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及满意度实测和评估研究
2021-11-24吴津东翁建涛关康翔滕逢时徐珂晨WUJindongWENGJiantaoGUANKangxiangTENGFengshiXUKechen
吴津东 翁建涛 关康翔 滕逢时 徐珂晨 WU Jindong, WENG Jiantao, GUAN Kangxiang, TENG Fengshi, XU Kechen
0 引言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中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上提出从十个领域加速转型创新,其中之一就是要推进节能低碳建筑和低碳设施的发展。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而公共建筑则占到全国建筑能耗的38%[1]。公共建筑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到全国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37%。因此,公共建筑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领域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办公建筑是绿色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6年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绿色办公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2]。然而,早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绿色办公建筑只是获得了绿色设计标识,仅有不足10%的项目获得了运行标识[3],其实际运行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评估。发展绿色建筑的关键是在保证使用者舒适、健康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筑运行能耗[4]。较好的室内环境有助于提高使用者的健康情况和工作效率[5]。因此绿色办公建筑性能评价的关键在于室内环境、使用者满意度以及建筑运行能耗三个方面[6]。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既有办公建筑室内人员满意度并不高,同时夏季和冬季能源消耗较大[7-9]。有研究比较了LEED认证的绿色办公建筑和普通办公建筑中使用者对室内环境的满意度,发现LEED认证对居住者对室内环境质量的整体满意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LEED认证后的建筑中使用者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更高,而对光照的满意度更低[9-10]。一些学者发现绿色建筑的使用者对室内环境有更明显的包容性,即更容易对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感到满意[11-12]。同时研究还发现绿色办公建筑中使用者的不健康症状也更少[10]。但阿尔托蒙特(Altomonte)等人[13]的研究则指出在设计阶段更高的室内环境评分并没有显著提升相应的满意度性能。此外,一些LEED和BREEM认证的办公建筑在实际运行阶段的能耗偏高,甚至高于普通办公建筑[14]。评价方法方面,库比(Ncube)和瑞法特(Riffat)[15]设计了一套室内环境质量评估工具,并以英国办公建筑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拉森(Larsen)等人[16]提出了室内环境质量的整体评价方法“室内环境品质—罗盘”,该工具可以综合评价声、光、热及空气品质四个方面,但没有考虑使用者满意度。
国内现有研究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对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的实际运行效果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少。少量研究中,刘彦辰[17]调研了我国绿色办公建筑和常规建筑的满意度,发现绿色建筑所有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建筑。安宇等[18]就崇明陈家镇生态办公楼室内环境和满意度情况开展了测试和调研,结果表明各项环境均达标,且整体满意度水平较高。张颖等就绿色办公建筑的室内环境和满意度情况开展了测试和调研,并分析了使用者对各项环境指标不满意度的生成原因[13-15]。牛婧等人[19]、洪玲笑等人[20]分别对广州和重庆地区办公建筑内的满意度指标进行研究,确认了在该地区影响室内环境满意度的主要指标 。何青和陈鑫力[21]的研究指出热回收新风机在绿色办公建筑的应用可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方面,《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22]中以50%、75%及100%达标率为依据,将室内热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划分为A、B、C和D四个级别。裴祖峰[6]考虑单项环境品质和相应的能耗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来平衡环境品质和能耗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办公建筑运行阶段的实测研究仍不多,特别目前仍缺少系统性的评价方法研究,绿色办公建筑是否在实际运行阶段真正实现了“绿色”仍不明晰。本研究拟对现有绿色办公建筑进行使用后评估调研,提出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及满意度综合评价方法。重点分析绿色办公建筑内的室内环境品质与使用者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适宜的室内环境优化建议。研究成果可以为绿色办公建筑的运行性能评价和提升提供参考。
1 运行性能评估方法
1.1 方法介绍
运行性能评估主要考虑使用者满意度、室内环境和控制系统三个方面。以室内人员满意度为基础的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的评价方法,包括了四个部分,环境监测、人员环境满意度反馈、达标率计算和系统运行优化。
1.1.1环境监测
采用室内环境监测设备,对各项常见的室内环境参数进行连续的监测和记录,主要包括了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PM2.5浓度、照度、噪声级等。
1.1.2室内环境满意度反馈
在对室内环境指标进行监测的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使用者室内环境满意度进行记录。包含了声、光、热及空气品质等单项环境指标满意度以及整体环境满意度指标。
1.1.3客观环境参数达标率和主观满意度权衡评估
以国家现行标准及规范中的设计参数为基准,统计得到各项参数的达标率情况。研究将80%的达标率定义为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使用者需求的重要指标。当达标率低于80%时,且满意度低于80%时,定义为“不合格”级,即需要对不达标的室内环境指标进行及时调整,以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保证人员满意度的需求。当达标率低于80%,但满意度高于80%,定义为“不匹配”。当室内环境参数的达标率达到80%以上时,结合室内人员的满意度情况,确定室内环境参数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善。当两个指标同时达到80%以上时,定义为“通过”级,即绝大多数人员感到满意,也证明了当前室内环境指标满足人员的满意度要求。当室内环境指标的达标率高于80%,但人员室内环境满意度低于80%时,定义为“不匹配”,说明主观满意度与客观参数要求存在偏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绿色办公建筑客观达标率和主观满意度权衡评价方法Table. 1 evaluation method of objective compliance rate and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green office buildings
1.1.4系统运行优化
当权衡评价结果为“不匹配”或者“不合格”时,需结合室内人员对各项环境分项指标的感受投票,通过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优化运行参数,来提高室内人员的满意度。
依据上述后评估方法,对现有的绿色办公建筑实际运行性能进行评估,在满足室内人员环境满意度的同时,保证室内环境的品质。根据评估结果,优化室内环境运行参数,实现运行期间满意度和室内环境的双提升。
1.2 客观环境参数达标率计算
客观环境参数达标率的计算,主要依据我国现有的标准和规范值《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进行确定。其中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评价主要包含了热环境、空气质量、光环境和声环境四个方面。研究对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PM2.5浓度、照度和噪声级进行了监测并计算了相应的达标率。主要的设计参数和相关指标设计值如表2所示。
表2 办公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参数Tab. 2 indoor environment design parameters for office buildings
根据现有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各项参数的达标率可由式(1)计算得到。该参数综合考虑了环境参数到达要求的区域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例如,在供冷工况下,工作时间内的室内空气温度在24~28℃范围内的测点数占总测点数的比例为80%,则该参数的达标率为80%。
式中,xi为室内某环境参数的达标率;pi为工作时间内满足标准要求的参数点数量;qi为工作时间内参数点总数量。
1.3 主观满意度计算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室内人员对环境品质的评价和满意度投票。投票内容包括使用者对室内温度、湿度、空气品质、光环境和声环境方面的感受和满意度投票。人员的热感受投票采用7级量表法进行衡量(-3到+3,0为中间值)。在现行标准中尚无对空气湿度、空气品质、光环境和声环境满意度的评价规定,主要根据文献调研结果[17,28],相关投票量表如表3。满意度的投票同样采用7级量表法进行评价(1到7,4为中间值)。
表3 室内环境品质评价与满意度投票指标Table. 3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and satisfaction index
使用者对环境的满意度评价,由评价“基本满意”及以上(4到7满意度指标)的数量占总有效问卷数的比值计算得到,如式(2)。
式中,yi为室内人员对评价分项或整体环境的满意度;si为评价为“基本满意”及以上的数量;ni为有效问卷的总数量。例如,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80%的人员对温度的投票为满意,该项的人员满意度为80%。在设置与各分项环境对应的满意度评价的同时,请使用者对室内整体环境的满意度进行投票,该投票结果可用于了解分项环境对人员总体满意度的影响。
1.4 运行参数优化
以主观满意度投票的统计结果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室内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数据,根据投票结果和监测数据调节并优化各项运行参数。调节对象包括空调系统、通风系统、遮阳装置、照明系统和噪音控制系统等。例如,当投票结果显示室内偏热(冷)时,空调系统采取降低(提高)送风温度或增加(减少)送风量的措施。根据相关环境指标和人员满意度结果进行的调节策略不仅可以提升室内环境品质与人员满意度,同时还能优化能源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下面以夏热冬冷地区某典型绿色办公建筑为例,根据所提出的使用后评估方法,对绿色办公建筑开展环境监测和人员满意度调研,并根据人员满意度评价结果优化室内各项环境并提出适宜的优化策略。
2 环境监测及满意度评估结果
2.1 气候特征和建筑基本信息
某绿色办公建筑位于夏热冬冷气候区,建筑所在地年平均气温约为16.9℃,全年主要温度变化在0~37℃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4%,年平均降水量为1 400 mm。该绿色建筑建于2015年,已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图1)。总建筑面积约为4.1万平方米,其中一至四层为服务裙房,五至二十二层为办公楼层,其中开敞办公室面积约7 400 m2,隔间办公室面积约10 400 m2。
图1 案例建筑外景及运行标识证书Fig. 1 photo of selected building and operating identification certificate
在绿色建筑设计上,该建筑采用了外遮阳系统、屋顶和垂直绿化,同时充分考虑了建筑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建筑隔音等问题。在营造适宜的室内环境的同时,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挑台作为室外遮阳系统,减少夏季直射太阳光对室内的影响。同时在挑台上种植了多种落叶灌木,有效控制夏季太阳直射,保证冬季太阳光能够进入室内。此外,在屋顶上设置空中花园,以减少太阳辐射对顶层室内环境的影响。
此外,建筑设置了新风系统,在开启空调关闭门窗的时间内,新风系统根据室内CO2浓度来调节新风量,以保证室内空气品质。而在过渡季节主要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采光,办公空间主要分布于建筑靠窗部分,室内采用浅色涂料和装饰,有助于室内光线散射。因为该建筑东临城市主干道,为了控制噪音影响,采用了隔热金属型材多腔密封窗框和双层玻璃以提高隔音降噪效果。
2.2 室内外环境监测
自2018年3月起,研究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室内外环境监测和主观满意度调研。通过设置在建筑附近的室外环境监测设备,对建筑的室外微气候环境进行监测。在调研期间的室外典型温湿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春季室外温度变化范围较大,在9~24℃之间,相对湿度变化幅度也较大,在35%~90%之间;夏季室外最高温度接近40℃,相对湿度变化在40%~90%之间;秋季室外温度变化范围为14~23℃,相对湿度变化范围与夏季相似;冬季室外温度变化范围为在2~14℃之间,相对湿度变化范围为30%~80%。该气候属于典型的夏热冬冷气候,相对湿度总体偏高。
图2 各典型季节室外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情况Fig. 2 changes of outdoor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in typical seasons
室内环境监测数据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PM2.5浓度、照度和噪声级。测试各参数采用的仪器及测量时长等信息如表4所示。测点主要布置于建筑的办公楼层,分为开敞办公室和隔间办公室两类。为准确反映室内人员工作环境情况,测点布置于使用者工作面,并避开冷热源等影响因素。测点位置如图3所示。
图3 室内环境参数测点Fig. 3 measuring points of indoor environment parameters
表4 测量参数相关信息Tab. 4 information about measurement parameters
2.3 主观满意度调研
根据人员数量统计,该办公建筑内日均人数约为1 100人,主要为办公人员。在环境监测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主要办公楼层的室内人员进行了室内环境的满意度调研。各季节调研期间共发放问卷2 560份,共获得有效问卷2 456份。每季度被调研对象约60人,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每周工作时长约为40~60h。问卷内容主要根据表3的评价方式对室内环境和主观满意度进行评价。问卷每天发放两次,早晚各一次,用于统计室内人员在一天中感受的差异。
3 室内环境参数统计结果
3.1 室内环境参数基本情况
工作时间内各典型季的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如图4所示。在春秋季,建筑以自然通风的形式运行,其室内的温度变换情况较接近室外的温度变化区间,建筑室内温度情况良好。春秋季主要的温度变化范围约在20~26℃之间,但秋季的室内相对湿度较高,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相对湿度高于70%。在夏季供冷情况下,室内温度主要集中于25~27℃,同时室内相对湿度同样偏高,并且开敞办公室在绝大多数时间内,相对湿度在70%以上。在冬季供暖情况下,大多数时间室内温度在18~23℃之间变化,而冬季的室内相对湿度要明显低于其他季节,但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室内的相对湿度变化都满足标准要求。
图4 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统计结果Fig. 4 results of indoor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室内CO2浓度与PM2.5浓度的监测结果如图5所示。从CO2指标上来看,全部季节都能满足1 000 ppm的限值范围,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室内的CO2浓度控制较好。在春秋季自然通风情况下,室内的CO2浓度基本控制在600 ppm以下。在夏季供冷和冬季供暖的情况下,室内主要采用机械通风的方式运行,室内CO2浓度要略高于春秋季节,指标偶尔会接近1000 ppm,但基本控制在700 ppm以下。
图5 室内CO2和PM2.5浓度统计值Fig. 5 results of indoor CO2 and PM2.5 concentration
在室内PM2.5浓度方面,春季、夏季和冬季室内PM2.5浓度变化较为接近,绝大多数时间能控制在60 μg/m3以下。秋季由于受到室外PM2.5浓度的影响(10~150 μg/m3),室内PM2.5浓度要明显高于其它季节,主要在40~95 μg/ m3之间变化,个别时间接近室外的145 μg/ m3,对室内空气品质影响较大。根据日平均小于等于35 μg/ m3的指标来衡量,全年工作时间内室内PM2.5浓度整体偏高。
室内照度和噪声级的监测数据如图6所示。在测试期间室内照明主要通过人工照明达到照度要求。室内桌面照度工况变化范围在270~1 300 lx之间,并且绝大多数时间都能满足300 lx的标准要求。其中隔间办公室的照度要好于开敞办公室。室内A声压级变化范围在26~44 dB之间,绝大多数时间内集中在29~42 dB之间。其中开敞办公室因为人员较多,室内噪声要明显高于隔间办公室。从总体上来看,室内噪声控制较好,两种类型的办公室在测试期间都能满足标准规范要求。
图6 室内照度和噪声级Fig. 6 results of indoor desk illuminance and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3.2 室内环境达标率
根据图4可以看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室内的温度变化都在标准范围之内,整体达标率都在90%以上。从室内相对湿度的情况来看,夏季和秋季室内湿度情况相对春季和秋季要差,这两个季节的室内相对湿度整体偏高,至少有一半以上时间,室内相对湿度指标要高于标准要求,夏季和秋季的达标率为47%和49%。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室内人员的舒适感受和满意度评价。
在室内空气品质方面,室内CO2浓度按照标准1 000 ppm上限值统计,测试期间全年室内的CO2浓度指标均能满足指标要求,达标率为100%。室内的PM2.5浓度依据现有标准日平均37.5 μg/m3的指标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在各个季节的达标率都较低,春季到冬季依次为9%、46%、4%和36%。春季和秋季由于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为主,室内PM2.5浓度受到室外PM2.5浓度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秋季,绝大多数时间内,室内PM2.5浓度都要高于40 μg/m3,并且最高值一度接近150 μg/m3。因此,室内PM2.5浓度指标会对室内空气质量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室内照度和声压级方面,办公室内96%的测点照度都能达到300 lx的标准要求,同时,各测点A声压级也均能满足45 dB的标准规范要求。
各环境参数的达标率汇总如表5所示,其中室内温度、CO2浓度、照度和A声压级的达标率较好,均能满足大于80%的要求,而夏秋季室内相对湿度指标和室内PM2.5浓度的达标率要远低于80%。
表5 室内环境达标率结果汇总Table.5 results of indoor environment compliance rates
4 室内环境主观感受和满意度评价
4.1 总体满意度
室内人员对室内环境的整体满意度及各分项的总体情况评价结果如图7所示。从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上来看,春、夏、秋、冬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88%、95%、86%和84%,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室内人员对总体办公环境较为满意。从总体满意度投票指标上来看,在春、秋、冬季的投票当中,“基本满意”占了较高的比例,而夏季选择“满意”的占到了最为主要的36%,要高于其它的投票比例,同时也高于其它三个季节的“满意”投票比例,也说明了相对其他季节,夏季室内人员对室内环境满意度更高。
图7 室内人员分项环境和总体环境满意度结果Fig.7 results of satisfaction on indoor sub-environment and overall environment
在各分项环境的满意度中整体的情况较好,都能满足80%的指标要求。从整体上看,夏季整体满意度要好于其他季节,冬季的整体满意度相对较低,这一结果和总体满意度结果趋势相同。在各季节中,室内空气品质满意度都是最低的,并且都未能达到80%的要求,这一结果也与室内环境指标达标率相符。此外,除了室内空气品质以外,秋季的室内温度和冬季的室内相对湿度满意评价也都未能满足80%的要求,这一结果跟秋季的温度达标率以及冬季的湿度达标率存在较大偏离。
4.2 室内热环境感受和满意度
根据调研结果,各季节室内人员对室内温度和湿度的感受评价以及相应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如图8所示。室内环境参数的达标率较好,在满意度方面只有秋季低于80%指标要求。根据图7可看出,在秋季投票结果中,虽然室内绝大多数时间里温度在20~26℃之间变化,但有59%的室内人员投票值在适中以下,室内环境评价整体偏冷。这可能是由于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外空气温度偏冷同时室内有一定的吹风感,增强了室内人员的冷感受。根据平均值计算室内温度与投票相关性可看出(图9),在秋季室内人员满意度较低的情况下,热感受投票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强(R2=0.85),而其他三个季节的相关性都要低于秋季的结果,并且在室内温度满意度比例最高的夏季,其热感受投票与温度的相关性较低(R2=0.66)。当绝大多数时间内室内温度变化在标准范围之内,同时室内人员的温度满意度较高时,其热感受投票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反而较低,温度的变化对室内人员的满意度影响较小。
图8 室内人员对温度和湿度的感受及满意度对比Fig.8 comparison of occupants’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图9 室内温度与热感受投票相关性Fig.9 correlation between indoor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perception
室内相对湿度方面,夏季和秋季室内相对湿度整体偏高,达标率不足50%,但两个季度的满意度评价结果都高于80%,夏季更是高于90%。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舒适温度范围内,偏高的相对湿度对室内人员的满意度影响较小。冬季的结果跟夏季和秋季正好相反,冬季的室内相对湿度整体偏干燥,但仍然满足相对湿度大于等于30%的标准要求,并且对应的满意度要明显低于其他季节,不足80%的要求。从投票结果可以看出,有56%的室内人员感觉室内环境“较干燥”和“干燥”。同时从其他季节的投票中也可以发现,即使室内相对湿度偏高,感觉室内干燥的人员要高于感觉潮湿的人员。说明在标准温度变化范围以内,室内人员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反应室内相对湿度的变化,同时,室内人员可以接受相对较高的室内相对湿度,而对于偏干燥的环境较敏感。
4.3 室内空气品质感受和满意度
各季节室内空气品质受到室内CO2浓度和PM2.5浓度共同影响。室内CO2浓度整体达标率较好,并且大多控制在700 ppm以下,而室内PM2.5浓度的达标率整体偏低,将会影响到满意度结果。根据满意度评估结果(图10),室内人员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评价也都低于80%的要求。虽然夏冬季的PM2.5浓度达标率要好于春秋季节,但是其变化规律并不能反应在满意度评价上,整体的满意度趋势与室内PM2.5浓度参数较相似。根据投票结果和满意度结果可以看出,春夏季满意比例和适中及偏清新的比例较接近,而秋冬季节满意度比例要高于感受投票在适中及以上的比例,有部分室内人员觉得室内空气质量不清新但仍可以接受。
图10 室内人员对空气质量的感受及满意度Fig.10 occupants’ feeling and satisfaction on indoor air quality
在夏季和冬季空调环境下,室内人员感觉“不清新”的投票要多于其他季节,密闭的空调环境对于室内人员的空气感受投票有影响。而冬季觉得室内空气“较不清新”的投票要明显多于夏季,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满意度投票。但是相对于春秋两季,夏冬的PM2.5达标率要远高于春秋两季,然而从空气质量和满意度投票上来看,之间的差别并有有那么大。特别是春季,室内的PM2.5达标率只有9%,但从满意度和感受投票上来看,要好于其他季节。在秋季自然通风状态下,由于受到室外PM2.5浓度影响,室内的PM2.5浓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达标率只有4%,从满意度评价结果也可以看出,秋季的室内空气品质满意度也是最低的。因此,在测试期间,室内PM2.5浓度对室内空气质量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从满意度投票结果和空气指标达标率上来看,人们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对室内空气满意的容忍度要高于密闭环境。
4.4 综合评价结果及优化提升建议
基于上述室内环境达标率和人员满意度结果,得到综合性能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并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可作为夏热冬冷地区同类建筑室内环境优化的参考。
表6 室内环境及满意度综合性能评价结果Tab. 6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onsidering indoor environment and satisfaction
第一、从环境指标达标率上看,测试期间室内的空气温度控制较好,整体达标率较高。从人员满意度评价结果来看,除秋季外整体人员满意度较高。秋季人员感受整体偏凉,因此在人员满意度结果上略低于80%的基本要求。在过渡季自然通风阶段,在满足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需要更多地考虑通过窗户的调节等被动方式来防止室内过热或过冷。
第二、室内温度控制较好,湿度变化较大。在标准温度范围内,夏热冬冷地区室内人员可以接受相对较高的室内湿度,但对干燥较为敏感。因此在满足舒适健康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放宽室内相对湿度上限,减少除湿能耗。在冬季,适当提高室内相对湿度要求,减少干燥感受,提高人员的满意度。
第三、运行过程中应同时关注并调控CO2浓度和PM2.5浓度,以提升空气品质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CO2浓度和PM2.5浓度共同影响室内空气品质主观满意度。在春秋季节,自然通风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但应考虑室外CO2浓度和PM2.5浓度变化,当室外空气质量指标较差时,应减少开窗而采用机械通风方式进行室内换气,同时应根据室内人员密度调整新风量,控制室内CO2浓度。虽然在自然通风状态下,人们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容忍度较高,但仍然需要加强新风系统的过滤情况,减少室内PM2.5浓度,保证室内人员的健康。
5 结论
本研究根据提出的绿色办公建筑使用后评估方法,对夏热冬冷地区某典型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和满意度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单方面的评价结果表明空气温度、桌面照度和噪声级的达标率能较好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且相应的主观满意度较高。该地区室内人员可以接受较高的相对湿度,但对低湿度较敏感;室内空气品质总体达标率较低,进一步控制室内CO2和PM2.5浓度有利于提高人员的满意度。客观达标率和主观满意度权衡评价结果指出,空气温度、桌面照度和噪声级环境性能良好,均为“通过”级。CO2浓度和相对湿度达标率与相应的主观满意度结果并“不匹配”,其中在夏季和秋季可以适当放宽对相对湿度的要求。由于PM2.5浓度超标严重,同时导致空气品质满意度较低,相关性能评价结果为“不合格”,未来应加强对PM2.5浓度的控制。并对绿色办公建筑的室内环境和能耗进行优化调整。下一阶段研究将根据测试能耗结果来分析优化策略效果。本研究所提的综合评价方法适用于绿色办公建筑使用后的室内环境和满意度评价和优化,可以为相关实际工程运行评价和优化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推动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办公建筑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来源:
图1-10:作者绘制
表1-6: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