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条河与一座城

2021-11-24朱逸冰

今古文创 2021年44期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

【摘要】 苏州,在流淌千年的时光中,与运河相依相守、共荣共生。大运河苏州段的特征之一是文化遗产密布:5条运河故道、7个遗产点段、9座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典园林、6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论述了7个遗产点段:全晋会馆、虎丘云岩寺塔、吴江古纤道、宝带桥、盘门、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并以此为依托,努力探寻大运河苏州段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的当代回归。

【关键词】 大运河;苏州段;文化遗产;文化带建设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4-0124-03

一、因水而生:大运河苏州段概述

一条运河,纵贯数千里,穿越千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这就是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7公里。

一座古城,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让世界读了千年。这就是苏州。公元前514年,由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至今”,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

苏州,在流淌千年的时光中,与运河相依相守、共荣共生。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春秋末期,吴国为争霸中原,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这就是京杭运河的起始。吴王阖闾、夫差,都是“运河控”:除邗沟外,还开凿或疏浚了江南运河、胥溪、胥浦、百尺渎等运河,既避免了水患,又便利了漕运和灌溉,还可利于北伐。这些水文、地理条件,经由伍子胥的巧妙利用,筑造苏州城时引运河水入城,形成由西北入、东南出的自然流线。于是苏州与运河血脉相连、相依相生,讲述着一条河与一座城的故事。屡经战火的苏州城,总是能在大运河所框架的旧址上重新恢复起来的,2500多年以来城址一直未变。

现在的苏州城,京杭大运河的航道护城河绕城而过,城西有太湖,城东北有阳澄湖,城东为金鸡湖、独墅湖、澄湖,城南为石湖等运河水呵护、滋养着苏州城。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运河流经区域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的运河沿线城市,苏州成为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被整体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认真审视大运河苏州段,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遗资源密布,有5条运河故道、7个遗产点段、9个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典园林、6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5条运河故道:上塘河、山塘河、平江河、胥江、环古城河。

7个遗产点段:全晋会馆、虎丘云岩寺塔、吴江古纤道、宝带桥、盘门、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9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

6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古琴、苏州端午习俗(打包入选中国端午节)、宋锦和缂丝(打包入选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打包入选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二、得水而美:大运河苏州段的遗产点段

苏州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化遗产中,最具突出普遍价值的有7处:全晋会馆——古代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虎丘云岩寺塔——大运河苏州段地标性建筑,吴江古纤道——江南运河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宝带桥——集水利、交通、景观于一体的古代桥梁杰作,盘门水陆城门——连接大运河与城内水系、连通内外城,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唐代以来就是苏州大运河航道之一,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明清漕粮仓储地。

(一)全晋会馆

全晋会馆是古代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全晋会馆有老馆和新馆之分,建造年代有先后、地址有变。老馆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堍,又称“白石会馆”。其中,还有一个“炫富”的小故事。晋商为了显示其雄厚的财力,在准备建造会馆时,看中了名贵的白石。白石为朝廷专用建材,封为“汉白玉”,不经过皇帝恩准,地方政府和民间不得随意开采和使用。朝廷恩赐全晋会馆可以使用白石的原因,未见有关史料记载。

可惜,咸丰十年,全晋会馆(旧馆)毁于太平军与清军交战的兵火。光绪年间,全晋会馆(新馆)择址平江路中张家巷重建。1986年10月,在纪念苏州建城2500年之际,修复后的全晋会馆(新馆)正式开放。如今,会馆挂牌为“中国昆曲博物馆”。

(二)虎丘云岩寺塔

“吴中第一胜”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吴王阖闾埋葬于此。虎丘有十八景,其中一景,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年间,是大运河苏州段地标性建筑。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建国之后重修时,在塔层内发现大批珍贵文物。其中的秘色瓷莲花碗,釉层厚且通体一致,光洁如玉,清澈碧绿,器形敦厚端庄,通体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佛法与艺术完美统一,是苏州博物馆三件国家宝藏之一。

(三)吴江古纤道

唐朝修建的这条古纤道,又称“九里石塘”,江南运河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其构筑的科学性、实用性、美观性,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古纤道是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特别是这矮矮平平的石墩纤道桥更有着建筑技术美。

(四)宝带桥

宝带桥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是中国现存建造时间最早的古桥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宝带桥的三孔联拱高出,为便利大船通过,两旁各拱路面呈缓度下降,形成弓形弧線,形似一条轻盈的飘带,集水利、交通、景观于一体的古代桥梁。

(五)盘门

盘门水陆城门,是苏州古城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连接大运河与城内水系、连通内外城。盘门始建于春秋吴国阖闾元年(公元514年),也就是苏州筑城之始,由伍子胥所筑。

雄踞苏州西南的“盘门”,与横跨运河的“吴门桥”、临流照影的“瑞光塔”,由滔滔大运河把三景联结在一起,构成盘门三景。“吴门桥”傍近“盘门”,始建于北宋,因此处水陆要冲,有吴中门户之意,而为桥名。“瑞光塔”始为三国时代吴国孙权建造。临空远眺,江南水乡风景如画,吴中风物尽收眼底。瑞光塔中出土的真珠舍利宝幢,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六)山塘历史文化街区

苏州古城西北部的山塘街,至今已有近1180年的历史。

七里山塘,东起阊门,西至虎丘,是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建,又称白公堤。他坐轿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决定开凿一条山塘河,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在唐代以来就是苏州大运河航道之一,沿岸的山塘街就成了繁华市井之地。

历史上山塘街十分繁华,早在明代民歌《大九连环》中就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长卷,以描绘一山一村一镇一城一街为主题,这一街就是山塘街。清代秦仪《虎丘山塘图》长卷,精细描画了山塘街上90处古迹,热闹繁华。清代顾禄《桐桥倚棹录》,是一本记载虎丘山塘的地方志。另有唐代至民国年间的古诗词三百余首,由当代徐文高、夏冰收录于编注《山塘古诗词》中。

2002年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得以保护性恢复,现在可以看到的景观有:

普福禅寺。始建于南宋,只有前后两殿,中间是一方狭长的天井,形似葫芦。据红学专家考证,它正是《红楼梦》中葫芦庙的原型,故事开篇的地方。

五人墓。明代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斗争中殉难的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等五位义士之墓,在纪念馆的旁侧,是复社资料陈列处。

南社旧址。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提倡民族气节,为辛亥革命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山塘街最具苏州街巷特征:河道多、桥多。主干河流上横着七座古桥,支流上竖着八座古桥,正好是成语“横七竖八”。横跨主干河上的七桥是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和西山庙桥。通贵桥是玉涵堂主人,明代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吴一鹏出资捐建,以方便和山塘河对岸的好友郭某往来。建桥后直接连通了两个显贵的交往之路,所以取名“通贵”。古人常在此桥勉励读书人:“青霄有路终须上,金榜无名誓不休。”普济桥,苏州市区仅存的一座大型三孔石拱桥,桥身内侧刻有“放生官河”四字,是中国最早的野生水中动物保护区之一。竖贯堤上的八桥是白姆桥、毛家桥、桐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

山塘主河上的古桥大都是拱桥,方便船通过。支流上多是平桥,起伏不大,方便岸上行车走马。

山塘古桥还可做许多有趣的比喻:白公、白姆两桥如伉俪,为纪念白居易夫妇开河筑堤的功绩。青山、绿水两桥如姊妹,大小相等、形态相似。对岸的同善、引善两桥如兄弟,地处乡村,共同行善。普济桥和小普济桥(即同善桥)如父子,一高一低,一大一小。通贵桥如老儒,星桥如老市民,西山庙桥如老僧,斟酌桥如风流才子。

(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明清时的漕粮仓储地。作为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平江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展示区“中国昆曲博物馆”、省市级文物古迹100多处,河道、桥梁、街巷、园林、会馆、寺观、古井、牌坊等比比皆是。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老宅成片,其中不乏深宅大院、名人故居。

悬桥巷25号,现当代中医界名师钱伯煊故居。悬桥巷27号,清末同治年间状元洪钧故居。悬桥巷41号,丁氏济阳义庄。悬桥巷45、47号,是清末民初西医专家方嘉谟故居。悬桥巷46号,潘氏松麟义庄,清道光年间创。在悬桥巷一座小桥南面的顾家花园4号至7号,现当代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顾颉刚故居。黄河水利专家,潘镒芬故居,位于大儒巷46、48-52号。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之誉,郭绍虞故居,位于大新桥巷12、13、20号。现代吴中名医艾步蟾故居,位于肖家巷15号。

清代,平江路上的潘姓有两大家族,“富潘”族系追求发家致富,“贵潘”家族则瞩目于科举仕途。“贵潘”饱读诗书,潘氏先后约35人乡试、会试金榜题名,进士8人,其中更有1名状元,2名探花。李鸿章赞誉有加:潘氏为“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

第一位金榜题名的人物乃是潘奕隽。潘奕隽兄弟三人,三弟潘奕基儿子潘世恩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考中了状元,在朝中为官,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做到了武英殿大学士,此为宰相之位,可谓位极人臣,因此“贵潘”之名应当是本自潘世恩。

潘世恩的孙辈潘祖荫,中过探花,酷爱收藏。潘祖荫藏书质量之高,堪称翘楚。而若想出现这样的辉煌,则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一是要有优厚的经济条件;二是要有藏书的传统,即所谓“书香门第”;三是要有较高的学术、文化素养;四是要有藏书嗜好;五是本人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潘祖荫收藏的国之珍宝“大盂鼎”和“大克鼎”最负盛名。大盂鼎,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大克鼎,是西周晚期一个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铸造的。290个字的长篇铭文,记载了克对祖父的颂扬与怀念。至潘祖荫身故,其弟潘祖年费心费力,将大盂鼎等宝物,从北京运回苏州老宅,作为先人故物,传家之宝,不轻示人。

20世纪30年代,潘家已无男丁,保护文物的任务落到了潘祖年的孙媳妇,年仅20岁的潘达于身上。抗战时,潘达于请家人和两个木匠师傅帮忙,连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铜器装箱深藏到屋子底下,书画和小件古董三十几箱藏进夹壁。城陷后,潘家前后闖进七批日本悍匪,搜刮财产殆尽,却始终没有发现深藏的文物。抗战胜利后,文物又被潘达于藏在一间废弃的老屋里,前有旧家具破杂物的覆盖,阻断了搜寻的视线。外有整进房屋钉断,阻挡了来访的行踪,由此,文物无虞。直到1951年7月,潘达于献出大鼎,留下了永恒的文化关怀。

三、缘水而盛:清波一脉通古今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地位自古以来超然:古代经济通道、世界文化遗产。“智者乐水”,现在的大运河苏州段依然是苏州城市的命脉。作为“因水而生,得水而美,缘水而盛”的典型城市,苏州正努力探寻五大价值、文化内涵的当代回归。

1.大运河苏州段是京杭大运河的最早开凿河段,是最早的人工运河。苏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发祥地之一,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理应担负起相应的“苏州责任”,精心打造“苏州样板”。

2.大运河苏州段工程浩大、技术精湛、匠心独具,是我国古代先进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古城内河道与街道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完美保存至今。

3.大运河苏州段是古代漕运的重要源头。漕运是历朝开凿运河的重要目的,苏州是漕粮的重要征集地、起运点。迄今,大运河苏州段仍是水运要道。

4.大运河促进了苏州的发展,孕育了特有的苏式韵味的运河文明。运河沿线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保存了鲜活的文化遗产。

5.大运河苏州段作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现了江南田园风光、承载着美丽苏州的重任。

清波一脉通古今,大运河苏州段尽显风流本色。江南的千载繁华、姑苏的文化记忆、运河沿线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遗资源,让苏州成为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当今时代,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的目标是,打造成一条滨水风情人文带、旅游休闲观光带、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带,具有苏式韵味的“最精彩的一段”。大运河苏州段更是有效串联了“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绽放着时代的异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大运河,是水城苏州永远的文化符號。全力加强大运河苏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重塑苏州运河生活方式,更是所有苏州人的愿景。

参考文献:

[1]徐文高,夏冰编著.苏州山塘文化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谭徐明,王英华,李云鹏.中国大运河遗产构成及价值评估[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3]董文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朱逸冰,女,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大运河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美哉,大运河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Tough Nut to Crack
大运河
大运河的柳
我为大运河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