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长诗节选)

2021-11-25马晓康

孙子研究 2021年1期

马晓康

谋攻第三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谋攻篇》

【时间轴】

《左传·定公二年》载:“桐叛楚。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

公元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战略,策动桐国,使其叛楚。然后,又让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击败楚师于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诗外音】

历史仍由贵族们撰写

平民们组成承载千万文字的竹简

为了争夺撰写历史的权力

诸侯们你争我夺,杀来杀去

而西方的雅典正在忙着共和与公民大会

克利斯提尼将“改革”一词推入了人类历史

那遥远东方的吴国并不知道这一切

他们正酝酿着一场谋攻!

【孙武的心声】

面对楚国这样的庞然大物

想要大快朵颐,却没有足够的兵马

三路大军疲楚已经数年

必须让楚国不断地麻痹下去

必须积蓄更多力量以备伐楚

1

这是个不祥的日子,不得已而为之的日子①

君子褪去儒雅的长袍,拿起刀剑

那层叫仁义的窗户纸被捅得稀碎

礼崩乐坏的时代,贵族的繁文缛节只是累赘

撕开最后一层遮羞布,战争暴露它赤裸的本性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那些遵守约定的君子总被定性为迂腐

不择手段地赢得胜利,也赢得历史的歌颂!

注:①《老子》载:“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

谁能探究出庙算中的玄机?

期待着谋胜敌人的,总是忽略谋胜于民

谁会相信一个随时动乱的国家?

不过是他们迎接郑成公回家的礼物①

没有长久积累的声望,谋攻的武器又在哪里?

注:①《左传·成公十年》记载:“郑公子班闻叔申之谋。三月,子如立公子夏四月,郑人杀立髡顽。子如奔许。栾武子曰:‘郑人立君,我执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郑而归其君,以求成焉。’晋侯有疾。五月,晋立大子州蒲以为君,而会诸侯伐郑。郑子罕赂以襄钟,子然盟于修泽,子驷为质。辛巳,郑伯归。”

4

上兵伐谋,最强大的武力

从不需要刻意伤人

上下同欲者胜,铁蹄踏下

那些破碎的胡服①埋进历史的黄沙

身着深衣②的人依然风流

每个被战鼓轰鸣的夜晚都值得怀念

谈笑间,人世已是千年之变

天下如同一张随意挥毫泼墨的宣纸

血肉横飞的疆场只是眨眼的瞬间

回荡在浩瀚时空里的嘶吼声

为鲜血染红的宫殿加持了更深邃的威严——

那时的人们还没有太多欲望

追随英明的君主成了唯一的追求

短短三尺青锋③,斩断了多少人的征途

封土为坟④,却成了赤子平民家最后的归宿

谁能将这一曲战歌奏得轻快些?

不必兴师动众,不必破城灭邦

谁能将这一曲战歌演得惟妙惟肖?

让我的敌人们,不战而降!⑤

注:①胡服,春秋时期的主要服饰之一。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服饰,因便于骑射,被引入中原,至战国时期,已成为各国的主要军服。胡服的特点是短衣长裤,配有带钩、短靴和皮弁。

②深衣,春秋时期的主要服饰之一。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其中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之为礼服,平常穿短褐。

③三尺青锋,本诗泛指春秋时期的青铜短剑,春秋时期一尺约合23.1 厘米。至春秋后期战国初期,青铜剑长度普遍达50 至60 厘米左右。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的春秋战国复合青铜剑更是长达65 厘米,约合三尺。“三尺青锋”一词原出自元代无名氏作《抱妆盒》第三折:“ 刘娘娘 不索把三尺青锋赐, 寇夫人他自拣一搭金阶死。”亦省作“ 三尺锋 ”。

④封土为坟,春秋战国时期百姓普遍的葬礼方式。因战乱导致人口四方流离,人们多采用“封土为坟”的葬制,下葬后会有一个高出地面的土丘,俗称“坟头”。

⑤《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

要用多少枉死的性命

才能唤醒一个迷失的皇帝?

要用多少失败和教训

才能开悟一个沉沦的民族?

要多少代人的繁衍

才能渐渐抚平那无形的伤口

残破竹简上的故事里

从不缺乏鸡蛋碰石头的勇气

只是,从未有人改变过那破碎的结局

看,升腾的蘑菇云覆盖了天空

让多少被蹂躏的土地找回了尊严①

(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了理性

作为受难国的后裔,为死去的同胞

我曾为那蘑菇云拍手叫好

可作为一个人,内心却滋生着更广泛的同情

同情那些也许没有狂热却一样死去的岛国的平民)

注:①“二战”期间,在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其他被侵略国人民的反击下,日本受到沉重打击,已经进入败势的日本准备负隅顽抗。为了加快战争进程,减少不必要的战争损失,美国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在广岛与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4

那时候的家国,远不如现在辽阔

各方土地都被诸侯们代表着

能被记住的,只有数得清的几个姓氏

对于百姓来说,出趟远门

和跟着将军出征,并没什么两样

只不过,在父老们目送的尘埃里

有的人永远迷失在了远方

有的人伤痕累累地回来

光宗耀祖,多是口头上一闪而过的骄傲

(仿佛一位贫苦老兵最后的骄傲:

这是我在大前年上战场留下的伤疤

这是我在去年留下的伤疤,砍了三个敌军,立了战功

这是……)

呜呼!清点历史上的将帅们,谁能护得住士卒周全?

谁能走出庙堂,踏进士卒的家中取暖?

5

如果跳转到千年后的时光

谁能看到——

那个年轻的皇帝

试图背起摇摇欲坠的王朝①

在它苍老脸庞的沟壑里

填满了无处诉说的细小的痛

可历史并不总为好人买单

被后人们褒扬的明君

并未得到历史的青睐

也许,这就是上天安排的结局

为了给一个衰老的王朝

博取最后的同情吧!

注:①此处指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虽然励精图治,却难以挽回明朝的颓势,最终在北京的煤山上吊死。

6

某些时候,纸上谈兵变成了一种美德

名臣将相们的战绩,在轻飘飘的谈吐间闪烁

有人将这些经验化为唇齿间的刀剑

在历史的长河中

人们是否还能想起墨子的衣衫?

想起他与兵家孙武某种程度上的不谋而合

他充分了解的谋攻的意义

君子之气,从来不分时代

以战止战,不如以谋止战

手无缚鸡之力,却在举手投足间阻挡楚国的大军

用衣带和木片击退敌人的野心①

避开不义的战争,让军士们脱下甲胄

回到农田里继续自己的生活

注:①《墨子·公输》一文记载了墨子与公输班进行模拟攻防战,成功阻止楚王攻宋的事迹。此文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此处不再转载。

7

何苦要刀兵相见呢?

行走在路上的君子

将宝剑藏于衣袖

同生在一个天下

却暗自谋划着相互吞并

不如放弃无谓的抵抗

为更多人更好地活下去而战

也为更多人更好地活下去而休战

我想,傅作义将军应该深谙此道①

重重包围下的北平

不仅仅是一座城池那么简单

除了二十五万部下的性命

还有在战火中瑟瑟发抖的古迹

注:①此处指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在《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字,北平和平解放,千年古都避免了战火蹂躏。

8

历史上从来都不缺眼高手低的人

他们不屑于纸上谈兵,而是纸上谈空

钟爱那些浩大、虚无的谋略

却从不肯俯首,倾听万众的心声

(我斩杀两位嫔妃,不仅仅是治军

正如我的叔父司马穰苴斩杀庄贾)①

谋攻,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臆想

它是万千个信念组成的势能

任他晋燕联军又如何?

让不公平的人得到公正

让羸弱的人得到足够的尊重

让羁绊的人撇除后顾之忧

兵者诡道也

诡道的极致,便是大道!

注:①司马穰苴(田穰苴)为了严明军纪,曾斩杀齐景公的宠臣庄贾。《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载:“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