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演进
2021-11-25焦金波
焦金波, 薛 琳
(1.南阳师范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南水北调精神研究院, 河南 南阳 473061;2.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第二研究处,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艰苦奋斗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胜利,建构起一个个丰碑高耸的精神坐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谱系。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源和丰富营养源,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是党和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撑和宝贵精神财富。行进在新时代征途中,我们需要巩固、光大党的精神谱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和磅礴力量,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缘起和内涵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艰苦奋斗历程中形成诸多精神形态,虽然它们在具体内涵、话语表达上各有侧重,但相互之间却是同根同源、逻辑关联,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构成党的精神谱系。
(一)谱系缘起
对于一个事物而言,它始终面临自己来自哪里、现在哪里、要到哪里的生命历程之拷问,需要梳理自己的发展脉络。由此,事物谱系呼之欲出就实属必然了。谱系呈现事物的发展过程,对于回溯事物的发展壮大历史,强化事物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庞大而悠久的事物在事实上必然有着自己的谱系,也极力构建、梳理和强化自己的谱系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诸多精神形态,需要构建自己的精神谱系。借助精神谱系,寻找和定位不同的精神形态在谱系图表上的坐标与方位,依靠这些带有坐标定位的重要节点,勾勒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强化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集体记忆,并在记忆深处塑造和构建党的历史,呈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揭示党的伟大实践得以成功的内在理路、辉煌逻辑。借助精神谱系,研究具体精神形态之间的内在逻辑、层级结构,形成科学体系,再进行合理归类,形成重要的组织架构依托,增强不同代际或同一代际不同分支的认同感、归属感,防止碎片化,从而使精神谱系脉络更加清晰,归属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形态更加多姿,逻辑更加严谨,关联更加密切,架构更加宏大。借助精神谱系,增强精神形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发挥聚合效应,更好地指导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实现远大的目标。
(二)谱系内涵
谱系是宗族世系或同类事物历代系统及记载体的统称,是事物发展脉络的详细叙说和系统记载,是按代际划分的总根系图,它呈现家族和事物发展的脉络。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各种精神形态的综合体,是呈现和描述精神形态发展脉络的总根系图。它本质上指的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理念、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系统,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文化结晶和生动展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产物,是党的政党文化的灵魂,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是中国精神的先进内核和宝贵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政治文化有机融合的成果。
党的精神谱系积淀了党崇高神圣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全党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党的生命力与文化凝聚力。它拥有崇高的道德力量而占据道义制高点,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信的底蕴,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认同党的领导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的重要基础。它激励和涵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成为党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源和丰富营养源,成为党及其领导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演进历程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逻辑起点始于党的成立。党的各种具体精神形态都是在百年奋斗实践历程中产生的。不同历史时期,党竖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构成绵延厚重、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演进划分依据
精神形态总是要借助一定载体而存在。因载体不同,精神谱系可分为地标型、人物型、行业型、事件型、工程型等类型[1]。但更多的是,精神谱系强调的是代际延续的历时性结构特征而非共时性结构特征。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由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系列具体精神形态组成的体系。不同时期同时存在着许多种具体的精神形态,而每一个具体的精神形态成长的环境条件不尽相同,都有着自身特定的成长过程,内容侧重也有所区别。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演变过程,不能按照一般事物的孕育、成长、发展,即萌芽、形成、成熟等习惯方法来划分其成长阶段,剖析其演进过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复兴、人民解放幸福而不懈奋斗,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漫漫征途。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2]有鉴于此,从党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历史时期,按照不同时期党的实践主题,即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段,来阐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逻辑演进,较为合适。不同历史阶段,总是由一些突出的精神谱系节点串联起来。因此,以重要精神谱系节点为叙事对象,尤其是从形成背景、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考察,可以更清晰地考察精神谱系发展的历史逻辑。
(二)1921—1949:革命年代以斗争为核心的精神形成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走上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就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形成的,主要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与西柏坡精神。它们成为民主革命时期最光辉、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精神,成为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精神的历史坐标[3],集中完整地反映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形成史。
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南湖红船,中国革命的扬帆启航也因此始于南湖。小小红船承载千钧,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回首百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启航于嘉兴南湖的红船始终劈波前行,坚定不移。红船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创建党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精神的历史起点,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井冈山精神: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路先锋。滔滔赣江,巍巍井冈。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迫切而重大的抉择。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然而,中国革命依然闪耀着星星之火,并形成燎原之势。正是革命先辈们对中国革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勇于开拓、敢闯新路,才初步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并孕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之路。
苏区精神:建立政权、履行执政为民的伟大实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我们党在中央苏区及各个根据地作为执政党将自身政治信仰付诸实施的重要尝试。它的建立,扩大了党和红色政权的影响,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局面,也为我们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以及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培养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
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的恢弘篇章。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阴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出来的一部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和英雄史诗。长征孕育出伟大的长征精神,“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4]。
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迸发。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从1935年开始的13年里,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这一时期,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的血与火的斗争中创造出辉煌业绩,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育和铸造出中华民族的振兴奋进之魂——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分和动力源泉,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延安时期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聚集到宝塔山下寻求真理,奉献青春和热血。物质匮乏、贫瘠落后的延安,却朝气蓬勃、激情燃烧、充满生机,洋溢着昂扬向上的革命斗志,激励中国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并推动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延安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精神成为无数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西柏坡精神: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群山环绕、翠柏葱郁的西柏坡,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时值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的革命党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转变。西柏坡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后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5]。
如果说,上述精神历史坐标是以中国共产党整体为观照,或者说是以中共中央实践视阈来描述的话,那么,还应看到,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为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这种奋斗是在特殊使命、特殊环境、特殊征程、特殊区域文化底蕴中进行的,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诸多地方卷本,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图谱区域分支,呈现为地域性精神形态。它们与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历史标志性坐标相互呼应、相互支撑,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内涵,为其注入新的鲜活地方元素。在诸多带有地域性的民主革命时期的精神形态中,最为璨烂夺目的当属在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形成的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精神:民主革命时期以武装斗争为主题的地域性精神形态的典型范例。红色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战略支撑地和走向全国胜利的转折地。更重要的是,大别山儿女坚持革命武装斗争,持续进行了长达28年的革命斗争,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整个历程,最典型地反映和浓缩了党的武装斗争的历史。大别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以武装斗争为主题的红色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地域性红色精神形态的典型范例。
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而形成的上述精神,与古田精神、抗战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等一起形成了系列精神体系。该系列精神形态,围绕革命主题,以不畏艰险、坚守信念、敢于牺牲、勇往直前为基调,其核心是斗争。由此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精神谱系,合奏出中国革命时期精神谱系的壮美乐章。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无数革命先烈为信仰而牺牲,由于实践主题的集中,革命叙事的宏大,因而个性化的人物型精神形态不多,革命精神谱系以地标型和事件类型为主,基本上能够从时空维度勾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奋斗历程。革命精神谱系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图谱的首个时序类型。该时序精神谱系,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三)1949—1979:建设年代以创业为核心的精神形成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真正走上了实现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新征程。在“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基础上,我们党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的伟大探索,产生出新的精神形态。
大庆精神:民族工业领域自力更生创业的旗帜。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初步建立的工业体系面临严重的石油短缺。国内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国际上,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中苏关系紧张,依靠外援已行不通。东北松辽地区更是“青天一顶,荒原一片”,夏天酷热,冬季严寒,财力、物力严重匮乏,吃、住都成问题。为了甩掉“贫油国”帽子,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仅用3年时间就建成大油田,结束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成为渴望工业文明的新中国树立的一面旗帜。时至今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仍然是激励人们艰苦奋斗的巨大动力,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2009年9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庆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人阶级的艰苦创业史,在当年国家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大庆油田的广大职工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战天斗地、拼搏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建设社会主义的激越赞歌。”[6]
“两弹一星”精神:勇攀科技高峰、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打破核大国的核讹诈与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做出研制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的战略决策。在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广大科研工作者克服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端缺乏的不利条件,坚持全国“一盘棋”,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协同攻关,突破技术难题,以最快速度完成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阶段的跨越,使我国拥有了核威慑能力,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让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两弹一星”对中国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7]
在建设年代,面对“一穷二白”的贫穷落后的国情,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而形成的上述精神,与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西迁精神、塞罕坝精神等一起形成庞大的精神体系。该系列精神形态,围绕建设主题,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基本内容,核心是创业,由此构成中国共产党建设时期精神谱系,合奏出建设时期精神谱系壮美的乐章。建设时期的精神谱系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图谱的第二个时序类型。该时序的精神谱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四)1979年至今:改革年代以创新为核心的精神形成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小岗村精神: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78年11月,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实施大包干,将土地承包到户,催生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其后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正是在小岗人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改革开放从安徽扩展到全国,从农村蔓延到城市,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小岗村精神成为中国改革精神的典型标志和永恒符号。如果说,红船精神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起点的话,那么,小岗精神则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起点,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发展史上,具有精神地标性意义,引领一个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序列。
特区精神: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办经济特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新趋势,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迈出的重要一步。40多年来,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峥嵘岁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8]在特区催人奋进的发展史诗背后,是唱响新时代的特区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改革时期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揽“四个伟大”的时代重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各种精神形态竞相迸发的时代。
丝绸之路精神:全球化背景下交流共赢的价值准则、不同文明对话的典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历史上,丝路之路积极传播、推动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多元文化在此交流、冲撞、融合,形成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璀璨的人类文明成果。“丝绸之路”堪称跨文化融汇与传播的标本,其所体现的多元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交流互鉴正是当代世界所必须的。丝绸之路精神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交流共享、合作共赢的价值准则和不同文明对话的典范,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新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北斗精神: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2020年7月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战略成果”[9],彰显了中国人民矢志不移、自主创新的豪情壮志,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新时代北斗精神,既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探月精神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继续勇攀科技高峰,再创佳绩,激扬起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抗疫精神:应对人类历史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典范。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一场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伟大抗疫斗争,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胜利,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书写了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斗争史上的伟大篇章。伟大的抗疫斗争,正是一块“试金石”。面对世所罕见的突发疫情,突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的蔓延。在疫情抗击战中形成的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0]。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所形成的上述精神,与其他诸多精神一起形成了系列精神体系。该系列精神形态,围绕改革主题,以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勇于超越、敢为人先为基调,核心是创新。由此构成改革时期的精神谱系,合奏出改革时期红色精神谱系壮美的乐章,谱写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精神壮歌。改革精神谱系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图谱的第三个时序类型。该精神谱系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大踏步赶上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该精神谱系必将凝聚起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书写新篇章。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演进的历史启示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所有将来,皆为可盼。走过百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留下了许多历史启示,也必将随着新时代党的事业发展而更加丰富多彩。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百年精神谱系的血脉关联、统领和底色
精神谱系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精神形态的简单堆积和叠加,而是按照其内在特质组合起来的系列精神形态。这种内在特质规范谱系分支纵横的发展方向,决定了精神谱系的底色基调,揭示了精神谱系的根枝层级和内在组织逻辑,起着统领谱系的决定性作用。纵览党的精神谱系,尽管内容丰富多彩,但党的宗旨、性质、指导思想决定了党的精神谱系基本内容反映的是党的思想价值中带有根本性、内核性的要求,决定着精神谱系的底色基调。
从构成上看,一种精神形态往往按照“干什么,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干”的内容构成逻辑来展开。它涉及和涵盖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人文情怀、道德情操、人格境界、思维认知、思想作风、工作方法等方面。在精神形态构成中,最核心的是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回答了“为了谁”,折射出实践主体的历史发展观。在党的精神谱系中,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阐释了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凝结着党的核心价值,最集中地体现和升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凸显党的精神谱系的价值核心、理论指向、动力基础和政治目标。因此,以人民为中心成为贯穿党的精神谱系之中的红线,是党的精神谱系之“魂”,是党的伟大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优势。它决定着党的精神谱系中永恒不变的底色和基调,成为整个谱系的内在生命血脉关联。它统领着庞大而绵长的精神系列,规范、凝聚和强化各种具体精神形态的纵横发展方向与底色基调,揭示各种具体精神形态根枝层级和内在逻辑关系。各种具体精神形态,正是“人民为中心”的最核心价值理念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践行、繁衍的结果。
从实践中看,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主题,一切实践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就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红色精神中,一以贯之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精神层面的体现,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鲜亮底色。
(二)面向时代的实践是百年精神谱系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的旺盛动力
回望百年精神谱系的形成与发展,各种精神形态都是对实践之问、时代之问的应答。不同历史时期,作为伟大精神的创造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根据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的要求,焕发出不断延展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气象。由此,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精神谱系各有特色,都是在深刻回答和解决不同时期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与解答。革命时期,红船精神主要侧重党创建伊始就必须确立的政治信仰与奋斗目标;井冈山精神、古田精神主要回应的是关于民主革命时期开创的革命道路、党对军队的领导等重大问题;西柏坡精神主要着眼于全国革命胜利后作为执政党的党的建设。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主要是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焦裕禄精神彰显执政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公仆情怀。改革时期,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防疫精神等主要激励人民万众一心去战胜困难。新时代的丝路精神等则突出关注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当代世界性难题,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共同进步的天下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可以说,每一个具体形态的精神都因回答具体问题而成为谱系的一个分支,成为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确立起自己在谱系中的历史方位和经典地位,也使得谱系枝繁叶茂、兴旺发达。面向时代的实践是百年精神谱系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的旺盛动力。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没有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就没有党的伟大精神。而且,党的伟大精神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只有持续不断地影响社会群体并为社会群体所长期坚守,才能成为决定人的行为方向与方式的内在精神信念,成为遵照这种文化生活的人们自觉生活的准则。党的精神谱系及其精神形态是在党的百年实践奋斗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种精神内涵是在相应的各种实践中产生和提炼出来的。每一种精神形态都成为一定数量主体的社会成员所持有的精神信念和奉行的根本准则,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实践中,存在于落小落细的各种具体实践中。可以说,百年来每一个具体的精神形态所包含的价值观都在实践中影响着特定时期的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决定他们行为方向的内在精神信念,显示出自身强大的激励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心培育与弘扬是百年精神谱系底色鲜明、繁衍不息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各种具体精神形态在实践中产生,但其真正走向清晰并最终实现科学化,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历代党的领导核心的精心培育和大力倡导。
回望历史,毛泽东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培育与宣传来鼓舞全党斗志,克服困难,凝聚起战胜敌人和苦难的强大精神动力。越是在面临伟大斗争的重要历史关头,毛泽东越是注重通过红色精神培育与宣传来教育全党。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毛泽东结合刚刚结束不久的长征壮举来激励大家;抗日战争时期,为使全党做好持久抗战的心理准备,经受住长期艰苦和挫折的考验,毛泽东不断强调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此外,毛泽东亲自概括和倡导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白求恩精益求精精神以及徐特立精神、鲁迅精神等具体精神形态,都将永远激励和鼓舞我们党面向未来、开拓前进。在毛泽东领导下,“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11],近代以来由于抵御西方侵略节节败退而产生的民族自卑心理得以根除,民族自尊自信重新得以确立,一个朝气蓬勃、万众一心的中华民族已经坚定地站起来了。
邓小平把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优良革命传统,培育和树立优良道德风尚,提升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他总结出战争年代五种精神的主要内容:“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12]并把它们作为合格党员的标准、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秘诀、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弘扬,利用红色资源推动全党和全国人民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他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号召全党在梦想起航的地方汲取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频频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红色足迹”更加密集。他先后到江西于都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甘肃高台西路军纪念碑、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革命圣地重温党的历史,追红色记忆、踏红色足迹、悟红色精神,谆谆告诫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三个“怎么来的”,引领全党全社会以史为鉴,高举红色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和坚定践行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他不仅确定新时代党的精神基本内容,不断概括和提炼出新的精神形态,而且不断回望和总结历史,对其他历史阶段的精神内容作出新的阐释和解读。其概括和论述过的主要包括:红船精神、五四精神、大别山精神、雨花英烈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垦荒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精神、丝路精神、塞罕坝精神、“西迁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精神形态概括数量上的爆发性增长,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大厦。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和前进动力。我们应该以高度的自觉去认识、传承和和弘扬党的精神谱系,并以此激发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