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研究

2021-11-25曹冬栋

现代交际 2021年8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曹冬栋

(长春光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内容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历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古代文学跨越时间长,涉猎面广,容易导致知识点分散,学生把握起来难度较大。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传统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师生互动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无法平衡课程建设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因此,必须有效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根据教育部建设“新文科”计划,以“融合式教育”思想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学习过程,最终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立体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从而形成符合“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的混合式课程,使学生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打下厚重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具备创新创意思维,实现高阶思维能力。

一、线下教学模式的改革

1.课程群建设

从学生实际出发,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横向上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文论、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群体系。程千帆先生曾说:“要学好文学,一方面要注重文学理论,一方面要注重材料。文艺学能使我们看问题看得很深,文献学能使我们看问题很具体、很扎实。”中国古典文献学为中国古代文学提供文本支持,是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是古代文学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此外,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还包括版本研究、目录研究、校勘研究及作家生平和作品年代的考证等,这些都以文献学为支撑。古代文论为古代文学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古代文学离不开古代文论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识为正确阅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扫清障碍。中国文化概要课程的内容与古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朝代的文化背景是各阶段的文学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土壤,为古代文学教学提供多维视角。在纵向上,在古代文学课程结束后设置相应选修课。坚持以作品为中心,以叙事、抒情为线索,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方向的选修课包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等;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研究方向的选修课包括《诗经》研究、唐诗研究、宋词研究等。各门课程相互联系,彼此呼应,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1]

2.构建树状教学流程,优化教学内容

对教材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构建树状教学流程。树状教学流程的最下端由基础知识层面、知识扩展层面、问题综述层面组成;中间部分由问题研讨层面和理论视角层面组成;最上端由综合创新层面组成。首先从抓基础知识入手,扩展知识层面,培养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综述能力,进而开展专题研讨,通过深刻的理论分析达到综合创新的目的。

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教学内容。首先,精选教材内容,重点介绍文学史各个时期的经典名家、名作,重点介绍各种文体的发展脉络。其次,以文本为中心,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释文学的发展历程。对于文学史知识的碎片化解读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因此要突破过去那种按照时代顺序将一个个作家、作品简单排列在一起的模式,换之以纵观审通变,以横观较短长,按照历史的脉络如彩线串珠般将文学作品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能够针对所学的内容画出思维导图,从而搭建起课程本身的知识框架。再次,注重训练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解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学。如涉及唐传奇中侠义题材的小说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将唐传奇中的侠客和《史记·游侠列传》及后世金庸小说中的侠客做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唐传奇中侠客的突出特点,进而分析其独特的社会背景,挖掘其内在的深层文化;讲《水浒传》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概括作者的女性观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在讲《西游记》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西游记》和明代心学之间的关系,探讨《西游记》深刻的哲学意蕴。加强学生多角度评价作家、作品的训练,突破单一的固定标准化答案的模式,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情境为基点,以交互方式开展教学,可在课堂上为学生构造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所包含的美学、艺术、情感产生共鸣及思考。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作者强烈的情感活动,情感具有情景性。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方式,使之与课程内容完美契合,将画面、声音和影像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趣味性。如在讲解《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经典戏剧时,可以适当插入视频、音频,通过欣赏优美的昆曲,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了解了戏曲的艺术形式,同时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最后,加强课程思政的渗透,在具体知识的讲解中融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精神核心,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文化品格。[2]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教”向“学”转变,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加强课内外实训,通过写读书笔记、热点综述、学科论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创新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解决作品难、费时间、不好理解的问题;加强学生互动,消除“一言堂”的弊端,锻炼学生思维及表达能力;增加案例教学,避免平铺直叙。根据不同内容分别采用讲授、讨论、任务驱动及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方法,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对文学概况、文学思想、文学思潮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采用讲授法;对于诗词等短小作品的鉴赏分析采用讨论的方式;对于容易理解,不存在争议的内容,如作家生平与创作的关系等内容采用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明清文学部分的重要长篇小说的解读等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3]

4.加强实践环节

在实施课程教学工作过程中,尤其注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落实。如课内能力训练设计与实施、学年小论文的布置与检查、课外古典诗词创作比赛、古典小说创作比赛、经典诗歌诵读比赛等,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积极性。可结合一定学时的“翻转课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由选择,完成一项和课程相关的文创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4]

二、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

1.建设平台,丰富资源

在超星学习通上建设三大模块,即教学资源模块、学习检测模块、师生互动模块,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三大模块资源。教学资源模块包括:基础教学资源,即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案、教学大纲等;课程视频教学资源,包括自主录制教学微课,以及知名院校本专业专家学者的精彩教学视频;学习检测模块,主要完善题库建设,满足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师生互动模块,通过学习讨论区的研讨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学生即时交流,并选取难点重点在课上讲解。

2.讲练结合,在线答疑

组织课上和课后在线答疑,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设置作业、测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评和批阅,并对学生一对一解答,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指导,选取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在课上重点讲解。

3.课堂直播,情境教学

直播课堂有利于增强线上教学的情境感,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通过教师讲解、问题讨论、任务驱动,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保持课堂的生动性,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

直播课的学习流程分为三个步骤: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发布学习任务;课中,利用钉钉(腾讯课堂)直播,通过连麦或留言板留言的方式和学生互动,钉钉有直播数据一项,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考勤;课后,观看在线资源视频,包括钉钉上的直播课回放视频、讲课教师录制的微课、超星学习通上的名校视频、大学慕课中的优秀课程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完成作业,预习新课。

4.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首先,设置任务。根据教学目标布置任务,就下次课的上课内容提出问题,供学生课后学习找出答案。

其次,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抽取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搜集材料,分工协作,每位同学都能参与,每组选出小组长,帮助组织、协调、监督组内成员的活动。

再次,指导任务。在布置任务的同时,教师利用各种信息数据库、视频网站、学术网站搜集相关材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发送给学生。

最后,组织讨论。讨论要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展开,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进行效果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5.数据测量,跟踪指导

依托大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在线辅导,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精准施策,实现学习辅导方案的个性化与课堂讲授的普适性的有机融合。注重对学生过程性、表现性、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各个学习环节的考核。

三、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性

1.课程体系创新

构建进阶型的课程模块体系,从基础知识到高阶能力再到创新实践,凸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连贯性与创新性。合理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稳步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突出智慧教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入课程,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切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设计实现了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专业特征,依据学生的学业需求、毕业要求和未来职场需要,科学选择与规划教学内容,理论课程以“综合化”的应用能力为导向设计,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文化品格,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

3.教学方法创新

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深度拓展课堂教学互动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课程学习小组,以任务式驱动教学,建立课程学习分享机制,搭建课下的交流学习平台,完善分享资源、作业检查、学习报告、互动留言等板块。

4.注重过程性考核,强化学生混合式学习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通过改革评价方式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坚持多方位评价、多主体评价、多模块评价;细化学生过程性学习环节的成绩评定,采取多点式的考核模式,侧重过程和能力考核;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终身学习模式;改变一考定成绩的传统模式,通过“闭环管理”,提高学生学习评价的科学性。

四、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灌输,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使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更浓,参与度更高,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