认同为核心价值取向”[3],“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增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教育”[4],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5]。

在意义上,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群体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导者,更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成为理性的社会参与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维护者,成为提高社会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依靠。研究者总体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够“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发展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自我的需要”[6],也“能够促进与汉族学生团结融洽相处,而且使其心灵感受到归属感,从而得以在高校健康成长;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尤其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层面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完善的需要,其特点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8]

在现状上,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上“爱国意识健康,价值观总体正确”[9],但在教育层面,也存在对“特殊性关照不够、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形式单一”[10],“教育主体协调不够、教育客体交流不够、教育环境合力不足”[11]等问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有效性及其优化路径的对策研究

对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具体路径和措施的关注,主要有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加强环境建设、注重传统文化的结合、发挥思政课题主渠道、利用新媒体,注重社区、家庭、学校的作用,等等。

在总体上,除了“聚焦课堂主渠道,因材施教”[12],还需通过“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利用新媒体扩展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依据学生民族特征选择爱国主义教育方法”[13],“强化基础教育、注重个别化教学、提高民族学生的身心素质”[14]。

此外,也有研究者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关注。这些研究既有宏观性的整体分析也有依托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定性研究。就民族地区而言,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结合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心理特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来进行”[15]。在教育目标、形式、内容等方面,要“首先解决好国家认同这一首要问题,突出理性教育”[16]。同时,要加强思政课程设置和增强“四个认同”教育。[17]从教育环境的影响来看,加强制度环境、校园硬件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是提升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必然要求。[18]贾友军则以国家政治安全为视角,认为必须通过明确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地位,通过教育内容与文本建设、教育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建构,增强教育主动性、实效性、灵活性和持续性。[19]还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看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决策和目标确立上,要与社会要求与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目标相适应;在内容上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突出民族教育的特色。[20]

伴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复杂化、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参与诉求的多样化,现代社会中的单一主体已经难以支撑起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家庭、社会和学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社区和家庭的作用方面,田晓江从社会工作介入的视角指出,应该通过家庭、社区、个案和小组工作介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创新。[21]袁同成则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视角,以内地新疆班的学生为例,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学校、社会和家庭在国家认同和各学习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中的不同影响程度和主要作用。“国家认同建构即是在制度化的场景下,学校师生之间、学生与社区环境之间、学生与原生家庭之间紧密互构的结果。各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及作用的不同源于外部场景、教师及学生之间互动模式及效果的差异。其中学校作为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其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对国家认同建构的影响显著,此外,社区、家庭两种社会化主体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影响也不容小觑。”[22]陈晓林通过对玉树藏族自治州藏族学生的实地调查发现,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家庭教育被弱化、学校教育形式单一、政府责任缺失的问题,因此,需要丰富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建立家庭爱国主义教育激励机制,以及通过政府考核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形式完善教育效果。[23]还有研究者主张“通过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联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搭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并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24]。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民族国家的边界及其内部认同形态不断重构,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冲击与挑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面临西方腐朽文化思潮的侵蚀,西方敌对势力的渗入和分化,以及“个体利益至上”的市场环境的冲击。[25]同时,这也导致了“爱国主义教育过时论”的产生。这种观点认为,世界市场已经建立,国家界限已被打破,人类文明也在走向融合,“地球村”正在形成,人们生活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集体中,凡事应该以国际社会为重,民族主义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族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危险的时代错误,应该被历史潮流所摒弃,无须再谈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爱国主义。[26]实质上,这仍是作为发起者和领潮人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获取更大利益,主动提出并正在实践的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超越,以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27]“过时论”也代表着一种感性的情绪,表达了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形成的不重视或抵制祖国文化、制度、信仰的一种感情,并把这种感性情绪升华为理性情绪,形成抵制和反抗爱国主义的原则和理论。[28]

此外,网络舆论场使其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出朴素而激进的普遍特点和娱乐化色彩突出,欠缺严肃性,在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时有盲目的非理性爱国行为。[29]这种非理性的爱国行为一般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混淆起来,认为爱国主义就是民族主义,认为“爱国主义应当坚持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时时刻刻站在民族立场,弘扬爱国主义情感,对外来的异民族文化进行抵制”[30]。

四、研究反思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意义、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丰富和多元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些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描述,也有聚焦某一群体或者地区的微观层面的案例研究。但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上仍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更为系统的定量研究,这也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难以被有效测量和把握。

同时,作为与认同具有深刻关联的一种心理情感,爱国主义也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议题,但目前缺乏从心理学视角下对新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特点、交往方式、心理规律的把握。具有浓厚情感因素的爱国主义,只有把握其内在心理认知逻辑,通过对微观心理机制的透视才能产生爱国主义的心理共鸣,才能创造出情感纽带。应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培养其内在的、持久和稳固的爱国之情。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而且复杂,想借助单一的力量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也是不现实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任务,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共同使命,不能仅仅把目光主要聚集在学校内部,仅仅把教育使命主要聚焦在思政课堂,这可以说是部分研究者的共识。尽管有研究关注到了家庭、社区和学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但仍以宏观层面的对策建议为主,对于这些不同组织的内在联系、互动过程、影响机制却缺乏深入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这不仅无法整体上知悉这些多元化的组织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也无法揭示这些组织内部不同主体间的关系,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的信念和行动。

面对多元文化、信仰、价值观的碰撞,不同族群间的接触与交流,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民族国家始终是全球治理和国家建设的重要依托。在这个意义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永远不会过时。适应全球化和互联网所产生的变革,注重理性爱国主义研究,不断创新体方法、话语与机制,有效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学界共同的命题。

五、趋势展望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精细和科学的类型和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定量化,使其成为一个可以被有效测量的概念,进而可以更好地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不足及其影响因素。相关学者已经设计出了不少民族认同量表、国家认同量表、文化认同量表等量化工具,这些都是未来研究这一问题的方论法基础和理论基础。

此外,爱国主义教育涉及复杂的心理学现象,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需要借鉴心理学对于群体的自我分类、认知方式、群际接触及其影响、内隐态度等理论以及实验心理学中的实验等方法,有效捕捉和窥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方面,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化对于影响因素、互动机制的挖掘,建构更为明晰、具体的实施路径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以及效果进行科学评估,进而为进一步厘清各个教育主体的边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营造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嵌入式教育体系提出建议与依据。

总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未来需要结合更多的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理论,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积极探索家校互动制度以及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制度,形成跨组织、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联动机制,把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学校治理、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建构更为精准、科学、合理以及立体和多元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少数民族民族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