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冷链物流园区信息化管理流程分析
2021-11-24刘瑶
刘瑶
摘要: 发展冷链物流是保障食品安全、稳定物价、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国家频频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鼓励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科技投入是促进冷链物流高质高效发展的关键,本文以5G技术为例,研究其在冷链物流园区智能仓储、运输、结算等领域的应用,并研究智慧冷链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流程,为科技赋能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冷链物流园区;5G;运营管理;流程
一、引言
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农产品、生鲜及乳制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扩大,冷链物流产业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倒逼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如疫情初期大量生鲜农产品冷链产品滞销,仓储能力不足导致生鲜产品变质,生产企业损失惨重;因水产品及肉类冷冻库能力不足、市场价格高涨影响社会稳定等。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鲜农副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40%,而发达国家仅为10%;生鲜农副产品物流环节损耗率我国高达15%(果蔬高达25%),发达国家仅为5%;我国生鲜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大致为1:1.8,发达国家达到1:3.8。我国生鲜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落后,不仅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影响着城市居民的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期望。
冷链物流是保障流通过程中食品安全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国家层面频频出台支持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如农业部十四五规划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移动冷库等冷链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冷链产业链的覆盖度及科技投入是促进冷链物流高质高效发展的关键,因此,通过科技赋能,利用无人技术、设备智控、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冷链物流运营效率,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5G技术在冷链物流园区的应用
信息经济时代,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不再局限于资产、人力等传统要素,还受到信息这一要素的影响。5G网络具有高带宽、低时延的优势,在有条件的城市,可利用5G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打造了诸如5G+MEC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等项目,进一步扩展无人技术、设备智控、大数据等新科技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应用场景。
1、智慧倉储管理系统(WMS)
5G技术可实现货物的动态管理,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利用WCS、智能硬件、5G通信物联网技术等实现,从入库、存储、分拣、包装到出库的全流程、全系统的智能化和无人化。
2、智能控制系统(WCS/ECS)
仓库监控WCS/设备监控ECS提供对整个仓储系统主设备的实时监控功能,如实时监控堆垛机的当前位置、工作模式、工作状态、工作任务、工控类型,输送机的当前状态等。
3、智能分拣
利用5G技术,可赋能机器人完成视觉工作,降低人员培训成本,同时提高作业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5G+AR分拣
5G具有传输速率高、网络容量大、延时短等特性,拥有光纤般的接入速率,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移动5G网络可赋能AGV机器人,使其工作效率更高,进而使整个分拨中心的运营更为稳定和高效。
5G+超级机器人分拣
利用5G数据通信技术的高带宽,支撑AR(增强现实技术) 高效能视觉应用,智能引导员工/机器人到具体的货物位置,提示挑拣的货物数量,帮助员工/机器人完成拣选操作。
4、冷链运输管理系统
通过运输管理系统,实现全程实时温度透明化、可视化、可追踪的监控运配管理,满足长途干线运输、城市配送等各类运输业务管理需要。
5、无人运输/配送
通过5G网络实现对物流配送无人机的远程超视距的实时控制,提高飞行航线的精准度以及投放的精准度,节省人力,降低成本。
利用5G网络实现物流无人车集群控制及监控。包括物流车队管理、高清摄像头数据实时回传、环境感知系统、感知结果显示、大数据监控。
6、车辆安全管理
利用5G和互联网技术,可实现冷链运输车辆的集中监控与管理。包括车辆位置轨迹的监管、司机行为分析监管、实时路况路径优化等,最终保证运输过程透明可视,实现车辆的智能闭环监管。
7、智慧结算管理
通过计费与结算系统实现高效、 便捷、无纸化的计费、结算作业。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结算过程可视化、透明化,结算全流程减少人工干预,从前端业务到财务核算全链条完整化。
三、智慧冷链物流园区运营管理
冷链物流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经济、方便的服务,并不断创新完善。随着智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指标已不再是衡量物流企业优劣的标准,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适应少批量、多品种、周转快的商及商品技术参数的要求,应注意改进并引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特别是在管理上体现出更深层次的服务,减少人为性、随意性,为商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物流平台。
智慧物流信息系统适合集成当前国内专门用于物流园区(含专业市场,物流中心)的大型综合物流管理系统,系统利用基于5G技术平台,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将物流的人工管理完全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以物流业务为主线,实现了对物流操作的全过程的管理及跟踪,包括接计划、接单、调度、装卸、出入库跟踪、回单、代收款、结算和质控等功能,同时提供完善的单据报表,采用严格的权限控制,从而保证了物流操作的严格、有序、高效。
在经营中,应建立保障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始终坚持做到“四个安全”。即切实保证经营户和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货物安全、车辆安全、钱财安全。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结帐付款、统一装卸服务。
(1)客户管理流程
客户管理活动使物流在外部连接客户,内部连接销售和营销。当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导致最低的销售成本、存储成本和配送成本的客户服务政策确定和执行时,客户管理活动就处于最优化状态,即追求最小化物流总成本的基础上,执行完美的客户服务政策。所以,所有物流活动都必须基于客户需求,物流的库存管理、供应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满足客户反应的需求。包括以下具体活动:
①开发和执行客户服务政策。
②监控客户满意度。
③订单接收
④订单处理
⑤开票和支付
(2)库存管理流程
库存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与基础,而库存则是物流运作的润滑剂,库存可得性是客户服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库存持有成本也是物流成本中最昂贵的一部分,因为将实物转化为流动资产是很困难的,所以库存的持有蕴涵着很大决策风险。
库存管理活动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服务决策所决定的具体客户服务需求前提下,合理确定和维持可能的组最小库存水平。具体内容有:
①预测
②订购数量工程
③服务水平最优化
④补货计划
⑤存货布置
(3)流通加工、供应管理流程
流通加工、供应管理活动是由库存计划确定的目标确立存货(通过加工或采购)的过程。供应管理的目标是在由客户服务政策和库存核心计划所确定的存货可得性、反应时间和质量要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最小化购得成本。包括以下5种具体活动:
①开发和执行供应服务政策
②采购或加工
③供应商整合
④采购订单处理
⑤购买和支付
(4)运输管理流程
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支出最大的部分,大多数公司的运输费用约占公司物流总费用的40%,运输方案对库存持有成本有重大影响,在制定目标计划时,必须考虑上述两个成本和运输方案间的相互作用。而运输服务是由于客户需求引发的,运输方案必须满足客户服务政策的要求。
因此,运输的总目标是在满足客户服务政策的前提下,用最低的运输成本连接供货地点和客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了解所需要服务的对象、反应时间及服务过程中的其他时间限制、采购地点和物流流动量。具体包括:
①网络设计和优化
②运送管理
③运输设备管理
④承运人管理
⑤运费管理
(5)仓储管理流程
仓储管理是物流过程中在相对静止状态下对库存的管理活动,它与运输活动交替进行,处于运输活动之前、之间或之后。仓储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服務政策确定的周转期、运送准确性要求和库存计划确定的存储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最小化在仓库中的劳动力、场地和设备成本。
四、结论
冷链物流是保障居民食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冷链物流的发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冷链物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冷链产业链的覆盖度及科技投入。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在冷链物流行业也出现了更多的应用场景。本文探讨了5G技术在冷链智能仓储、运输、结算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了智慧冷链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流程,为智慧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致谢
本文为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201709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莫梓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智能冷链物流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21(17):133-135.
[2]周红芳.5G背景下我国农村物流业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90-91.
[3]文勇,陈俊.生鲜冷链物流企业向智慧物流平台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11):11-13.
[4]孙中忆,张兵,席成洲.徐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布局优化策略[J].现代商业,2021(23):36-38.
[5]杨天阳,田长青,刘树森.生鲜农产品冷链储运技术装备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04):37-44.
[6]李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海外物流智慧园区发展的创新路径探微[J].对外经贸实务,2021(08):93-96.
[7]杨娟娟,丰琼英.茂名市农产品产业现状及冷链物流发展研究[J].南方论刊,2021(08):29-32+36.
基金项目: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2017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