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战略下推动郑州先进制造业 发展的对策

2021-11-25贾玉巧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29期
关键词:双循环产业链制造业

贾玉巧

(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围绕实体经济发展进行详细部署。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动力。郑州是中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是中西部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郑州市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企业体量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已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并在全球产业竞争和新动能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外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盛行,对外贸易增长乏力。国内对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和多样,创新能力、供给水平亟待提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阶段,郑州要立足“双循环”的战略部署,探索符合郑州实际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之路,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示范城市,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层级和水平,使之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培育发展动能和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新成效:郑州市制造业扎实推进

郑州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及国家中心城市,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形成了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体系,并配套出台了“1+7”系列政策,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019年七大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7.9%,比2015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六大高载能产业比重降低到33.8%,比2015年下降6.4个百分点。涌现出了富士康、宇通、东风日产、上汽、郑煤机等14家百亿级龙头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6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48家,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10.9%,占全市工业比重提升到20.3%,比2015年提高4.8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029.5亿元(增长6.3%),占GDP比重的26.1%。其中,制造业增加值2669亿元,占GDP比重的23%,制造业已成为我市工业体系的核心支撑。

随着公共卫生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整个制造业尤其是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行业面临着需求疲软、贸易萎缩等诸多挑战,形势较为严峻。但公共卫生事件也为部分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公共卫生事件稳定后,郑州市大力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工业经济逐月提升。6月份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实现了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谷”,也随之激发了全市经济活力。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引擎之一,制造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抗波动能力,决定了国家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从“国际大循环”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背景下,抓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抢占制造业发展高地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郑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图景

(一)全球化与区域化协同并行

全球化经济发展到新的时代节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嵌入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阶段迈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齐头并进嵌入或主导全球价值链阶段。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压制中国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两端延伸,近些年来,通过贸易制裁、规则升级、核心技术封锁等多种手段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时常抬头。同时2020年初的突发事件从地域上限制了全球化,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市场经济的主旋律决定了经济全球化依旧是主方向。中国需要补足自身的技术短板,逐步掌握产业链条上核心技术,打破封锁,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链体系。面对当前的遏制和封锁,中国提出双循环战略,既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同时充分依托国内市场、技术,及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区域,不断调整产业定位,逐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化。郑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应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补足技术短板,推动产业体系数字化,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并为其他地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就现阶段来说,郑州应快速找到自身在全国全球先进制造业中的位置,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区域,进行技术创新,做强先进制造业。

(二)国家战略与重点环节同步推进

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拉长板,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已经从“扬长避短”向“扬长补短”方向转变。目前中国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占比接近30%,但主要是依靠人力资本优势形成的价格优势,处于产业链的底端,技术研发产业偏低,尤其是关键性核心技术还没有实现领先地位,很容易被产业链上游企业卡脖子。中美贸易战及后期的冲突证明,来自上游的技术实力决定了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中国高新技术的短板,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强大的核心桎梏。近些年,郑州市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在盾构机、商用客车等关键技术上,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州市要在未来更好地落实国家对制造业的“扬长补短”战略,从全球价值链、全国价值链出发,找准自身的位置,不仅通过补技术短板,弥补国家的技术短板,而且要继续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新需求与新供给互补衔接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制造业的供给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产业结构逐步在优化升级。郑州市围绕制造业发展趋势进行实时调整战略,正在逐步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深加工六大主导行业。二是产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脑”,大力发展工业APP,培育企业上云服务商,实施“万企上云上链”计划,分行业推动企业上云,深化区域链的技术运用。三是先进制造业逐步实现创新融合发展。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制造业与文旅等服务业的深入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培育网络协同制造、柔性制造等新模式,产业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四是产业带动示范作用愈发凸显。以三全、思念为龙头的速冻食品行业、以盾构机领先世界的中铁装备工程集团、以宇通客车为龙头的客车行业等,通过发挥行业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

三、新问题:郑州市发展先进制造业面临的难点

(一)产业链的完整性不强

随着国家形势、政策的调整,郑州市产业重心由服务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方向转变。郑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型材料产业、现代食品制造、铝加工产业等6大主导产业普遍存在着产业链不完整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龙头企业不强制约了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在调研中发现郑州市制造业存在“低而散”的问题。目前据初步排查,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内“低而散”的企业达到6000多家。由于集聚区内龙头企业的缺乏和不强,严重制约集聚效应的发挥和链条的延伸。从这个角度看,培育制造业龙头企业已经成为郑州当前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产业链内部的衔接机制缺乏。调研中发现企业的技术需求与高校的技术供给严重不匹配,企业的管理需求与政策设置严重不匹配,发明专利的转化机制不健全,这些衔接错位、缺失等短板严重加大了科研、孵化、大规模投产的成本。三是产业链完整的外部生态环境脆弱。产业链要实现优化、延伸,必然要求有相对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税制环境、工匠精神等外部生态环境,当前这些方面的文件要求、政策规定和法规条例虽然都具备了,但是缺乏实实在在的执行机制。很多文件要求、政策规定和法规条例难以落地,是制约企业产学研结合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

调研发现,制造业的动能依然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科研创新支撑力不足。研发经费投入偏低,2018年,郑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83%,远低于西安(5.2%),杭州(3.44%),武汉(3.2%)、广州(2.5%)、成都(2.38%)等城市,这与我们中心城市地位严重不匹配。高端创新资源严重不足。郑州市目前有国家级大院大所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双一流大学1所。两院院士23名,远低于西安62名和武汉69名,仅有千人计划专家9名,与成都102名和西安97名差距很大。二是营商软环境亟待改善。由于“放管服”配套改革深化不够导致改革落实难,持续性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法制环境、城市管理的精细度、城市的文明底蕴的释放、生态环境建设还处于提升阶段,与杭州、长沙、西安等地还有一定的差距。政策的供需求错位问题依旧存在,政府主导思想较强、用户思维不足,导致出台的政策模糊,难以落实。三是数字化水平偏低。截至目前,我市还没有建设郑州的“工业大脑”,实现“企业上云”,以助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郑州应尽快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升产品设计、制作过程、企业管理等方面数字化的应用能力和硬件装备数字化水平。

(三)内部结构不优

郑州市近些年来以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企业技术改造“三大改造”为抓手,强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尽管效果显著,但是制造业内部结构依旧不够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调研中发现:铝加工制品、棉纺、服装家居等这些原有龙头行业,逐渐沉没下去,核心原因在于,竞争压力约束形成的倒逼力、市场需求形成的牵引力、创新形成的高利润驱动力和政策的引导力不足不够形成巨大的合力,难以助推其转型。二是新兴产业带动力不足。2019年郑州市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4%,占比工业的21%,可以看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明显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力明显不足。在调研中发现,郑州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产业集聚度不高,无法形成功能齐全的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造成当前的运营成本偏高,带动力不足。三是优势产业支撑力不足。原有的优势产业如现代食品、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数字化融合程度低等因素,使得其在产业链中话语权弱,对关联产业支撑力不足。

(四)发展要素供给能力不够

一是金融对先进制造业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创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问题依旧是头号难题。因为科创存在投入大、风险大的特征,尽管国家针对科创制造业企业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但在操作过程中,银行对科创制造业企业的抵押品依旧非常苛刻。二是人才政策落实不够。近年来,郑州市为了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加快优秀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众多人才政策,尤其出台了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具体奖励、落户、安居、科研、收益、生活等方面的政策举措,但总体来说不系统、不明晰,导致落实起来比较繁琐。三是先进制造业土地保障亟待解决。随着国家对先进制造业的重视,郑州市要逐步实现工业用地规模稳中有增,并出台《郑州市工业用地》出让细则,实现工业用地弹性出让。

四、新思路:郑州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理念

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已形成的本土特色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智能化提升,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进先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带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先进制造业

郑州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深耕多年,利用本土资源和先进技术,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6个千亿级产业。突发事件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食品企业发挥了特色产业优势,由于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集群自成体系,供应链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订单出现逆势增长,满足了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起到了稳定经济基本盘的作用。当前,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市场需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市先进制造业应积极转变思路,顺势而为,发挥特色优势,通过产品创新回应市场需求,提升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断延伸上下游配套产业链,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不断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二)加强区域技术合作,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范围的扩大,让社会分工更为灵活,市场细分和产品差异化现象突出,技术合作领域不断延伸,产业链不断完善。突发事件的出现,推动全球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链布局、全球治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也使先进制造业面临着产业链断裂的危险。我市一些新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关键技术环节和产品加工环节受制于人。从目前情况看,过去一度依赖劳动力、资本、资源和外部市场扩张支撑的增长方式面临拐点,过度依赖模仿和技术引进导致自主创新缺乏后劲。因此,郑州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更大程度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作用,加强区域技术合作,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使郑州的先进制造业尽快扭转被动局面,在双循环体系构建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郑州地处中原,目前,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以枢纽经济为特色、以智能终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带动了现代商贸会展产业集群、现代航空物流产业体系、新能源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产业体系等加快形成。今年上半年,虽受冲击,但航空港区外贸进出口增速再创历史新高,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4.3%,全省占比56.6%,全市占比81.5%,为稳住全省、全市外贸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州要按照中央和河南省委部署,围绕强化“枢纽+物流+开放”特征和优势,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体系,以自贸区为引领、以航空港实验区为载体、以综合性交通枢纽为依托,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持续放大国际陆港、跨境电商、郑交所等平台优势,加快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对外开放体系高地、参与国际合作高地的“一门户、两高地”开放体系,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为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四)树立全球一体视野,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从长远看,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而新的全球化将以开放合作和数字创新为基础,中国将发挥更大作用。对于郑州来说,一是要抓住郑州市被确定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城市的契机,进一步巩固郑州国际枢纽地位,积极融入和拓展“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向东南亚等活跃市场延伸,打造更多枢纽对枢纽的流通组织优势。二是努力推进新经济形势下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依托自贸区推动“放管服”改革和开放体系创新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取得更多成效。三是要坚持产业高端化、技术尖端化、质量顶端化、市场国际化的目标,推动先进制造业全面开放,充分发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等产业优势,推动本地企业组建“走出去”联盟,通过海外并购重组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品牌的国际化水平,向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郑州先进制造业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四是利用高技术产业和自贸试验区吸引外资投资,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

五、新路径:创新驱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制度创新,激发先进制造业发展新活力,催生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动能,让各类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不断推动全市先进制造业结构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理念创新是在对形势的精准判断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思维认知,即能在新形势下,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模式,指导新的实践。在目前形势下,要促进郑州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就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科技创新改革向纵深推进,通过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继续做大做强。一是促进传统要素与新型要素并行发展。一方面要加强项目用工、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培育我市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逐步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互联网体系。二是促进政府推动与市场带动协同发展。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领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千方百计帮助企业保要素、降成本、拓市场。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大对诸如传感器、工业软件、仪器仪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力度;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承担社会责任,要有国家情怀,要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如德国很多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它们凭自己的力量解决生产及研发问题,并维护公司的市场霸主地位。先进制造业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务实、实干、长远发展的企业家精神,为国家强大做出贡献。三是促进企业单体与区域合作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要坚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双赢并进”,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充分发挥郑洛新科技走廊作用,形成以郑州为核心,洛阳、新乡、许昌、南阳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二)技术创新

国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郑州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促进产业技术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是研发核心技术。利用特色产业优势,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强新技术研发力度,支持一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搭建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组建科研团队,围绕优势产业技术,不断加强前沿技术攻关,更好发挥孵化器作用,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加强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产业技术储备知识基础。积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搭建互联网工业平台,充分利用数字郑州、“城市大脑”建设契机,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建设和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使郑州的先进制造业在未来的产业竞争格局中赢得先机。三是加强技术合作。贸易战、科技战,核心是关键技术被卡脖子。企业要用新技术为自己赋能。积极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滚动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和急用先行项目,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及应用。加强产学研联合创新攻关。强化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实施一批军转民、民参军重点项目。

(三)模式创新

《中国制造2025》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形成各地区差异化建设格局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重复建设曾给各地带来资源浪费、建设土地浪费、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给地方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所以,要避免出现同质化,形成各地区的差异化发展。一是要注重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郑州要根据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继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及高端装备、现代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健康、铝精深加工及终端制品6个主导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全国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食品制造基地、世界级人造金刚石之都、新型耐材基地、全国重要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示范区;二是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要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能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要推动制造领域成熟的应用模式向实体经济各领域拓展,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资源和能力共享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型。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努力畅通产业循环;三是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以现有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为基础,实施产业集聚区(园区)再造工程,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生态完善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链,建立健全创新、信息、金融、流通等生产性服务配套支撑;建设医疗健康、住房餐饮和文化娱乐设施,提升非生产性服务配套支撑。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一些有较好发展基础的新兴领域,聚集要素资源,争取在智能终端、大数据、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5G及北斗应用、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不断突破,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四)业态创新

积极抢抓机遇,树立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科学谋划,找准切口,创新载体,加快数字化产业布局,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一是创新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区块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郑州拥有交通枢纽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两大条件,要加快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全供应链数字化,充分放大潜能和优势,谋划打造全国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二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装备、食品、铝加工制品、建材耐材、服装家居5个传统产业,加快阀门、建筑机械、铸造和电线电缆等传统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利用“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和生态环保倒逼机制,加快出清“僵尸企业”。出台传统产业更新支持政策,引导低效过剩产能加快退出,鼓励传统企业加快向新兴产业转型;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新基建为契机推动新兴产业上规模上水平,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努力在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现代金融等方面实现突破。

(五)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具有完善的制度创新机制,才能保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运行。一是推进科学管理。推进依法办事,严格管理制度,杜绝制度性腐败,降低先进制造业发展制度性成本。政府部门管理机制要与企业管理制度相匹配,企业要发展、要盈利,通常会制定一套严格的用人、用物管理制度,奖罚分明,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回应企业需求,克服多头管理、部门利益驱使产生的推诿扯皮现象,通过部门联席会议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工作流程;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准确把握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改革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抓手,与“一网通办”改革协同联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通过真心实意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和真正转变,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捷度、体验度、满意度,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是创新人才机制。改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要在观念上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维,在人才工作方式上改变“轻雪中送炭、重锦上添花”的做法,在人才政策上,体现跟进式、全方位的服务模式。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支持自创区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根据市场的变化与技术的不断升级,形成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流动的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猜你喜欢

双循环产业链制造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