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之心理分析和应对之策

2021-11-25章小龙朱浩德

政工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违纪纪律党员干部

章小龙 朱浩德

违反廉洁纪律是常见的违纪行为之一,当前,查处的许多违纪违法案件都涉及违反廉洁纪律问题。习主席告诫全党:“党教育培养一名领导干部不容易,一旦在廉政方面出了问题,党组织多年的培养和本人以前的一切努力就毁于一旦。”抓好军队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行为的预防处置,应从分析其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入手,寻根溯源,对应施策,推动促进军队反腐倡廉工作落实。

一、违反廉洁纪律之心理分析

任何行为表现都离不开心理作用的影响,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行为也不例外。分析军队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之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七种:

(一)攀比心理。是主体在比较的基础上,对现实中“不公平”的一种反抗性的心理反应。强烈的攀比使主体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倾斜,致使主体自身的“免疫力”降低,而客观上又有违纪的直接诱因,从而导致主体出现违反廉洁纪律的行为。其攀比主要是比收入、比待遇、比社会地位、比工作环境、比生活方式、比成长进步等,与社会上高收入群体比、与其他行业人员比、与亲属同学战友比、与西方国家军人比等等。这种攀比心理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偏移,认为自己吃了亏,产生一种“不公平感”,然后就更多地比物质而不比精神、比待遇而不比奉献,进而在行动上不能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办事,不能保持清廉操守,导致违反廉洁纪律行为的发生。

(二)从众心理。是主体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或他人的影响,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其他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通俗说就是“随大流”。认为别人这样干了,自己这样干也没事,也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看到别人吃穿用住讲求高档、追求时尚,自己也模仿追随;看到社会上炒股、理财热,就摩拳擦掌投身其中;看到别人收受礼品特产、搞微腐败,自己也就坦然接受;看到别人迎来送往、请吃吃请有利可图,自己也就有意为之。更有甚者,不辨善恶美丑,完全跟着感觉走、照着他人做。这种从众心理导致主体缺乏主见和理性思考,看现象多、看本质少,在思想上容易放松自我要求,进而在行动上走入歧途。

(三)人情心理。是主体受感情、人情因素的支配,认为亲朋好友、熟人等有求于己或者自己接受过别人的好处,如果不替人办事在人情上过不去的一种心理状态,本质上是一种庸俗的市侩心理。有的认为逢年过节收点礼是正常的人情交往,没什么大不了;有的认为婚丧嫁娶办宴席收礼金是传统的风俗习惯,是理所应当的事;有的认为同学同事、朋友战友之间有事相求,拒人于外心理上过意不去;等等。忽视了正常的人情往来与以权谋私、权情交易的差别,在工作中容易从个人感情出发,难以正确处理把握人情与原则的关系,从而忘记了工作要求,触碰了法规纪律,甚至导致人情网泛滥、不正之风滋生。

(四)投机心理。也称作侥幸心理,类似于“浑水摸鱼”,比喻的就是趁混乱的时候捞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行为就是投机行为,作用于这种行为的心理就是投机心理。如虚报冒领经费、违规占用甚至侵占单位财物、利用调整改革之机徇私枉法等行为,往往是利用“灯下黑”,钻制度的空子和监管的漏洞,认为自己做的隐蔽、无人发现、不会出事,却忘记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种心理容易导致党员干部放松思想要求,进而在行为上更加放纵。一旦养成习惯,就会造成信念缺失和自控力减弱,当发现有空可钻、有机可乘时,就会在个人利益和制度规定的天平上失去平衡,为追求私欲的满足而失去理智,引发严重的违纪甚至违法问题。

(五)权期心理。一些党员干部秉持着错误的利己主义权力观,认为权力是有期限的,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一朝权在手,便把私利谋”,这是一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消极负面的心理活动。有的在岗位任职期间,紧紧抓住和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认为不在这个岗位上就没有这样谋私利的机会了,进而以权谋私;有的能够一直保持廉洁自律,但在面临退休、转业的时候,难以正确认识“权力落差”,便抓紧时间捞一把,最终“晚节不保”。这种权期心理是一些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的一个主导心理,久而久之便导致权力观扭曲,忘却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进而在这种心理的作祟下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

(六)补偿心理。是主体在某一方面受到了损失或者主观认为自己受到了损失的时候,产生的一种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利益来弥补损失、达到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堤内损失堤外补”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些党员干部就是在这种心态下,从堤内爬到堤外,本想捞上一把来弥补一下自己的损失,结果越陷越深。有的觉得平日工作辛苦,身心压力大,奉献精力多,就为自己趁着节假日堂而皇之地“弥补损失”找借口;有的觉得自己工作做了不少,看到别人得到提升任用而没有自己的份便心态失衡,转而谋取私利;有的感到自己成长进步无望了,便想着在其他方面搞一些补偿;等等。由心态失衡到谋求补偿,为了谋求补偿便想到走歪门邪道,进而导致行为上的越轨,发生违反廉洁纪律行为。

(七)贪婪心理。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是对某些贪求权势、财利的欲望永不满足的人的心理的鲜明表述。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贪胃口愈大,直至彻底沦为金钱的奴隶。有的由于对金钱的极端崇拜、脱离实际的畸形欲望发展、特殊的生活环境影响等,逐渐滋生了贪婪心理,第一次的时候想着“趁机捞一把就算了,见好就收”,尝到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胆子也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都是一种心理强化,不断刺激着其贪婪的心,直到最后受到党纪军纪国法的制裁。如果任由贪婪心理发展而不加抑制,就会完全被欲望所驱使,从而忘记初心、抛弃原则、丧失底线,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针对违纪心理的应对之策

针对上述违纪心理,应从其内因和源头着手,采用廉洁教育、心理培训、文化建设、制度完善、模范表率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党员干部构建良好的廉洁心理和直面腐败问题的勇气意志,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廉洁心理素质,切实有效地防范遏制违反廉洁纪律行为。

(一)抓实反腐倡廉教育。触及灵魂的教育对于促使党员干部自我反省具有重要作用,应切实发挥反腐倡廉教育强基固本的功能,帮助党员干部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规范的行为准则。在传统教育方式基础上,广泛运用新媒体手段,丰富教育内容,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军营、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立体化网络,优化军营教育,强化家庭共育,加强社会助育,为培养党员干部廉洁意识提供合力。利用各级通报的违纪案例等生动现实的教材,抓好警示性教育,帮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理解廉洁品质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坚定廉洁意识,增强崇廉尚洁的责任感和对纪律规矩的敬畏心,在面对诱惑时主动将廉洁意识转化为廉洁行为。

(二)开展廉洁心理培训。针对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的心理特点开展培训和疏导,对其心理弱点旁敲侧击,利用心理学原理展开心理调适,进行心理连动、心理交融、心理对比、心理激励和心理诱导,乃至进行心理干预,加大廉洁健康心理的引导力度,对潜在不良心理进行有效的抑制和排解,进而正向调整其履职用权行为。例如借鉴心理学知识,对不同层级、类型党员干部的个性特点、思想症结、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和测评,因人施策,运用心理学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方面的科学原理和有益成果,帮助党员干部克服攀比、从众、人情、投机、权期、补偿、贪婪等不良心态,实现心灵环保,达到心理平衡,真正使廉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党员干部廉洁心理的形成,应着眼战斗力标准,对廉洁文化的发展进行设计、规划和把握,把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部队全面建设之中。既以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修养、职业操守等为核心构建廉洁文化,又以官兵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渗透到工作、训练、生活方方面面,增强廉洁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形成良好的廉政氛围。既注意廉洁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又结合实际在宣扬先进、培树典型等方面重点突破,推出精品,争创特色,整体推进。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开展教化培育“以学促廉”,弘扬优良传统“忆史思廉”,进行反面警示“知耻倡廉”,发动家庭参与“亲情助廉”,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切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抑制违纪心理的产生。

(四)完善预防惩治机制。把好预防与惩治的关口,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廉洁心理的有效形成。健全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机制,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严格物资装备采购、财经管理、工程建设、医疗管理等制度落实,抓实个人事项报告和述职述廉,大力整治微腐败,推进办事公开、敏感事务公开,发动基层官兵全方位监督,通过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地执行,促进党员干部廉洁心理的自发养成。从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的严厉惩处,绝不姑息手软、迁就照顾,维护法规纪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形成强大的心理刺激和心理震慑,达到“处理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促使党员干部自心底里“不敢腐”。

(五)领导干部模范表率。领导干部应带头遵纪守法,发挥表率作用,引领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建立正确的事业观、权力观,自觉养成健康向上的廉洁心理。不插手工程建设、不干涉物资采购、不干预敏感事务、不侵占官兵利益,杜绝特权现象、搞小圈子、打人情分等不廉洁行为,防止给广大党员干部造成心理误导、诱发不良心理,切实树好廉洁用权、公道正派、严以律己的榜样形象。经常与党员干部沟通交流、正向激励,进行严肃的批评、认真的诫勉、真诚的帮促,及时纠正负面心理和行为,用深切的躬身实践、走心的情感交融引导党员干部严以修身、清正廉洁,有力抵御不良心理的负效应。

猜你喜欢

违纪纪律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新书架
彭绍辉:违反群众纪律最可耻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纪律
美国家长怎样理解“纪律”
姚刚违纪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