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培育的思考与探究
2021-11-24李娅矣笑扬张朝阳
李娅 矣笑扬 张朝阳
摘要: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为人处世哲学、人际和谐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为高职院校生和谐人格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促进高职生和谐人格培育的思考方向和重要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培育;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对个体人格型态的要求,它立足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讲求个体与他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强调构成人格的内部各要素完整平衡、健康积极,表征人格的外部行为体现着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高职院校生作为国家培养的技能型高层次人才,应该具有和谐人格。而当前,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格失谐问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哲学、人际和谐思想、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为高职院校学生和谐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健全人格的相关阐释与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失谐现状
健全人格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国内外学者关于健全人格都做了相应论述。阿尔伯特提出健康人格的六条标准:力争自我的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人生观的统一;有与别人建立和睦关系的能力;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有生命的爱。我国台湾学者白博文提出健康人格的条件:自知之明;自我统整;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进取的工作态度;明达的人生观。我国学者高玉祥认为,健全人格的特点有:内部心理和谐发展;人格健全者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这些阐释都是人格健全者的标志,生活中很多人达不到这个标准,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范式。高职院校学生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有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二是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三是独立自尊。人格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四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人格健全的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和社会、自我与自然的三重和谐。
形成和谐人格,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和社会对高职院校生的期待和要求。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格失谐问题。首先,个体心理冲突,自我身心失谐。个体心理冲突是一种紧张情绪,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源于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的不如意状态。较弱的、正常的心理冲突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般不会对身心造成伤害。但当心理冲突尖锐而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节时,个体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或疾病,甚至出现否定自我、否定生命存在意义的严重情况。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是与心理压力密切相连的。通常来讲,承受的心理压力越大,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高职学生作為一个较特殊的群体,承受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不但社会、自身较高的期望值,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学术科研任务重、就业前景不理想、经济负担大、情感不顺利、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也导致心理压力产生。适当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高职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对自身的心理压力进行调适,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淡漠等,严重者产生自杀心理,并付诸行动。其次,人际关系失调——自我与他人失谐。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社会中的个人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打交道,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即人际关系。在校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封闭性。高职学生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身事务的处理上,对校园活动的兴趣减弱。同时,与导师、同门的关系成为他们校园内的主导人际关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其人际交往范围。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的另一特点是复杂性。高职学生在与导师、同门、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涉及一些有关个人现实利益的问题。封闭性和复杂性是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失谐的主要诱因,而人际交往技巧和品质的缺失,则是造成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失谐的直接原因。人际交往技巧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敲门砖”。人际交往品质,如诚信、宽容、尊重、友爱等,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无不与其人际交往技巧和品质的缺失有关。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失谐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再次,生态文明观念淡薄——自我与自然失谐。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生态文明观念的支撑”。高职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做生态文明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而当前,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比较淡薄,“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与生态道德的要求不协调”。一些高职学生仍把自然视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不关注生态平衡问题,没有树立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的观念;一些高职学生只看到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一些高职学生在消费上铺张浪费严重,没有形成生态消费的观念;等等。观念的“不生态”,无疑导致行为对生态文明的违背。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和谐人格的有效载体。
“和谐人格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而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和谐人格的培育,主要是通过教育完成的。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诉求。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为人处世哲学、人际和谐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为高职院校学生和谐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也易于被高职院校生理解和接受。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哲学,缓解高职学生心理冲突。缓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冲突和压力,需要外力的帮助,更需要其自身能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些为人处世哲学和态度,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有平衡和调节的作用。古人认为,人的才能“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倡导个人准确定位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对于人生中的“不如意”,古人强调“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要坦然处之,又强调挫折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既强调要迎难而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匹夫不可夺志”,又强调要辩证看待问题,不可“钻牛角尖”,因为存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否极泰来”的可能性。同时,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将爱惜自己的生命同对父母的孝敬联系起来,有利于人们摆脱轻生的念头。同样对待人生,老庄则强调“清净无为”、“道法自然”,主张人们处世应顺其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强调要“致虚极,守静笃”,主张人们应虚明宁静,虚怀若谷,豁达大度。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有助于高职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进而缓解心理矛盾,保持身心和谐。
三、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和谐人格培育
首先,处理好“积极”与“消极”的关系,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具有封建性、宗法性、社会取向性、高度约束性等特点,它又有消极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治和人情,轻视法治,不利于人们民主法治观念的树立;注重集体和国家利益,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轻视个人利益和自我追求,容易造成人们人格上的依赖和“无自己”,社会适应性差;对个体的约束较严,强调隐忍和服从,“往往易于使个人需求、欲望、情感受到过分压抑,而得不到正常的表达和必要的宣泄。其结果是引起焦虑不安、谨小退缩、疑心多虑、易于形成强迫性倾向”。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礼仪规范、行为准则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快节奏、高竞争的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儒家的愚忠、愚孝,道家的清净无为、消极出世,佛教的缘分、命定等,也都有消极的作用。因此,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与“消极”的关系,引导高职学生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教师首先面临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应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以体现时代感,增强实效性。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科学发展观、生态消费、科技伦理、实验废弃物的污染等联系起来,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行为准则与人们交往中的见面礼仪、宴会礼仪、乘车礼仪,以及交往中注意的问题等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其人际交往的技巧,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的身心和谐思想与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联系起来,可以增强他们自我心理调节与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
其次,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重通识教育与专题讲解相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课的主导作用。应通过增设选修课或必修课、延长传统文化课学时等,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其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思政治课中的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法制观教育、伦理观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人格理论、人际关系、爱情观等内容都可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和谐人际关系教育等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需要有教材和师资队伍支撑。教材应立足高职学生实际和本地区文化特色,并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人际和谐思想、身心和谐思想等内容进行重点和深度的挖掘,既有一定的吸引力,又体现时代性。学校应通过人才引进、教资培育等途径,建设一支专业化与通识化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大部分理工科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零碎和肤浅的。因此,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兼顾全体,注重通识性。同时,对高职学生所面对的个体心理冲突、人际关系失谐、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等三大问题,又要进行专题讲解,深度剖析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身心和谐思想、人际和谐思想和生态思想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對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其接人待物的技巧,增强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生态文明意识。
最后,创新教育方法和载体,注重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载体。在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应增加实践体验环节。例如,教师在讲解传统生态思想时。可鼓励学生对本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植被破坏情况或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在课堂上讲述见闻和感想,激发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意识。在载体上,可利用校园文化墙、宣传栏、校报、专题讲座、报告会、大学生社团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影响深远,理应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当前,在校园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以网络为主的时尚流行文化,校园里的传统元素在日益减少,传统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网络的快速普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传统文化可以借助网络这一新载体,将自己融入时尚流行文化中,在不失传统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取得时尚活动的形式。例如,高职院校可组织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和教师,制作传统文化的精品视频,创建传统文化优质网站,以供学生浏览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汪风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1-1
[2]高觉.,中国心理学史[M],2009:9-1
[3]焦雨梅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22-26.
[4]杨朝晖,传统文化蕴含的大学生人格修养理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5-.6-29(02)
作者简介:李娅,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副教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