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东顺灌区节水灌溉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11-24邱杰明
邱杰明
武山县水务局 甘肃天水 741300
在灌区开展节水灌溉,节约用水,是进一步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需要,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挖掘农业增产潜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有效措施,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灌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1 灌区基本情况
东顺灌区始建于1962年,地貌类型为川区,水源工程类型为堰闸,灌区主要功能为农业生产灌溉供水,设计灌溉面积1.95万亩,干渠全长21.85km,干渠衬砌16km。东顺灌区由武山县东顺灌区水管所负责管理,该管理所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现有管理人员18人,其中定编人数16人,年核定管理人员经费57.60万元,实际落实37.80万元,核定工程维修养护经费40万元,一直未落实到位。灌区受益区域为洛门镇、城关镇2镇11村,受益农户2600户,受益人口1.17万人。
2 灌区节水灌溉现状
2.1 工程设施老化,工程配套不完善
灌区工程设施老化,缺少维修资金,工程带病运行,管理粗放,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50,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2.2 农村基层缺少水利服务体系
灌区缺少水利服务体系,每逢农时都会出现争水抢水现象,而且灌水方法也很落后,基本都是大水漫灌,不仅因为灌水量过大造成深层渗漏,而且不利于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
2.3 节水灌溉推广困难
一是基层缺少水利服务人员,能合理调控农作物产期与灌溉用水量的技术人员更是稀少,难以保证灌溉的适时性和适量性。二是农民对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根深蒂固,节水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农业节水只是农业灌溉少用一点水,没有认识到节水工程节能、省时、节地、增产的经济效益,没有认识到节水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社会、环境效益,对未来的水危机,尤其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片面追求低投入的倾向严重,而实际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很低。
2.4 信息化建设滞后
水源及各个分水口及干渠关键部位没有安装自动化控制设备,不能对水源、分水口进行实时监控。
3 对策
3.1 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
对已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加以维修,能利用的充分利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建设低压管道输水工程
为减少渗漏损失,应积极发展管道输水等工程设施。管道输水能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还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由于管道输水管道埋于地下,对耕地的占用面积较少,使农田的可用面积增大,进而更好地增大了农民的利益;管道输水灌溉可以解决农村土地散户种植的灌溉问题,农民可以单户进行灌溉,不涉及其他农户,农民易于接受这种灌溉模式;工程管理简单方便,易于操作、维修,节水效果好。
3.3 加强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
要加大对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工程长期良性运转。要继续加大对小型水利设施在经营权上的改革力度,落实经营权与管护责任的有机统一。灌区水管所应协调各村委会,对区域内现有的小型水利设施逐个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台账,落实管理人员,制订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实行“定灌溉任务、定报酬、定奖惩”的三定管理办法,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4 狠抓灌区挖潜配套,充分发挥水利设施作用
加大蓄水设施建设,保障农田灌溉。虽然近年来该灌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从抗大旱和农作物的需水长远情况考虑,水源还是远远不足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在渠首建立蓄水工程,增加渠道引水量,另一方面还要在灌区范围内修建蓄水设施,增加蓄水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灌区目前现状,改变年降雨量在时空上分配不均的现象。
3.5 开展灌溉试验,提高管理水平,推广先进技术
灌溉试验站的试验研究要与灌区农业生产的实际相结合,要结合灌区种植的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实际,不断完善灌溉制度,改进灌水技术,为实现旱涝保收提供科学依据。在渠系配套中,要设置各级渠道量水设施,便于计量,逐步做到计划用水。管理处和基层各站要在灌区内抓好灌溉增产样板村建设,总结灌溉高产典型经验,用增产的事实教育引导群众,科学灌溉,改浇“救命水”为“增产水”。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开展节水灌溉,克服大水漫灌,普及小麦畦灌和玉米沟灌,蔬菜喷灌、滴灌。
3.6 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强化计量管理
对水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强水费的计收管理,依托项目加快推进水价计价方式改革,不断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步制水价,实行定额管理,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促进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确保水费征收足额到位[2]。
3.7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实施计量、监测、远程控制、工程巡查等基础设施设备配套,完成对水源、分水口的监控,不断提升灌区管理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