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事后素”背后的“常识”
2021-11-24林继中
林继中
学习,学与习侧重点不一样。初读、听课、记笔记是“学”,复习、练习是“习”,更要的是后者重在有所思考,反复地思考。这本不是什么新玩意儿,此时忽地发起感慨来,是因为自己近来闭户漫卷旧书,才发现本以为没问题的“常识”老是出问题,这才痛感反思的重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看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对老先先将“绘事后素”与《易经》中的贲卦联系起来讲很有印象。后来读李泽厚《论语今读》,“绘事后素”翻译为:“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觉得有点“现代化”,查了一下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成:“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中华书局1980年版)与李的意思差不多,大概都是根据朱子注:“后素,后于素也。”(《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这才放心——白底最好画画,这是常识,木板上于是钉上一钉。不料这回重读《美学散步》,看仔细了是:
贲者饰也,用线条勾勒出突出的形象。这同中国古代绘画思想有联系。《论语》记孔子的话:“绘事后素。”(郑康成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韩非子》记“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故事,都说明中国古代绘画十分重视线条。
宗先生分明是认同郑玄的注,先布色再勾白线,所以将“绘事后素”与“画荚”归为“都说明……重视线条”。今之专家或以为绘事先要有打稿,有粉本、素描、白描,然后才有五彩图纹之功,专家于是称:“对于传统绘画来说,这其实是常识。”而郑玄者流的“注经家们不懂”。我想这大概是古与今之间隔膜所引起的误会。
我常劝诫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最好一手执历史地图册,一手持历史纪年表,因为同一概念在不同时空都会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嘲弄被《后汉书》称为“网罗众家”的学者郑玄不懂“传统”画工绘画过程,要一千八百年后的我辈来告诉他当年的“常识”,未免大意。郑玄不知今日之绘画“常识”是当然,但他看过汉代画工操作是必然,不同时代自有不同的“常识”。“绘事后素”先见于《周礼·考工记》之《画缋》云:“凡画缋(绘)之事,后素功。”孔子所谓“后素”,是从“后素功”来,故“后素”仍是以素为最后的功夫,不是什么“后于素”,以免添字解经之嫌。《周礼》引郑玄注:“素,白采也。后布之,为其易溃污也。”“后素功”未必是由于怕溃污,但无疑是当年画工的程序。须知《考工记》是讲工艺之书,所指绘事与画在素丝上之绘画有别,多指器皿、车乘上的绘事(或许还包括“深衣”衣口的“纯以缋”),底色颇杂,先布众色再以显眼之白色勾勒轮廓,或用鲜明的白色点醒(现存敦煌壁画颇常见),应是当时之“常识”。把用白色勾线说成“白描”未尝不可,但不等同后代的素描、墨线勾画的白描或粉地,更不是什么“打草稿”。
有一事应提醒:古人作文并无后来的西方语法标准,分什么主谓宾,只强调上下文,或依前贤格式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整体中把握文脉,然后再参照今日的语法去理解。《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素以为绚兮”一句尤为重要!明明说的是以素为绚,是美的极致,“一张白纸”“打草稿”是美的极致吗?且看《卫风·硕人》第二章: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最后一句现存《诗经》没有,只见于孔子所引,应当是逸诗(据说孔子亲自整理过诗,为什么没补上这一句?看来他老人家是否增删过诗还有点可疑)。前五句都是借物为喻,接下来两句才是直取该美女本色之美。素的本义是生帛,其本色是白,故又引申为“本色”义。宗白华将它列为“中国美学史中重要的问题”之一,并与贲卦联系起来,深衷应在此。《文心雕龙·情采》有云:“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周振甫先生的翻译是:“《周易·贲卦》的卦象探索到本源是白的,着重在保持原来的本色。”(《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本色美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美学理想,所以宗白华说:“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美学散步》)孔子强调“后素”之目的,就在于强调“反本”,让绚烂归于本色。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孔子很重视诗的感动力,将它当成联想的跳板,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由诗感发联想而归诸礼,好比跳远,终究要落在沙坑里。但使用者不少时候只是借诗的语言表达自家的想法,甚至与诗的原意不相干,叫“用诗”,春秋时代很流行。孔子这回还用老办法,从诗跳到礼。子夏也很乖巧,接下说:“那么礼也是后面的功夫吗?”大得孔子的赞赏。礼在什么东西的后面?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又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论语·颜渊》)这不是在仁、文的后面吗?这句讲得更明白:“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正义、仁义、德义才是本质,礼是饰也,先要有好的气质这才“文之以礼”也。礼是饰,荀子讲得颇深透:
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荀子集解·礼论》)
看来,礼是要使各种情感现象更规范、更完美。所谓“人文”者,首见于《易·贲卦》卦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政;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教化人就是“文化”。所以礼饰不只是装饰,更有以礼义教化天下的意思。人,才是教育的对象,是根本的根本,没有人,礼还有什么用?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庶,众也。这里指人口繁盛。讲“明明德”,讲礼义,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先要让人活下去,繁衍起来!这不也是“礼后”的意思吗?孟子讲得最斩绝:“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睱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儒学精义不在斯乎?这在习儒的古代士子,不过是“常识”,今天却要费心力去耙梳一番。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书架
《王兆鹏讲宋词课》
宋代的词坛,涌现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轼、“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等读者耳熟能详的名家。他们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是缠绵悱恻的闺怨爱情、肝肠寸断的离思别绪,还是慷慨激昂的壮志豪情、清新亮丽的山水小景,都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倾心不已。本书是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王兆鹏教授关于宋词的普及读本。作者以风趣的笔触、独特的视角,撰写了宋词内外的一个个故事,既是讲解,也是共读。全书分为宏观考察、个案考释、词作讲评三部分,吟唱跨越千年的词作,翻阅书写千年的词史,带领读者走入大宋风华,领略宋词的情采与新声。
《王兆鹏讲宋词课》,王兆鹏著,平装32開,凤凰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定价4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