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利工程质量与施工进度控制
2021-11-24
青岛天润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600
1 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会造成影响的因素
1.1 自然因素的影响
水利工程由于规模大,建设对象特殊,所以一般地处远离人员聚集的地区。在范围内,只有基础的交通网络、材料运输、设备进场和人员的日常生活物资使用都需要提前规划。同时由于水利工程时间长,建设规模大,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影响程度深,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项目建设过程本身也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反向的干扰。在水利工程支出承接相关的单位,必须要按照勘察设计单位所给的数据,到施工现场实地检验,对关键的水文资料地质条件进行专业的勘察。
1.2 材料影响
水利工程所需的混凝土都属于高标号规格,而且不少混凝土不但具有规格上的要求,在具体性能上还有额外标注,材料采购部门必须要与具备施工许可证和质量合格证的材料供应商合作,并且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必须按照国家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公开举行招标投标活动,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选择最适合为本项目施工提供主要建材的厂商,并且要与厂商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就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分项工程所需的材料规格要求进行明确解释,确保材料供应商能够及时有效的提供对应的材料,确保材料供应充足。
由于整个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极大,一般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够完工,在这一过程中,有时会存在材料供应商中途变更的情况,在实际操作环节,物资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企业和行业相关规范,对材料供应商变更内容进行跟踪管理,如果是材料供应商的主体发生变动,必须要重新招投标,严禁出现先进厂后举行招投标活动的行为,要从源头上把握材料供应的质量安全[1]。
1.3 机械设备的管理
大型水利工程必然会引入机械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进度,机械设备自身就存在不确定性,机械设备内部组件复杂,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租赁安装,甚至还需要由设备租赁部门或专门的安装企业来负责安装调试,因此在这一环节必须由专门人员负责,并且应具有专业的知识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能够根据项目工期安排和方案制定,对机械设备的摆放位置使用时间段以及操作规范进行管理。在设备进场后及时安排专人检查工作状态,在设备使用之余,要及时检查其结构,对出现严重老化磨损的部件及时更替。对于大型机械的使用,除了要对机械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考察之外,还要配置相应的指挥人员[2]。
2 优化水利工程质量以及施工进度的对策
2.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在施工环节中,负责技术与施工的两类人员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要做好日常的基础性管理工作,按照工程的具体情况及时反馈相应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为了能够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定要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上做好规范。特别是在基础设计时,听取工作人员的安全需求,从而切实的将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升,更好地提升技术的综合水平,从而推进各项工程进度。
2.2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水利工程施工的控制还要关注每一道工序内容,按照要求落实最终的工作制度。施工单位要结合要求的质量,合理检查各项报表内容。在水利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为了能够稳步推进各项流程,一定要从基本的工序出发消除不合理性的因素,确保每道工序不会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施工技术的选择还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在施工技术应用的过程上,需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对每一项细节进行控制,保证技术的应用得到提高。
2.3 优化水利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工作的措施
首先,相关施工企业需要制定工程建设的节点控制进度目标以及进度总计划。对于进度计划而言,需要综合考虑施工设计的多种工程,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组织。如果实际施工进度与原计划的施工进度出现偏离情况,将会对整个工程的施工组织与计划造成影响,同时也会给施工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3]。
因此,不管是工程施工进度加快还是滞后,都要采取补救措施,找出根源,对其进行修正。其次,进度协调的任务是对整个建设项目中各安装、土建等施工单位、总包单位、分包单位之间的进度搭接,在时间、空间交叉上要进行协调。这些因素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进度都有着直接影响,应合理协调控制[4]。
2.4 实现项目系统化、专业化与信息化的管理
运用现代高新科技来实现项目系统化、专业化与信息化的管理也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重要手段,其能够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并利用高新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手段,让水利施工与管理更上一级台阶[5]。相关单位要注意加强现代复合型人才培养,让他们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和操作现代化高科技。
3 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当地影响深远,施工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环节质量管理工作未做到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和进度监督,为了取得成效就必须持续贯穿于施工过程,对每一个环节、每一步工序都做到仔细把握,对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的因素要提前考察并制定详尽的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