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气象服务更精准

2021-11-24毕竞悦

法人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气象预报风能气象

毕竞悦

国家能源集团研究院战略研究员、高级经济师,法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博士,中国互联网协会青年专家。

10月13日,中国气象局印发《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业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其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中国风能、太阳能气象业务的核心科技支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将大幅提升,将初步建成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目标的风能、太阳能气象业务体系和服务布局,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撑。

笔者认为,在能源保供压力增大、“双碳”目标紧迫背景下,加强气象精准服务能源产业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气象预测对新能源发展特别重要,尤其是在未来电价市场化之后。

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多年难遇的大暴雨,干旱沙漠里发生洪灾,热带地区飘起雪花......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今年年初,美国得克萨斯州遭遇暴雪天气袭击,当地气温骤降20°C,导致覆盖全美14个州电网出现故障,440万人断电并造成多人死亡。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全球变暖正导致一些地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而且强度增大。过去“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似乎变得越来越常见。该报告首次单独设立了“气候变化中的极端天气事件”一章,并首度对复合型事件进行分析。同时报告指出,人类影响可能增加了复合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而未来几十年里,所有地区气候变化都将加剧,极端高温、降水事件等将越来越频繁。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0月26日警告称,各国在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目标方面“全盘失败”,全球“仍处于气候灾难的轨道上”。他发表评论之际,正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COP26)召开前夕,如此悲观的评估让气氛在大会举办前变得格外紧张。尽管许多国家紧急更新了气候承诺,但这些承诺是针对2050年或2060年的目标,“远水解不了近渴”。

在上述背景下,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气象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与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获奖原因是“用于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变性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虽然此前也有气候学家获得过其他诺贝尔奖项,但此次是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颁发给了气侯学家。

精准气象服务指导性凸显

天气气候,历来是影响能源消费、清洁能源产出效率以及能源储运的重要因素。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相应的气象预报与气候预测变得更具挑战性。气候异常还增加了能源需求,能源供应相对短缺问题凸显。因此,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气象服务对电力生产、设备维护、电力调度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氣象服务在发展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为新能源项目选址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科学合理评估资源开发潜力。同时,精准气象预报还可以增强风电场、光伏电站输出功率预测精度,从而增加电网调峰容量、提高电网接纳新能源发电能力、改善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其次,气象服务可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保障。随着智能电网快速发展及大规模高压、特高压电网的建设,气象条件与电网的运行关系越来越密切。据统计,我国电力系统运行事故70%以上由异常天气引发,精细化的数值天气预报可以应用于风偏、覆冰等电力气象灾害预警,防范雨雪天气导致输电线路积冰、大风天气导致输电线路舞动等风险,降低电网故障率。

第三,气象预测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比如,长江水量不仅影响水力发电,也会波及火力发电。因为很多火电厂沿河而建,一方面需要冷却水,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水路运输煤炭。如果河道缺水,很多地方不能通航,大型船进不来,只能靠小型船运输,火力发电厂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若可长期进行气象预报,就能够采取应对措施,提前储煤或者以其他运输方式补充煤炭,调整电力负荷。

最后,气象预测可以成为个人用电决策的依据。随着“双碳”目标推进,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凸显,需求侧电力交易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在电力市场改革大背景下,随着未来分布式电源的发展,人们可以依据天气情况作出买电、卖电或储电的决策。

气象服务是新型生产要素

2010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确定了农业和粮食安全、减少灾害风险、健康、水以及能源五个领域作为优先重点领域,中国在规划相关气象服务时又增加了城镇化作为优先重点领域。然而,当前国内气象服务在交通、旅游、电力等行业的产值服务贡献仅为1%,相比发达国家气象服务效益明显偏低。要加强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服务对能源领域的贡献度,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完善气象服务体制机制。目前国内初步形成了国有、民营、国际专业气象服务机构“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国内气象部门科技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整体偏弱,应理顺体制机制,加强气象服务的核心科技能力、技术支撑水平和服务水平。

其次,探讨气象信息产品属性,构建气象部门与能源部门的合作机制。气象是影响能源行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一直以来,气象部门深度参与能源领域,为能源生产、运输、管理等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服务保障,气象服务不仅扮演着能源调度决策依据的角色,而且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新型生产要素,深度融入能源生产全链条中。用足气象信息,可提高能源部门的效益。

第三,开展精细化风能、太阳能气象评估和预测。在全国范围开展太阳能气候资源精细化评估和风能资源详查,摸清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家底。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和区域消纳因素,精算技术开发量,提出优先开发区,对新增新能源装机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同时,针对大规模风电、太阳能发电并网运行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需求,建立和完善风能、太阳能气象预测体系,在电网端部署全国或区域性风能、太阳能气象预报产品,在发电端部署针对风电场、太阳能电站所在位置的气象预报产品,指导电力实时交易和电站运维。

第四,强化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气象服务。有效使用卫星数据,开展包括卫星云图处理、快速辐射传输模式等在内的技术研究,可使气象预报更好地服务电力系统,提升气象技术对电网安全、高效、可靠运行的支撑能力。中国气象台站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而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大都集中在西部。西部地区观测资料的不足直接导致气象预报精度较差,影响了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网接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而气象卫星能够实现大范围、全天候观测,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可显著丰富西部地区的观测资料,提高气象预报精度。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价值越来越明显。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可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价值,更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责编 王茜 美编 刘晓莹)

猜你喜欢

气象预报风能气象
气象树
基于物联网的蔬菜主要病虫害动态气象预报模型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文章有象
神奇的风能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