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改善棒球学生身体形态的探究

2021-11-24王祥茂黄卓钊

体育师友 2021年5期

王祥茂 黄卓钊

摘 要:采用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依据棒球运动规律和主要能量供应特点,通过棒球基础

体能练习,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改善棒球学生身体形态中的体重、腰围、臀围、BMI(体质指数)、腰

臀比、体脂率六项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改善棒球学生身体形态具有显著性作

用,为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和提升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棒球学生;基础体能练习;高强度间歇训练法;改善身体形态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5.012

收稿日期:2021-03-09

作者简介:王祥茂(1961-),男,海南人,教授,硕导,中国棒球协会理事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棒垒球专项理论与实践

为实现学校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价值,全面推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国务院台办、教育部体协、体育总局中心和粵港澳大湾区等每年举办众多国际国内学生棒球赛事。广东省是全国开展棒球运动的重点省份,而棒球运动作为广东省体育的传统优势强项,已有百年悠久历史。竞技棒球、街头五人制棒球、电竞娱乐棒球3个项目是奥运会比赛项目,也是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重要竞技项目,国内外交流广泛,普及率发展迅速。基于我国学校棒球运动快速发展和3000余所大中小学开设棒球体育课程的背景下,新时期改善棒球学生身体形态、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为适应棒球体育教学国际化、现代化和国内外交流的蓬勃发展,突破由于我国棒球实践课长期以“口令式”传统练习方式为主,专项训练形式较枯燥单一和棒球实践课效果存在瓶颈等问题,融入间歇训练法已成为棒球训练必然的发展道路。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强化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2],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显示,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含伴奏动感音乐,下同)对提升体育教学实践课效果有积极的影响,运动过程由爆发期和恢复期组成,爆发期运动激烈和强度大,恢复期一般以完全休息方式或慢跑[3];训练本质上是(剧烈运动+恢复)×多组=高强度间歇训练[4]。本文尝试探究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改善棒球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目的在于优化棒球学生体育课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创新棒球体育教学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改善棒球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实验对象为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棒球联赛总决赛前三名(体育院校组)的广州体育学院专项班棒球学生8名,均为国家一级运动员等级,具有一定针对性和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学实验法

以棒球基础体能为练习内容,根据棒球运动规律和主要能量供应特点,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法进行教学实验测试。随机抽样将受测学生分成两组,实验组 4人(男)和对照组4人(男),两组抽样配对的基本数据(身高、体重、年龄、训练年限)经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对象均无严重伤病且没有参加过高强度间歇训练,实验测试符合要求。实验组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即持续高强运动10秒(98~100%HRmax),间歇休息30s为1轮,6轮为一组,组间休息4分钟,重复4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口令式”体能练习法,即持续抗阻20个,间歇休息20s为1轮,6轮为一组,组间休息4分钟,重复4组。实验测试8周,每周 3次,一次大约28分钟练习。对实验中的运动强度进行控制,实验组实时监控心率的变化,预防超出范围或低于标准。对对照组的动作幅度与平时传统训练方式一致,使实验结果真实可靠。通过教学实验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证比较,探究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改善棒球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为优化棒球训练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1.2.2 数理统计法

对参加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实验组和传统练习的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数据在Excel中录入和整理。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实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TX-]土SD)的形式呈现,P>0.05表示实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实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实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础体能练习各阶段内容和周次安排的实验设计基础体能练习各阶段内容和周次安排的实验设计见表1、表2、表3。

以上表1、表2、表3可见,各阶段周次练习内容的实验设计方法为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第1~2周),主要以徒手运动的动作为主,靠自身重量激活受测者的目标肌肉,为后续动作表现的提高奠定良好运动基础;第二阶段为提高阶段(第3~5周),对目标肌肉施加1kg负重,多块肌肉一起协调运动,为冲刺阶段进一步增加运动强度起到过渡性作用;第三阶段为冲刺阶段(第6~8周),对目标肌肉增加2kg阻力,使肌纤维得到充分刺激,撕裂重组从而增大横断面积,对提高爆发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2.2 身体形态实验测试数据分析

2.2.1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身体形态的初测数据分析

在正式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对象六项身体形态指标进行初测,见表4和图1。

表4和图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身体形态方面的体重均值为72.6,腰围均值为79.3,臀围均值为95.3,BMI均值为23.9,腰臀比均值为0.8,体脂率为11.0;实验前对照组身体形态方面的体重均值为73.4,腰围均值为77.0,臀围均值为94.8,BMI均值为23.8,腰臀比均值为0.8,体脂率为10.8;通过实验前测得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864、0.693、0.897、0.945、0.477、0.929,P值全部大于0.05,两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达到教学实验测试要求。

2.2.2 实验组的实验前后身体形态的测试数据分析

经过8周教学实验测试后,对实验组六项身体形态指标再进行测试,并与实验前身体形态六项指标进行比较,见表5、图2。

表5和图2可见,实验组实验前身体形态方面的体重均值为72.6,腰围均值为79.3,臀围均值为95.3,BMI均值为23.9,腰臀比均值为0.8,体脂率为11.0;实验后身体形态方面的体重均值为69.3,腰围均值为74.6,臀围均值为94.8,BMI均值为22.5,腰臀比均值为0.8,体脂率为9.3。通过实验前后测得数据的配对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002、0.002、0.604、0.015、0.037、0.014,除臀圍P值大于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体重和腰围的P值小于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有特别明显的降低;BMI、腰臀比和体脂率的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明显的降低情况。2.2.3 对照组的实验前后身体形态的测试数据分析经过8周教学实验后,对对照组六项身体形态指标再次进行测试,并与实验前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见表6、图3。

表6、图3可见,对照组实验前身体形态方面的体重均值为73.4,腰围均值为77.0,臀围均值为95.0,BMI均值为23.8,腰臀比均值为0.8,体脂率均值为10.8;实验后身体形态方面的体重均值为72.2,腰围均值为76.0,臀围均值为94.4,BMI均值为23.4,腰臀比均值为0.8,体脂率为10.2。通过实验前后测得数据的配对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015、0.036、0.071、0.011、0.495、0.022,除臀围和腰臀比P值大于0.05不具显著性差异外,体重、腰围、BMI和体脂率P值均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明显下降。

2.2.4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身体形态的比较分析

经过8周的教学实验测试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的身体形态指标比较见表7、图4。

表7和图4可见,实验后的实验组身体形态指标的体重均值为63.3,腰围均值为74.6,臀围均值为94.8,BMI均值为22.5,腰臀比均值为0.8,体脂率为9.3;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的体重均值为72.2,腰围均值为76.0,臀围均值为94.4,BMI均值为23.4,腰臀比均值为0.8,体脂率为10.2。通过实验后测得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510、0.810、0.907、0.573、0724、0.700,数据全部大于0.05,表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实验后情况相似。

3 结论

3.1 棒球运动的基础体能特征是集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反应、稳定、平衡、灵敏、协调和柔韧等为一体的综合素质项目,是专项体能的基础。因此,棒球学生过度瘦弱或过度肥胖对提高棒球运动技术水平、健康水平都有负面的影响,良好的身体形态是提高棒球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3.2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改善棒球学生身体形态具有显著性作用,总体效果优于传统练习方法,为优化棒球教学训练方法和提高棒球教学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祥茂,徐佶,陈小敏,等.软式棒垒球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11.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9.

[3] 李昭泉.HIIT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19.

[4](英)Steve Barrett. 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法 [M].张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