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南返为例
2021-11-25谢兴龙
谢兴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坚持的重要原则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20年9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方持续坚韧努力,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正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②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EB/OL].(2021-05-01)[2021-10-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535076272107189&wfr=spider&for=pc.。前段时间,一场全球瞩目的中国云南野生亚洲象北移南返之旅随着2021年9月10日象群渡过把边江而正式落下帷幕。身为全球“网红”的“断鼻家族”象群一路逛吃,全部安全南返,沿途未造成任何人象伤亡,全体参与人工助迁的工作人员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高效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云南全省上下保护野生动物、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坚强决心,深刻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向全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野生亚洲象概况及数量分布
亚洲象是现今亚洲范围内现存体形最大的陆生脊椎动物,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而如今,全世界亚洲象的数量约为5万只③赵宇,金崑.亚洲象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及种群管理[J].世界林业研究,2018,31(02):25-30.,仅零星分布于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其中印度境内数量最多,越南境内数量最少④王智红,陈飞,杨子诚,王梦君.中国亚洲象研究现状与展望[J].林业建设,2021(01):6-11.。当前,亚洲象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EN),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濒危物种(附录Ⅰ)①宗建坤,刘生强,许海龙,等.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与分布变迁[J].林业调查规划,2014,39(01):89-93.。亚洲象为群居动物,移动范围较广,栖息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沟谷等地带,集中在各国气候湿润地带且多呈跨境分布②谭爱军,余玲江.我国亚洲象的分布与保护[J].防护科技林,2015(05):89-91.。中国历史上亚洲象最北曾分布至河北阳原③贾兰坡,卫奇.桑干河阳原县丁家堡水库全新统中的动物化石[J].古脊椎动物学报,1980(18):69-75,101-102.,17世纪时已处于濒危状态④许再富.历史上向“天朝”上贡对滇南犀牛灭绝和亚洲象濒危过程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00(01):112-119.。20世纪80年代,仅有约150头亚洲象分布在中国境内,同时面临栖息地狭窄、零散、质量下降、种群内部遗传多样性降低等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国内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20年底,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超过300头,且全部分布在云南省境内,长期活动范围已扩大到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3个州(市)的12个县(市、区)的55个乡(镇)内。
二、食物及栖息地问题导致人象冲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日益显著,亚洲象数量和分布范围总体均呈下降缩小趋势。而在中国,虽然野生亚洲象数量在各方努力下较30年前有所增加,但人象冲突问题并没有随之得到有效解决,反而愈发严峻。导致人象冲突的原因多样而复杂,可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公路建设和各种经济林作物的种植,使得亚洲象天然栖息地、林地等区域急剧减少⑤蔡清秀,林柳,潘文婧,等.勐养保护区亚洲象微卫星位点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J].兽类学报,2008(02):126-134.。由于原分布地区缺乏大面积、成片的栖息地,已不能满足亚洲象种群扩张需求,致使象群被迫扩大其活动范围,更加频繁地开拓新区域,与大量农作物、经济林区域重叠,使当地居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人类与亚洲象互相占用栖息地和影响各自的利益,造成人象冲突不断升级。二是亚洲象自身发生改变,如取食习性改变和人象冲突导致象产生对人类的报复行为。由于原栖息地内的食源不充足,且栖息地之间有效联通较少、破碎化程度高,象在原栖息地内扩张其觅食范围受阻,行动受限,进而使其对农作物产生了更大需求,其大量扩张采食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行为导致人象冲突问题进一步凸显⑥李中员.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对缓解人象冲突的作用[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05):81-84.。
三“断鼻家族”象群北移南返基本情况
早在2020年3月15日,有16头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一路北上,一头母象于途中产下一头幼象,象群成员数量增加至17头。2021年4月16日,17头亚洲象从普洱市墨江县进入玉溪市元江县,此时象群已离开其传统栖息地。4月24日,2头亚洲象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境内,并找到其他象群。5月24日,象群迁徙到玉溪市峨山县。两天后,象群进入玉溪市红塔区。6月2日,15头野象进入昆明市辖区。6月6日,一头公象离群。7月7日,离群独象被成功活捕后安全送返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直到8月8日,象群终于经玉溪市元江县元江桥安全渡过元江干流,从元江北岸返回适宜栖息的南岸,并继续南返。9月4日,象群成功跨过阿墨江,距离原栖息地已越来越近。9月10日,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渡过把边江,从普洱市墨江县完全进入传统栖息地普洱市宁洱县境内,因河流阻隔可能导致种群隔离风险消除。至此,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全面结束,象群日常监测交由市、县级林草部门负责。
北移亚洲象群历时5个月持续北移和南返,迂回行进约1500公里,监测分队的车辆里程总计1.5万公里,为了监测亚洲象,追象人行进了象群10倍的路程,途经普洱、玉溪、红河、昆明4个州(市)9个县(市、区)。据不完全统计,对云南“亚洲象北移”进行报道的国内外媒体超过3000家,相关报道接近7000篇,覆盖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等国内媒体、栏目纷纷点赞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此外,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的多家海外媒体也客观公允地报道了此次云南“亚洲象北移”事件①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北移亚洲象群安全渡过元江”新闻发布会[EB/OL].(2021-08-09)[2021-10-15].http://www.yn.gov.cn/ynxwfbt/html/2021/zuixinfabu_0810/4137.html.。
四、沿途确保人象安全主要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高效应对。自野生亚洲象群北移离开原栖息地以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云南省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每天调度指导,要求在确保人象安全的前提下,将野生亚洲象群科学有序地引导回传统栖息地。国家林草局派出了由局领导带队、各有关司局负责人组成的指导组;省级成立了由林草、森林消防等部门组成的指挥部,沿途州(市)成立以党委、政府领导为指挥长,各相关部门组成的现场指挥部;各有关县(市、区)抽调林草、公安、应急等部门人员,整合电力、通信、交通、宣传、教育等部门力量,调动乡(镇、街道)、村组党员干部,组建综合协调、技术保障、监测预警、安全管控、群众工作等多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了“上下协同、前后衔接、专业有序”的工作机制。
二是科学引领,专业操作。协调并邀请来自云南省内外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位知名专家组成北移象群处置专家组,全程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组建了36人的无人机监测小组,全程跟踪监测。来自云南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云南野生动物园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与资深大象监测员组成30余人的专业“护象队”,全程协助布防工作,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地帮助北移亚洲象群向南迁移。
三是综合施策,科学助迁。此次亚洲象群北移,历时久、路程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实施人工长距离助迁野生亚洲象。云南省级指挥部以问题为导向,制定“盯象、管人、助迁、理赔”八字方针,采取布控与投食相结合的柔性干预措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无人机监测结合人工地面跟踪,对象群实施全天候立体监测,实时掌握和研判象群活动路线;同时对亚洲象可能经过的区域,提前进行交通管制,疏散转移群众,避免人象直接接触;在综合考虑象群移动速度和活动节律并提前规划象群迁移路线的基础上,布设大型车辆、移动脉冲电围栏等设施,结合补食补水诱导、人工开路等措施,引导象群避开人口密集区并按照预设路线向南迁移。
四是发动群众,全民护象。在象群途经区域采取严格管控措施,总结出“熄灯、关门、管狗、上楼”的现场处置工作口诀,提前排除人为干扰,确保象群顺利通过多个重要关口;通过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定损赔付机制,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消除了沿途群众的后顾之忧。象群北移过程中,沿途群众和企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耐心,积极支持配合保护防范工作,体现了全民爱象护象的社会精神。
五是加强宣传,正向引导。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高位统筹谋划下,通过推送新闻通稿、组织现场发布、专题采访、专家解读等方式,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国内外主流媒体广泛深入报道,全球舆论总体呈现正向宣传。2021年8月9日,云南省级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北移亚洲象群安全渡过元江的信息和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总体情况。8月12日,国家林草局北移大象处置工作指导组、云南省林草局、普洱市政府、墨江县政府在墨江县举办“大象回归、人象和谐”主题宣传活动。8月1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象’往之路”为主题,报到了亚洲象群迁移工作,点赞了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肯定了云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这是该栏目近年来首次正面报到云南省林草相关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COP15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专门提及“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①央视新闻.习近平提及云南大象北上之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EB/OL].(2021-10-12)[2021-10-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394953625483740&wfr=spider&for=pc.。这些宣传报道,用真实、准确、生动的视频、图片及文字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云南人工助迁北移亚洲象安全南返的整体全貌,生动讲述了云南生态保护故事,使这次亚洲象群北移南返之旅,成为一次科学之旅、探索之旅、保护之旅,立体、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力度之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之大,特别是整个过程中展现出的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更是我国强大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展现出我国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过程中的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在国际上塑造了良好的中国形象。
五、经验总结及未来举措
亚洲象的这次长途“旅行”,给全世界提供了一次高品质科学宣传和探索之旅,更是一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展示,具有标志性意义。作为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除了庞大的体形外,还具有极高的智慧,同时兼具长距离迁徙的本能,使得亚洲象与人类之间的冲突一直是最典型的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案例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持续不断地在摸索一条“人象和谐共处”之路,在此过程中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保护成果,此次象群“远行”就如同一面镜子,映射着我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路上的持续探索。国新办已于2021年10月8日正式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其中着重强调中国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将努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及治理能力,同时会继续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云南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和“药材之乡”之称。省会昆明已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成功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本次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其中高级别会议达成的《昆明宣言》是大会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为后续全球生物多样性磋商提供了政治指引,为各国采取行动确保最迟在2030年前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的决心和意愿注入新动力②央视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今天通过《昆明宣言》[EB/OL].(2021-10-13)[2021-10-15].http://m.news.cctv.com/2021/10/13/ARTIvLO4yAhXZ3STZ0UQegPk211013.shtml.。COP15大会期间,中国向世界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方案,国际社会纷纷表达了对中国在此进程中取得成效的认可和赞扬。云南省相关地方和部门应抓住机遇,加强和改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持续坚持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向全球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行动。
一是为缓解“人兽冲突”提供新借鉴。中国正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已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地首批5个国家公园①寇江泽.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N].人民日报,2021-10-13.,这对于保护亚洲象、缓解人象冲突提供了重要借鉴。建设国家公园,可使各类自然保护地有机整合,片区之间的连通性得以增强,亚洲象栖息环境和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人象空间的重叠度逐步降低,通过资源合理利用反哺亚洲象保护。但现有的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区并不是专为保护亚洲象而建,保护区内林木密度过大会造成亚洲象林下食源减少;同时只是将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地整合为国家公园,而不将自然保护地周边的大象迁移、觅食及活动的潜在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依旧无法解决亚洲象栖息地内长久存在的“岛屿化”问题。将自然保护地之外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突破与创新,要充分考虑原自然保护地外长期生产生活的原住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国家公园并不是“无人区”,要引导原住群众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并通过生态补偿政策对当地政府和居民因生态保护、开发项目退出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此外,通过探索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制度并完善生态护林员选聘制度,鼓励当地群众参与国家公园日常保护及管理,增强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亚洲象国家公园将成为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高效协同模式,创新高水平、高质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度措施与技术手段的有效实施途径,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国家公园体制中的集中体现。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亚洲象,目前在我国境内仅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三地。为筑牢国家边境生态安全屏障,缓解人象冲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将构建局省共建协作机制,高质量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各项基础性工作②新华社.我国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EB/OL].(2021-07-09)[2021-10-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821414925918678&wfr=spider&for=pc.。此外,云南还可立足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跨境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例如,针对亚洲象可扩大联合保护区域,完善跨境亚洲象种群调查与监测机制。
二是为云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长久以来一直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遵循的理念。这次COP15大会落址云南充分体现出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具有全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云南省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云南省应合理开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生物资源,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农业生物多样性在云南省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选育优势品种极大地增强了农业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抗病及抗逆性,保证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在此后的工作中,通过科学技术集合生物多样性原理将使云南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截至2020年底,云南省以水电为主的绿色电源装机占比达85%,绿色能源发电量总占比达90%,已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极大地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和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通过发展绿色文旅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将生物多样性资源合理转化为金山银山。例如,以“象往之地”为主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西双版纳野象谷观象旅游。傣族神话文化中把象奉为神明,有“神象”一说;佤族的班老“贡象节”是我国唯一一个与亚洲象有关的节日,源于沧源班老乡佤族群众对大象的喜爱和崇敬。以上护象、爱象和敬象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值得在文旅产业中进行推广。同时还可在云南文旅产业中加大与亚洲象相关的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抓牢此次亚洲象“旅行”带来的宣传效应。
三是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新范例。亚洲象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种群内部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同时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是局部食物链乃至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综上原因,每一头亚洲象都异常珍贵,沿途保护亚洲象并将它们引回传统栖息地的原因,一是考虑到后期气温变化不适宜象群生存;二是为了使它们能够与其他亚洲象种群进行接触,互相之间进行基因交流,增强基因的复杂性,避免灭绝。故此次人工助迁北移亚洲象南返是非常典型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过程。另外,象群北移南返过程中都有足够食源和栖息场所也说明了沿途植被环境良好,这是植物多样性保护良好的体现,亚洲象虽一路有人为投食和引导,但其食物和栖息地的主要来源还是自然环境,而亚洲象种群数量上升也是由于生态环境相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还需改善气候变化,同时加强对非生命环境的保护,例如,降低对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开采力度。国新办于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后的第19天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气候问题上一贯的正面立场和积极态度,彰显了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担当。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已于10月31日在英国格拉斯哥成功召开,结合刚刚闭幕的COP15大会,世界正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汇聚于生态保护。国际社会已深刻认识到,全球生态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间互为因果有着紧密联系,解决以上两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亚洲象在野生动物中具有很高的智商水平,且具有迁徙的本能,故其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区域有很大重叠交叉,加之农作物也是它们的食物来源,所以“人象冲突”一直以来都是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类型中的典型代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就是为了让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繁共荣,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对人类和其他物种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本次针对北移亚洲象群的安全防范工作直观且生动地体现出了中国参与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是地球充满生机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古语“太平有象”寄托着人们对天下太平、万物和谐的美好愿望。科学合理地化解“人象冲突”,让大象早日有“家”可安,吉“象”的寓意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