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培育模式
2021-11-24尚伟红
尚伟红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辽宁辽阳 111000
在我国教育布局不断调整与教育体制变革的大环境下,国内诸多中职院校或经过和其他院校合并,或直接升格为高职院校。在祖国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及政策支撑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充分贯彻我党的教育方针,适应高职院校办学及教育事业发展态势,切实遵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克服以往中专教育阶段的招生难及教育难等困境,在近年来获得迅速发展。然而,必须关注的问题是虽然短期内办学层次有所提高,办学规模与办学成本有所增加,但教育模式、管理观念及管理水平等和国内其他办学时间较长、发展较佳且具有专属办学特点高职比较,仍存在明显差距,特别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授课教师普遍为中专院校,其思想观念、学历职称架构以及教育水平导尿管层面体现出的问题,均约束着高职院校发展以及人才培育质量,因此亟待改善与提升。
1 产教融合内涵与特征
产教融合是一种教学模式,即工学交替、工学结合。通过产业、企业与学校的互通共融来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应用和推广且处于领先地位的主要有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双元制更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具体来讲,产教融合是指高职院校通过优化专业及专业群,将产与教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协作、互相支撑,学校功能主要体现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应用与转化、职业技能服务与社会产业一体化方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其师资队伍的培育具有双重联合培养属性和特点,在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全方位融入产业与企业的职业能力要素,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培育面临问题
2.1 专任师资数量严重短缺
师生比例、专兼职教师比重以及双师型教师比例,通常是用于权衡高职院校师资团队建设水准的主要指标。据研究证实,国内多数升格高职院校当中,充分满足各类型师资比例要求的学校数量较少。师生比、专兼职教师比重以及双师型教师比例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始终在升格高职院校中存在。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自升格近两年以来,该高职院校利用人才市场积极引进高等院校专业毕业生,以及从其他院校调动新师资力量等途径招录专业教师,在一定限度上解决了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之后的师资团队数量不足的问题。
2.2 专任师资学历普遍较低
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任职教师的学历水平与本科院校存在显著差距。多数地区高职院校任职教师多为本科学历,多数教师是后学历教育,且具有硕士研究生教育背景的教师数量较少,即使经过再教育得到相应学历,亦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渠道跳槽改变工作环境。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尽管高度注重任职教师个体学历层次提升以及高学历教育人才引进,且高学历教育人才在师资团队中所占比重亦逐步提升,但是与教育部所规定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即新升格高职内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任职教师比重需达到35%。加之部分院校地处老区,与省会城市距离较远,在高学历人才招录层面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师资学历普遍较低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转变。
3 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高职师资培育模式
3.1 提高教师个体职业适应水平,坚持职业信念
伴随招生数量迅速增加,我国新升格高职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教育任务逐渐加重,还需面临学历层次难以顺应院校升格后的多样化要求而不断学习的繁重任务。因此,升格高职的教育工作者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身体层面均需承担过大压力和负担。
3.2 强化对新升格高职政策支撑,增加经费投入
地方政府要健全相应帮扶政策,推动新升格高职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我国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应积极协调有关机构,如人事局、教育局以及财政局等等,为升格高职供给全方位的办学和发展支撑。伴随新升格高职招生数量持续递增,师资数量短缺的问题愈发显著。有关政府部门应合理增加升格高职学校内部人员编制,让学校可有效招录到自身需要的专业人才,从而扩大师资团队规模。政府应按照升格高职自身专业特征,助力学校构建实训实习中心,为高职内部教师、学生群体供给优质的实践活动空间。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具备创新能力及精神的劳动者,而这便要求学校教师既要具备夯实的专业理论,同时还应掌握较强实操水平,若想满足该要求,需要高职教师定期参与相应实践活动。政府应切实发挥其主导作用,呼吁学校和企业搭建合作关系。除此之外,政府应增加面向升格高职的经费投入,帮助升格高职优化其办学条件。实际上,尽管高职院校自身具有一定经济收入,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采购任务相对繁重的背景下依旧难以支撑,因此财政部门应提供专项经费。为帮助升格高职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任务,就要适当提升教师薪资待遇。
4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学校师资团队建设工作将会持续出现各种问题,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所提出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结合其办学实际状况,持续创新改革,健全师资团队建设,唯有如此才可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