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与仁爱:新时代师生伦理的核心价值追求

2021-11-24杨云萍

伦理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仁爱师德伦理

杨云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多次对新时代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教师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期待、新要求。”[1](P207)而仁爱作为师德的新要求得以明确。2018 年教育部颁布了从幼儿园到高校的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全面构建了新时代教师行为规范体系,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这表明国家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仁爱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新时代仁爱型师生伦理的意义、特征及践行策略。

教师作为一门社会工作,经历了从非职业到职业再到专门化职业的发展历程,师生伦理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教育责任一直是师生伦理的核心。新时代师生伦理体系在继续重视教育责任的同时,强调超越责任的仁爱精神。“教育仁爱是既源于教育责任又高于教育责任的教师道德美德。教育中的功利原则和公正原则要以教育仁爱原则作为补充。在教育伦理原则中同时倡导教育的仁爱原则才能使教育价值原则体系趋于完善。”[2]也就是说,责任是师生道德关系的基本要求,而仁爱则是高标要求。责任心是合格教师的根本遵循,而仁爱之心则是优秀教师(好老师)的理想标准。提倡仁爱之心就是要求教师遵循道德,追求美德,构建具有温度的师生关系。

一、新时代倡导仁爱型师生伦理的当代价值

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现代教育中情感缺失成了一个世界性难题。师生关系的淡漠不但影响教育的效果,而且更影响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境界。要解决这一难题,就有必要重构一种基于情感的师生伦理,改善和升华师生关系。

1.弘扬师生重情的教育传统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师生情谊深厚是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而这种情感的特质是“严”,即以强烈的教育责任为基础。优秀蒙学教材《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3](P7),明确地表达了师生关系的密切性和对教师责任心的期待。世界上最古老的教学论专著《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4](P2)。该书系统地阐释了“亲师”与“信道”之间的关系,认为良好的师生感情能提升教学效果,而学习效果的提升又反过来增益师生情感。反之,学生对教师态度不敬是要实施教育惩戒的。《艺文类聚》载:“学者不恭肃,慢师,酗酒,好讼,罚饮水(墨水)三升。”[5](P129)这也阐明了我国传统师生关系中倡导责任与仁爱并重,追求严慈并济之爱。在教育实践中,围绕学习活动构建亲密的师生感情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经验。据《论语》记载,孔子兴办私学,率弟子周游列国,师生长期生活在一起,情谊甚笃。颜回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恸”,究其原因,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6](P919)师生之间亲密互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传统。遗憾的是在现代教育发展中,随着西学东渐和新式学堂的兴起,我们在批判旧教育制度的过程中淡化甚至丢失了这一传统。缺乏温情的教育曾一度致使师生关系恶化甚至剑拔弩张。教育应回望历史,总结教训,重拾优秀传统,重构师生关系。当然,儒家教育中的仁爱体现的是中心化格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带有人身依附的仁爱,学生在师生关系里并没有独立个体地位。费孝通比较中西人伦格局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西方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是有中心的波纹,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7](P30)。新时代教育的仁爱应是去中心化的,师生是立于同一平面的独立个体,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师生关系重情的内核,又要摈弃其人身的依附性,建构去中心化的崭新关系格局。

2.缓解现实生活中师生情感冲突

师生关系不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而且也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现实校园生活中,师生关系整体上是和谐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错位、隔膜、紧张等问题,部分师生之间的情感冲突还比较突出,师生关系过于紧张和过于松弛的状态并存,师生关系存在异化现象。据调查,“约半数的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而‘有点了解’的占到17.2%,‘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占到33.9%。数据显示,教师对学生睡眠、闲暇、业余爱好、视力专业保护等方面关心很少,平均数仅为2.20”[8]。一方面,从了解的程度看,将近一半的教师对学生连基本了解都没有做到;另一方面,从了解的范围看,教师对学生成绩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几近一无所知。这说明一些教师的师德还停留在责任层面,即重视职责范围内的教学任务,忽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确,以底线伦理来衡量,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视为尽到了责任。但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和关心,这样冰冷的教育不可能达成长远的育人目标。反观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同样存在问题。电影《少年的你》通过校园欺凌事件反映了校园生活中生生关系的恶劣,也折射出师生关系的阻隔与淡漠。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失察,学生对教师的拒斥,其根源在于师生之间情感的隔膜。因此,构建仁爱型师生伦理能有效地缓解现实校园生活中的师生矛盾,平衡师生关系。

3.凸显师生关系的与时俱进

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后,徐特立吸收传统师德理念,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进一步提出教师要献身教育,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发展和创新了传统师德理论。人师理论提出教书与育人并重,强调教学的育人价值,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9]他把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层面,强调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同时在“四有”好老师论述中又提出了教师要具有“仁爱之心”的标准,揭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基本规律[10]。这表明师德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高度,即把弘扬传统师德和发展现实师德有机统一起来,体现了新时代对教师美德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师专业标准和学生守则,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等情感性要求列入师生道德规范。如《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等师德要求,“关爱”“爱心”等情感性价值成为评价师德的重要维度。教育仁爱精神以“标准文件”的形式得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仁爱成为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手段更是目标。当然,新时代的教育仁爱并不是狭隘的个体之爱,而是师生要把这种感情自觉地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情怀。“就拿所谈到的教师对儿童的爱这种情感本身的特点来说吧。‘爱’这个词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这可能是对祖国的爱。在这种爱里面,爱的情感是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11](P29)也就是说,新时代要求教师能站在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热爱学生,学生能站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高度敬爱教师,师生感情建立在共筑中国梦的基础之上。简而言之,新时代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期待,仁爱型师生关系则回应了时代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仁爱型师生伦理的基本特征

新时代师生伦理是对传统责任型伦理的超越与发展,既继承了传统型伦理的责任内核,又在克服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建构了责任与仁爱并重的新格局。

新时代的师生伦理建设正在逐步从传统职业伦理转向专业伦理。“所谓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应该遵循的基本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12]《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师德为先”的师生伦理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二是教师个人的修养与行为。从“师德为先”的理念与内容看,“热爱”“关爱”“感染”等情感性价值是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在教学实践中情意缺失已经成为现代师德建设中的瓶颈,仁爱型师生伦理因具有以下鲜明特征而具有纠偏价值。

1.自觉性

责任型伦理有关责权的划分明确,主要依靠道德律条等外在力量约束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和他律性。仁爱型伦理在重视他律性的前提下,强调依靠人心底的道德律等内在力量规范教育行为,倡导自觉自愿原则。

(1)教师自觉依法从教。标准先行是师生关系的有力保障。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是有严格执行标准的,师生关系以标准制度的形式确立,体现国家层面对师生责任的明确划分。教育制度分三个层级:国家和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制度、行业制度和学校层面的制度。我国行业制度尚不够完善,目前的教师道德标准体系是“二位一体”的,即标准主要由国家和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学校层面进行细化和具体化。从1984 年我国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到2018 年教育部颁布《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三个文件,经过三十多年的“标准”建设,我国已建构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师德专业标准体系。新时代的师德规范,在责任层面对教师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了职业行为的责任和使命意识,明确了师德底线;在仁爱层面对教师则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倡导职业行为的爱敬和献身情怀,指明了师德的发展方向。仁爱型师生伦理要求教师不但要执行专业标准,而且要做到自觉执行,即不是借助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是依靠内心信念来完成。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发自内心理解、认同教师行为规范,并把它内化为教学行为的指南,自觉践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要求,表现出师德的自觉性。

(2)学生自愿守则从师。以往我们在讨论师德时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即单向度强调教师的责任和情感态度,而忽视学生的反向力量。新时代重视学生规范体系的建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职责。我国从1981 年发布《小学生守则》,到2015 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 年修订)》,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逐步建构起较为成熟的学生守则体系。新时代的学生守则体系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理念引领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如第5 条“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就强调了学生要以亲善的态度学会交往,在师生关系中自愿恪守规则,尊师重道,虚心向学,在与人交往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互爱性

责任型伦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更重视教书。仁爱型伦理在重视师生责任的双向性之外,更强调互尊互爱的情意价值。当然,师生之爱虽是双向交互的,但爱的性质具有本质区别。

(1)教师爱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关爱和保护为前提的,具有呵护的特质。新课改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是指向大多数人,而是面向全体。教师在理念上要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实现教育的公平。在教育行为上,教师要向处于不利处境的学生倾斜。这就要求教师能了解学生,洞察现实校园生活中各类学生的处境,保护好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现实生活中,如果教师对学生保护不力,就会导致校园欺凌等道德失范行为像一股暗流潜伏在学生之间,有的甚至会引发校园暴力。教育部等部门2016 年颁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7 年颁布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这一方面说明校园欺凌问题之严重、整治之迫切;另一方面也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要具有仁爱之心,在坚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特别关爱校园中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以仁爱原则弥补公平原则。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类型分布面积见图4,可见研究区内Ⅰ~Ⅲ类水占总面积的40.1%,Ⅳ,Ⅴ类水占总面积59.9%,总体水质一般,分析原因主要有:①城市建设、人口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长;②烟台地区盛产大樱桃、苹果、葡萄、蓝莓等,近年来农民在追求经济作物产量、质量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忽视了其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使水质变差;③地下水开采无规范措施,监管薄弱,烟台属缺水地区,枯水期大量开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海水入侵面积逐年加大,水质变差。

(2)学生敬爱老师。学生对教师的爱以尊重和感恩为核心,具有敬爱特质。教育教学工作一般都超越了责任范畴,教师投入了更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反馈对师生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学生的敬爱是衡量师生关系的重要维度,也是教师献身教育的不竭动力。如被誉为中国版“乡村女教师”的支月英老师,她在偏远大山深处,坚持教育理想,以最质朴的感情守护学生,为大山里三代孩子带来了温暖与希望。她在几十年的坚持中不是没有动摇过,但孩子们的热爱和不舍温暖了她,也挽留了她。这就是互爱的力量。无论教育现实多么困难和复杂,有互爱的阳光,教师所有的付出就都有价值。当然,教师也不是完人,在教育这一复杂的活动中也需要学生的理解和信任。由于专业能力和水平不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引发师生冲突。这时学生对教师最好的爱是信任、理解和维护。

3.高尚性

在仁爱型师生伦理中,师生是为了共同的理想聚集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有情怀,学生有信念,师生关系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高尚性。

(1)教师有教育情怀。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教育情怀具有唤醒、引领和激发学生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师生是彼此生活的一部分。这要求教师不能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应当视为一项值得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当作实现生命价值的生活场域。教师热爱学生,源于职业责任,最终要依靠教育情怀,才能持续发展。“教育情怀是指教师执念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13]教师情怀的核心是对国家和民族最深沉的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4](P330)如果教师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具有为国育才的光荣感,不管处境多么艰难,也能在现实中做到关爱学生、激励学生,从育人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同时,教师愈有为国家和民族铸魂育人的责任感,就愈能获得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幸福感。

(2)学生有理想信念。对学生而言,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为谁成为?这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新时代要求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师生情感也要围绕这个共同目标缔结,而对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的爱是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精神动力。学生的理想信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国责任,有为民族复兴而读书的渴求;二是社会关爱,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三是人格修为,主动追求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能促进教学效果,相反,情感的缺席将难以达成良好的预期目标。教师有教育情怀,对教育有独特的理解和见识,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有为国育才的崇高感,学生就能受到感染和鼓舞,模仿和效法老师,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三、新时代仁爱型师生伦理的践行策略

从底线伦理到崇高伦理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动态要求,底线伦理强调的是教育职责,而崇高伦理则凸显教育情怀。责任与仁爱是践行新时代师生伦理的核心价值追求。

1.坚守责任,面向仁爱

教书育人,责任重于泰山,情怀胜于灯塔。师生是学习共同体,应树立从低阶到高阶的伦理目标,逐步实现各自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彼此成就。不触红线是责任底线,仁爱型师生伦理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双方对彼此生命意义的成全。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无怨无悔的奉献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荣获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的特级教师于漪先生,对学生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与关爱,生命与使命同行,堪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她一生致力于“滴灌学生的生命之魂”[15],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人生的价值在奋斗中实现。学生不仅把她当作语文教师,也把她当作人生的引路人,听从她的教诲,树立“一切为了民族”的理想信念,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千钧重担”,努力成长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贡献的人。师生的生命意义在美好的情谊中相互成全。众所周知,彼此成全也是中外优秀教育电影的重要母题。中国的《一生只为一事来》、苏联的《乡村女教师》、美国的《死亡诗社》《自由作家》、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印度的《嗝嗝老师》等作品,都表现了师生在相互激励中获得成功、实现各自生命意义的主题。

2.生命互塑,走向自觉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塑造人、培养人。仁爱型师生伦理围绕人的培养强调师生互相塑造,从自发走向自觉。

(1)教学相长。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教师和学生应在教学活动中明确各自的角色、地位、作用和态度。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自觉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专业水平。具体来讲,一是自觉传道授业。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依法依规组织和实施教学;同时对照教师专业标准,自我严格要求,表现出良好的专业修养,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升教学质量。二是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应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学习,勤奋努力,遵循共同的教育理念与交往原则,实现共同成长。

(2)精神互塑。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完成教学的前提,也是一种课程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再塑生命的人》通过沙利文老师与盲人海伦的教育故事说明美好的师生关系能再塑学生的生命。同样,教师的精神也可以经由学生再塑。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讲述了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的女教师奈娜·玛瑟带领全校最差班的学生逆袭成功的故事。女教师身体有残疾,多次求职受挫,而学生们出身贫穷,教育环境恶劣,因为是靠教育均衡政策进入名校,所以受到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歧视,师生双方都处于不利地位。但最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自卑,成长为自强不息的人。女教师也在激发学生中学会坚强,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我国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大力推行“国培”计划等职后培训,目的就是激发教师自我成长。一起成长的师生才能在共同学习中获得成就,在彼此欣赏中学会爱与理解,再塑精神生命。

3.以仁育爱,共担使命

教师专业伦理要求教师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对各种社会关系做出专业判断。在传统师生关系中,大多数教师重视教师一方的付出,而忽视学生的回馈。新时代师生伦理强调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在学习与交往中,应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师生关系从以往的相互配合走向相互推动。

(1)教书育人。在教育中,仁爱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基础之上的。仁爱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一种高尚道德原则。教师对教育有发自内心的热爱,相信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和力量,就会对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教师积极的态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亲近学生。师生关系是衡量师生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应走近学生,喜爱学生。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作为人生三乐之一。教师以自身的快乐感染人,让学生在师生交往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让学生在校园中快乐地生活。二是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业自尊和生活自尊,让学生在校园中有尊严地生活。三是激励学生。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在校园有成就地生活。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2)读书成人。在师生关系中,以往的论述还存在一个理论盲点,那就是过分强调教师的教书责任而忽视学生读书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和错位。现实中教育问题诸多,师生矛盾不断,多数是因为教书与读书的责任划分不清。一旦出现问题,舆论又多把责任指向教师。当然,教师自身需要反省,但如果学生不以读书为务,或者根本不肯读书,那就不能完全归因于教师。“只有那种既说明了我们的责任,同时也讲到了我们的权利的理论才能使我们满意。”[16](P123)教育仁爱是双向准则,教师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有权要求学生好好读书,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保持渴求新知的进取精神,发奋读书。只有这样,育人才有效果,成人才有可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促进其读书的内在需求,是教育的生长点,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根源。反之,教师不能提供恰切的教育,学生不能主动读书,就是对师生伦理的最大践踏。

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实现中国的教育梦,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敬业精神来自职业梦想,学生的奋斗精神来自人生梦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实现国家的教育梦想。

猜你喜欢

仁爱师德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