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基于重庆银行实践案例
2021-11-25李争
李争
(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0024)
一、重庆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实践
重庆银行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庆市政府的部署和监管部门的要求,成立支持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和三农金融部,紧紧围绕“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切实推动金融资源上山、下乡、进村、入户,着力使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一)重点支持乡村产业振兴
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提升、农业科技等领域,支持农林牧渔、农业生产资料制造等,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涪陵榨菜、忠县柑橘、永川茶叶、丰都肉牛等产业,重点聚焦生猪产业,推出“银行+保险+物联网”模式的信用贷款产品,助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围绕绿色有机农业、森林资源培育等领域,支持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围绕做大做强做优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农业龙头企业等,支持农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1]。
(二)精准支持乡村重点项目
推出“实体经济信用贷”“经保银贷”等模式,通过银政合作,推出“创想贷”“如意贷”等,促进返乡大学生、农民工、城市青年等创业人才向乡村聚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通过投放乡村振兴类专项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绿色环保、特色旅游等重点项目,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推出“路保贷”“小水电贷”等模式,支持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及水电资源环保利用。研发“美丽乡村诚信贷”“助旅贷”等模式,支持信用镇村建设和乡村文旅项目,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三)拓展农村普惠金融广度深度
运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等线上渠道以及农村小额取款便民点、流动银行服务车、智能柜员机等线下渠道,延伸金融服务链条,畅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开展“1+2+N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工作,建成普惠金融基地,扩大金融服务半径,提升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开展诚信意识教育、金融知识进乡村等金融服务活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乡村信贷业务的天然弱质性问题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质量差,单户规模小,农户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信贷风险大的特征,金融生态不够友好。农户虽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房产等,但可抵质押财产范围有限,法律许可范围内符合银行抵质押物合规要求的财产标的较少[2]。大多数农村经营主体会计财务核算不规范,甚至缺乏,银行难以判断和评估其真实准确的经营情况和偿债能力。
(二)支持乡村振兴金融环境有待优化
农村在发展中因为经济密度不高,银行网点的数量极其有限,交通不便捷,银行开展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成本较高。部分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扫码支付、人脸识别、线上远程签约、一键绑定等心存疑虑,接受程度较低,宁愿使用现金结算,也不愿采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手段,对物理网点、人工服务需求较大,导致服务成本较高[3]。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在整个农村信用系统中,存在信用意识、履约责任意识不强的情况,贷款欺诈和逃废债行为时有发生。金融基础设施底子薄,部分乡镇地域广,人口分布分散,所属行政村多,支付结算服务覆盖面较小,服务率较低,提供信贷和理财等综合服务的能力有限。
(三)支持乡村振兴金融资源创新不足
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三农”金融需求,产品不够丰富、对农户金融需求把握不够精准、综合金融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农户申请贷款流程较长,通过审批率较低。农业生产极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进而形成信贷风险。因此,银行投放信贷资金时相当谨慎,“难贷款”现象在农村地区比较普遍。
(四)支持乡村振兴金融改革不够深入
银行过度依赖抵押担保,农村金融担保机制实效不足,农业融资面临“担保难”的痛点问题,银政担合作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农民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住房、生产性固定资产设备等难以获得资产性收益,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产权流转保障机制不健全,产权流通性不高,变现难。
三、新发展阶段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内部体制机制
一是提供支撑保障。从信贷额度、资本成本、考核激励和尽职免责等方面予以倾斜,按计划单列乡村振兴信贷额度,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上对普惠型涉农贷款给予优惠,并免除流动性风险成本,为乡村振兴贷款政策性导向调整系数,促进从业人员敢贷、愿贷、能贷、会贷。二是加强政策引导。优先支持现代农业,重点支持乡村振兴业务领域,采取多元化融资方案,增加涉农授信额度投放,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优先机制,确保应贷、尽贷、快贷。三是加强信贷管理。坚持贷款主体资质真实,加强对借款人信贷资质的审查和全流程管理,对 “助农贷”等涉农信贷业务进行指导,重点防止挪用涉农信贷资金,确保乡村振兴贷款投向精准。
(二)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
一是做好政策衔接。按照过渡期要求,完善金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体制机制。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工具、脱贫人口小额扶贫贷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政策导向,保持政策连贯稳定,用活用好金融优惠政策,增强农村脱贫群体获得感。二是发挥好地方银行主力军作用。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切实满足小微企业、全新农业经营方式和农村集体经营过程中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活水精准流入田间地头。
(三)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
一是创新产品设计。根据不同农户的特点和融资需求,分类创新“三农”信贷产品,设计符合农民、产业发展要求和对乡村等一些设施设备进行建设的金融产品,积极研发推广“支小纾困贷”“专精特新信用贷”等特色产品,开发随贷随用、随借随还的产品和线上信贷产品[4]。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将金融科技运用于担保、抵质押物管理、风控大数据、供应链金融等,注入农业生产、农副产品销售、资金结算支付等环节,进一步拓展在线融资、线上支付结算、农村电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精准识别农户信用。三是创新风险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通过农村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信用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建立数据信用模型,改变原来以抵押担保为主要方式的信用模式。
(四)支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一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制定“三农”授信政策指引,引导信贷资源投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储备以及消费等环节提供设施设备,向小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返乡创业人员等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二是唤醒乡村“沉睡的资产”。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闲的房屋和空闲的集体使用的土地资源,培育乡村民宿休闲产业,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活跃乡村经济,促进城乡双向流通,促进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双提升,助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致富,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三是扩大抵押质押物范围。充分挖掘现有物权,积极在农村推行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来进行抵押,推广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创新推出肉牛、生猪、山羊等动物活体抵押贷款。
四、结语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并制定好战略措施。新时期想要更好地使金融服务于农业,就需要分析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难,并通过建立健全内部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支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等措施,为乡镇振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