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筑的火灾起因与预防
2021-11-25■钱奇
■ 钱 奇
(杨浦区消防救援支队,上海 200093)
0 引言
文物古建筑火灾虽然不是常见的一种火灾类型,但火灾造成的损失及影响却远超其他场所火灾。因此,对文物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研判,并制定出相应防控措施,对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文物古建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等建筑,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古建筑防火管理,保护好古建筑不受火灾的侵害,是各级政府、社会单位和消防官兵共同的职责。当前,全国文物古建筑火灾频发:2014年1月11日,云南独克宗古城客栈管理者用火不慎引发大火,古城内335户受灾,造成部分佛教文化艺术品烧损;2015年1月3日,大理巍山县发生大火,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拱辰楼基本烧毁;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上海市目前共有1 058处优秀历史建筑,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250个风貌保护街坊,而城区的文物古建筑又毗邻城市现代建筑,无形地加大了火灾防控和火灾扑救的难度。
1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
1.1 古建筑的材料及结构
古建筑多为纯木、砖木、土木等三、四级建筑结构建造,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如果发生火灾,火势较难控制。此外,古建筑又多选用油脂含量较多的柏、杉、松、樟、楠木等优质木材建造,有的还用油漆涂刷,极易燃烧。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结构作为房屋的承重结构,这个结构大体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其中以抬梁式最为普通。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叠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其特点:1)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2)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架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会塌,可以减少地震损害;3)便于就地取材,同时也易腐、易燃;4)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
1.2 古建筑的布局
古建筑在布局上往往是组群布置,其组成是以单间构成单座建筑,以多个单座建筑构成庭院,再以若干庭院组成形式多样的组群。在庭院布局中,大多采用“四合院”和“廊院”两种形式。“四合院”是将主要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两侧布置次要建筑,组成一个封闭式的庭院,一旦发生火灾后,既不利于安全疏散,又极容易造成“火烧连营之势”;“廊院”组成比较灵活,其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两侧通过回廊连接所有建筑,在火灾发生时,回廊就成了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
1.3 文物古建筑的地理特点
根据古建筑的性质,可分为居住建筑、园林以及宗教建筑。居住建筑和园林一般建在闹市,也就是在城镇中,灭火资源丰富,但起火原因复杂;宗教建筑一般崇尚自然,以亲近自然为主。因此,宗教建筑大多建在山中,起火因素虽然单一,但灭火的不利因素较多;而部分古建筑则毗邻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等现代化建筑,也就加大了火灾危险性和火灾扑救难度。
1.4 文物古建筑火灾原因
1.4.1 自燃因素
2010年7月24日,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普惠寺大雄宝殿因雷击发生火灾,而长期的干旱、高温,也容易导致古建筑尤其是木质结构建筑物内的堆积物自燃从而引发火灾。
1.4.2 电气因素
一些已引入电源的文物保护单位,私拉乱接电线,严重违反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而且有些线路老化、年久失修等现象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火灾,有的古建筑电线明敷在梁架上、闸刀开关保险丝盒基本都钉在柱上,有的古建筑在展室展厅装置电动设施,有的在殿堂之中装设彩灯、霓虹灯,火灾危险性极大。
1.4.3 人为因素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古建筑被开发利用,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主要景点,由于游人的大量涌入,带来了相当多的不确定性火灾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吸烟,而大多数古建筑单位管理人员有限,对游客吸烟、乱扔烟头等现象往往不能有效制止,甚至难以发现;当然,还有生活用火不慎、纵火、烧香拜佛等因素。
2 文物古建筑的防火措施
2.1 充分利用现代防火技术
1)非文物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结构可以用耐火极限较高的现代建筑材料来替代,如原有建筑内已破旧不堪的木楼板,可以采用耐火性能较高的现代材料,需要重新制作的吊顶应为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
2)对可燃构件进行阻燃处理。对古建筑的木质部分(如木楼梯、木墙面、木吊顶)等应在保持原状的前提下涂刷透明的防火涂料进行处理。
3)当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不能满足实际防火要求时,可以增设消防设施的方式来达到防火目的。例如增设以水渍损失小的细水雾灭火系统等装置。
4)在不影响原有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安装先进的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烟气控制和抑制及向消防人员自动报警的通讯系统。
5)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要建有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利用毗邻建筑的消防用水,满足灭火需要。例如,建筑内有河塘的,可以配备手抬机动泵等器材进行抽水灭火。
2.2 充分利用区域联防机制
城区的文物古建筑规模不大,但点多面广。在日常管理中,除了单位履行管理责任外,还可以利用完善的区域联防体系,把每个古建筑合并到各个相邻的区域联防小组内,通过区域联防小组开展互查互助,充分发挥区域联防小组联防机制和微型消防站功效,由联防小组值班人员负责日常的消防维护,在火情发生时可以作为第一出动力量控制火情发展,等地方消防队赶到后配合灭火。
2.3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古建筑常常作为旅游景点,人流量十分大。在火灾发生时,如果不能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疏散,将造成极其混乱的局面,既不利于救援被困人员,也不利于灭火,甚至会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
1)做到景区引导图与消防疏散示意图相结合,确保在火灾发生时可以指引人员疏散。
2)做到应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相结合,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将提前录制好的疏散指导进行播放,同时进行心理安慰,消除被困人员的心理恐惧,使其能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安全疏散。
3)做到安全疏散教育普及到每一名工作人员,由专人负责古建筑工作人员的训练与学习,并定期培训、演练,以期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地对建筑内人流进行安全疏散。
2.4 充分运用现有的管理制度
1)对人的管理。加强教育,从严管理,明确责任人和管理人,确实履行好单位的主体责任,按要求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及时发现、排除隐患问题;定期开展安全培训,组织演练,因地制宜地运用好单位的灭火预案,确保掌握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多途径地组织消防安全宣传。
2)对物的管理。严格用火、用电管理,古建筑内部不能使用液化气和安装煤气管道。使用其他明火的必须符合防火分隔和排烟送风要求。供游人参观的地方,必须禁止吸烟,并应当设有明显的标志。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内(除砖石结构外),不应安装电灯和其他电器设备,必须尽量采用弱电,照明灯具应选用冷光源灯具。古建筑内的电器线路敷设,一律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并用金属穿管敷设,不能将电线直接敷设在梁、柱等可燃构件上或乱拉乱接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