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爱情是世俗的方舟

2021-11-25谷立立

出版人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巴恩斯中产阶级苏珊

文|谷立立

[英]朱利安•巴恩斯 著

郭国良 译

译林出版社

出版:2021年10月

定价:58.00元

2018 年,朱利安·巴恩斯72 岁,已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人了。但年龄的增长并不妨碍他对爱情的认知。相反,因为见过了太多的分分合合、相爱相杀,他对这种人世间最难以定义的情感,才有了最具自己气质的解读。从《尚待商榷的爱情》《爱,以及其他》,到《终结的感觉》,再到《唯一的故事》,爱情是巴恩斯小说创作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完美诠释了塞缪尔·约翰逊于1755 年编撰的《英语大辞典》中为小说做出的定义:“小说:一个小小的、通常讲述爱的故事。”

作为《终结的感觉》的续篇,《唯一的故事》延续着与前作相同的文风,持续不断地在记忆的深井中挖掘,寻找爱的真相。只是这一次,巴恩斯要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爱不爱、怎么爱的简单命题,而是敢不敢爱、如何去爱的灵魂拷问。小说开篇,年事已高的叙述者保罗追忆往昔,带着我们穿越数十年时光的阻隔,再次回到他的青葱岁月。那是上世纪60 年代。19 岁的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加入伦敦郊区萨里社区的某个中产阶级网球俱乐部。很快,保罗结识了中年主妇苏珊·麦克劳德,并在其后的交往中,逐渐了解她过往的经历。

应该怎么理解这段感情?显然,巴恩斯并没有太多道德层面的责难。与前作一样,他要探讨的是爱的不确定性。在《尚待商榷的爱情》中,深陷爱情的三个人从各自的角度描述同一段感情,就像开启了一道扑朔迷离的罗生门: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地描述自己的爱情观,却又无法说服对方,于是只能提供一种“尚待商榷”的结论。而这种结论就是没有结论。到了《唯一的故事》,尽管叙述变得简单、明晰(保罗是书中唯一的叙述者),但巴恩斯对爱情的探索仍然不曾停歇。

以保罗为例。起初,未经世事的他并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相反,他天真地把爱当成“一生愁苦的释放”,相信是充盈他年轻心灵的纯氧。爱的纯粹与现实的复杂没有丝毫关联。“它蔑视如此迂腐的考虑,这恰恰是它荣光的一部分。爱的本质就是摧枯拉朽,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爱。”不得不说,保罗还是太年轻了,不但不懂得爱,更不懂得这个世界。因为爱并不简单,不仅不能“摧枯拉朽”,反而有太多“迂腐的考虑”。

通常,狂喜的恋人总是相信,只要有了爱的滋养,生活就会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飞奔,把世俗的一切统统抛在脑后。但其实,不管有没有爱,生活还是那个生活,注定会像老牛拉破车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在相同的轨道上慢速地移动。这不是悲观,而是对爱的清醒认知。很快,苏珊好友琼的一句话提醒了犹在梦中的保罗,更揭示了爱情在现实中的脆弱:有太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左右着情感的走向,让炽热的恋情无疾而终。

比如距离。两个人相距遥远,怎么也“凑不好乘火车的时间”,于是索性草草了事,惨淡收场。类似的情况并不在少数,更别提诸如房子、车子、孩子之类的现实困惑。那么,保罗应该怎样描述他的初恋?显然这并不重要。因为往事不可追,所有的恋情都会在多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回忆。而无论是美化,还是丑化,他记住的也只是一些并不可靠的记忆的碎片。不过,遗忘并不代表成长。至少,年轻的保罗从来不需要这样成长:知道越多,越是感觉悲哀。

到最后,他终于明白,原来中产阶级的虚伪、做作,才是阻碍他与苏珊进一步发展的症结所在。“出于某种原始的恐惧,他们(中产阶级)害怕承认真情实感,他们挖苦情感生活,硬是把两性关系变成一个愚蠢的笑柄;男人暗示女人把每一件事情都搞得煞有其事;女人暗示男人并不真的明白发生了什么;男人装作他们很强壮,女人不得不被宠着、惯着、被照顾着;女人假装她们才是有常识和讲求实际的人,就好像一次又一次幻灭的情感经历没有发生过似的。”

就像巴恩斯所说,这是“世世代代英国中产阶级都应该做的事情”,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那么,婚姻又是什么?在巴恩斯的词典里,婚姻、爱情、记忆,与世间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不确定的:有时候是犬舍,“住着无须拴住的心安理得”;有时候是首饰盒,“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把金银珠宝变回贱金属、人造宝石和石英”;有时候是废弃的船坞,“里面停了一艘老旧的双人舟,舟底有个洞,桨也丢了一支,早就经不起风吹浪打”。

面对此情此景,保罗不由自主地想要抗议。他质疑,“这就是成人世界真正的样子吗?在这表面之下呢?它处在这表面之下有多近,又将有多近?”但事实上,对于这样的婚姻,质疑无效,解释无效,逃离无效,抗议更是万万不能。此时,似乎只有离婚才能结束这一切,让深受不幸婚姻之苦的人重新出发,“再次成为一个真实的人”。问题是,从小接受中产阶级教育的苏珊,怎么可能轻易地割断与过去的联系?当然不能。无数次,她在出走与回家之间反复纠结。哪怕回家之后再次被丈夫家暴,她也没有对外说出实情。

她和中产阶级伙伴一样,选择了沉默。因为只有沉默,才能保住那一点可怜的体面。甚至,直到决定结束这段婚姻之前,苏珊还在纠结财产分割、子女未来之类的细节。而刚刚离婚不久,她就靠酒精打发时间,再也没有真正快乐过。此时,可供保罗讲述的“唯一的故事”,大约只能是对这段刻骨铭心的初恋的记忆。因为除了惆怅、悔恨与无尽的追忆之外,他再也不能在这个壁垒森严的世界里,重新找回最初的爱情了。

这是成长的代价,还是爱情的真相?都不是。如果把爱情比成一场西西弗斯式的战斗,想来,巴恩斯应该不会反对。因为在他看来,爱情远远不是救人于危难的诺亚方舟。这倒不是说,他不愿意高抬贵手,让他的人物好过一点,而是中产阶级的虚伪本性,决定了所有故事的结局。毕竟,小说家不是社会学家,不会在讲故事的同时,为受害者提供救助。哪怕是有了人类学家的耐心,条分缕析地解读婚姻,他仍然无法改变既有的事实。于是到了最后,这场事先张扬的桃色事件只能沦为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好在这一次,巴恩斯终于有了自己版本的《包法利夫人》,就像他一直推崇的福楼拜那样。■

猜你喜欢

巴恩斯中产阶级苏珊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江湖留名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最高贵的导盲犬
聪明的布莱恩
无理之人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最高贵的导盲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