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生物多样性特点及召开COP15的优势

2021-11-24

创造 2021年9期
关键词:云南生物生态

郭 山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定于2021年10月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COP15在中国举办,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认可,举办地落地昆明,是云南生物多样性、气候条件等综合因素的胜出。

一、COP15的基本情况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1992年在巴西地球高峰会议上达成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有三个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现在,195个国家和欧盟已经加入了这一协定。COP15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各国及全球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范围内的工作蓝图,帮助人类社会步入正轨,以便在2050年之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愿景。

二、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当今,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公众关注,成为政治和企业议程的一部分,虽然生物多样性得到的关注远不及气候变化,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命运息息相关。2019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出明确警告,指出目前自然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坏,给人类的福祉造成了严重影响,并导致上百万物种濒临灭绝。

中国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变成了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具体体现在:一是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工作,建立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体系。面对全球生态环境风险,中国的政策体系及其实施经验对2020年以后全球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自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以来,中国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加强就地和搬迁地保护、推动公众参与、深化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中国致力于在制定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方面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国际社会认为,“爱知目标”实施并不理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形势十分严峻,直接威胁到人类的食品、健康、安全等福祉。所以,国际社会期待COP15能够制定一个新的《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建立有效的资源调动、执行机制和考核机制,彻底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框架”是本次大会的“热点”“难点”“看点”和“亮点”。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发出“春城之邀”不难看出:作为举办COP15的东道国,中国决心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庄严承诺和杰出贡献,并与其他国家一道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功范例,在制定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方面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

三、云南生物多样性特点及在云南召开COP15的优势

(一)云南生物多样性特点

1.生态系统类型极为丰富。云南涵盖了从热带到寒带,从水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从自养到异养的各种生物种类和生态类型,堪称世界生态类型的缩影。沿着云南六大水系河谷,可以见到较大面积的“河谷型萨王纳植物群落”“河谷型马基植物群落”,为我国特有的植被类型。云南各地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农业、林业生态系统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红河哈尼梯田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丰富性:云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堪称世界生态类型的缩影。云南国土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但却有12个植被型、34个植被亚型、445个群系和数量众多的植物群丛。它们涵盖了从热带到寒带,从水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从自养到异养的各种生物种类和生态类型。按群系划分,云南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有445种,分别属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竹林、稀树灌木草丛、灌丛、草甸、湿地植被等12个植被型或植被亚型。

特有性:由于云南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植物类群分化发展激烈,形成了众多的地区特有属和特有种,尤其是滇西北横断山区、干热河谷地区、滇东南岩溶地区及迎东南季风的热带山地,植物特有属和特有种相对集中,其中有不少种类是云南植被有关类型的建群种、优势种或标志种。沿着云南六大水系河谷,可以见到较大面积的“河谷型萨王纳植物群落”“河谷型马基植物群落”,为中国特有的植被类型。云南动物类群的情况也类似植物,从而形成许多特有的生态系统。

2.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种质资源也称为遗传资源,是指包含生物全部遗传信息、决定生物各种遗传性状和特征的资源。云南对于种质资源的保护,以抢救、保存、保护野生植物种子最为突出。位于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组织实施了我国生命条形码计划,使我国成为“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iBOL)的四个中心节点之一。云南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植物数千种,其中栽培植物约1000种、主要栽培植物500余种,有200多种起源于云南,占全国的80%,是世界栽培稻、荞麦、茶、甘蔗等作物的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如我国的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3种野生稻,均分布于云南南部至西南部的热带边缘地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稻资源,其物种和生态居群数量均居全国之首,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多达8个水稻及其近缘物种的比较与进化基因组学研究框架,为全球高效发掘与利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勐海在建的国家高原野生稻资源圃,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野生稻资源圃。

3.花卉资源极为丰富。云南是全球花卉观赏植物的主要起源和分布中心,资源极为丰富,是全球公认的“世界花园”。世界主要花卉种类中,云南约有全球1/3的野生种和近缘种。云南还是世界上山茶属植物最重要的发源中心和变异中心,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种山茶花的地区。云南拥有全国最大的菊花种质资源库,花卉新品种研发及无土栽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新品规模居全国第一。云南鲜切花产销量连续25年保持全国领先,鲜花生产面积和产值全球第三,增长速度全球第一,占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花卉出口基地,是全球三大花卉生产中心之一和世界第二大花卉交易中心。云南昆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花卉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具备打造世界一流花卉产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昆明斗南花市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是名副其实的“亚洲花都”。“云花”是全国商品花卉的主要来源。云南省规划,到2022年云花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千亿产业。

4.菌类、竹类和药物资源极为丰富。云南素有“真菌王国”的美誉。目前全球已记载真菌约15万种,中国约占全球种属的10.8%,云南占全球 9.4%。其中,中国特有属34个,云南占有25属。昆明有全球最大的虫草标本馆和虫草菌种基因库。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拥有我国目前保藏量最大、种类最丰富、系统性最强的食用菌标本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所野生菌研究重点实验室)和云南农业大学团队合作,联合多国研究人员开展的全球野生食用菌科学考证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表了考证与循证分类系统,形成了目前最为全面的野生食用菌科学清单。云南还有着丰富的竹类植物资源,是世界竹子种类最多,生态类型和天然竹林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竹类植物种类占全国的50%以上,且特有比例高达60%,有150种以上为云南特有,或国内仅分布于云南。云南有药用植物6157种,占全国总数的55.4%,位居全国第一,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云南白药、三七、天麻以及傣医药是云南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代表。

5.古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云南是地球上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地层古生物集中分布区,也是古老特有物种的遗存中心,拥有大批孑遗物种,是许多重要物种类群起源、分化及分布的关键地区之一。出露在云南的地层,除了尚未发现产生于太古代的地层外,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各地质时代的地层都可以看到,而且发育完整,可以找到丰富的古生物多样性化石。澄江化石地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罗平生物群是世界唯一的“三叠纪研究中心”;禄丰恐龙谷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侏罗纪时期恐龙遗址;元谋古人类化石表明云南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和核心地区。在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没能像云南这样找到从地球生命起源到现代人出现的生物进化的完整化石记录。

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削弱了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全球气温骤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令许多古老的植物幸运地逃过此劫,延续至今。特别是在滇东南地区,由于没有受冰期波及,温暖湿润,成为全球生物界的冰期“避难所”,大量世界珍稀孑遗植物在这里得以保存,比如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华盖木、观光木等,滇东南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古特有植物的多样化中心和古老孑遗物种最后的遗存地。

(二)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云南生物多样性立法、执法及监督机制体制,特别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亮点可以归纳为“5个率先、3个创新、4个确保”:率先在全国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率先在全国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率先在全国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率先在全国探索国家公园新型保护模式,率先在全国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创新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开展林业科技“双十行动”,创新建立较为完备的林业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截至目前,云南建设有1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5个“两山”基地和1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确保生态保护执法力度不减,确保生态保护惩罚并举、打建结合、标本兼治,确保司法监督体系合理构建,确保生态环境问题监管有序、整改有力。

1.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卓有成效。截至目前,依托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景观、物种、自然遗迹等资源,云南共批建自然保护地362处,其中具有世界级重要价值的自然保护地9处,云南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1996年,云南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新型自然保护地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颁布了中国大陆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出台了中国大陆第一批国家公园管理政策与建设标准,形成了国家公园建设的云南模式,为国家试点贡献了云南智慧。目前,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是云南唯一进入国家层面试点的国家公园;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列为“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站;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西部亚热带区域范围内最完整的、最具代表性的高山垂直植被带谱;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边境线上的“珍稀濒危动植物集结地和荟萃地”、滇西南各保护区群动植物物种基因交流“黄金”联结纽带和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缝合线”;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是世界唯一能以石林发育遗迹和石林景观系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貌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高原湖泊与湿地保护明显改善。云南的湿地在较小的景观尺度上具有河流、湖泊、草甸、沼泽、高山、森林一起构成的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在我国湿地类型中独具特色,是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生态系统体系之一。云南湿地共有4大类15个类型,目前有4个国际湿地,涵盖了我国除滨海湿地以外的所有淡水湿地类型,是我国内陆湿地类型最多的内陆省份。云南湿地动植物种类及特有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之一,2020年黑颈鹤迁徙高峰期监测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拉市海国际重要湿地是云南省越冬候鸟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冬候鸟越冬天堂;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已成为国内黑鹳种群最大、最集中、最为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洱源西湖湿地是珍稀鸟类紫水鸡在我国最大、最重要的种群分布地;以滇池为中心的水生、湿生、陆生复合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区域水体自净能力大幅提升,水质达近年最佳。

3.极小种群保护成效显著。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倡议“极小种群”保护,并启动了62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优先保护行动。今年4月13日,云南又形成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征求意见稿),总的名录从62种增加到了101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4种、种子植物97种。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云南在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物种保护措施和保护管理模式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1400只增长至3845只,西黑冠长臂猿、黑颈鹤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旗舰动物拯救保护成效显著。华盖木、漾濞槭、巧家五针松等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种群10万余株,回归3000多株。漾濞槭通过10多年的保护,从最初被发现时全世界仅存4株,如今已经繁育出数万株。这次最新的保护名录里,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滇桐等已经成功“退群”。

4.亚洲象保护力度加大。亚洲象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临沧市。随着对亚洲象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在云南境内活动的亚洲象种群从20世纪80年代的150头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头。近年来,云南积极探索“人象和谐”的亚洲象保护新模式,在全国开创了将野生动物肇事保险纳入商业保险赔付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肇事补偿标准,较好地维护了群众的合法利益。建立亚洲象繁育基地,开展亚洲象人工繁育研究,不断增加亚洲象种群数量。建立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地缓解了人象冲突。在全国建成首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建立专业亚洲象监测救护队伍,维护了辖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5.鸟类和鱼类保护成就巨大。云南地处国际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上,是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省区。种类约占全国已知鸟类种数的65.1%,约为世界种数的9.0%。在中国所记录的1244种鸟类中,有120种在国内仅分布于云南。中国犀鸟谷所在的德宏州盈江县被誉为“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诞生了一批“猎鸟人”变“护鸟人”的生动故事。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云南记录的江河鱼类占全国淡水鱼类种数的39.93%,居全国之首。为保护和恢复土著鱼类的种质资源,云南先后成功突破了47种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将滇池金线鲃等数10种云南珍稀特有鱼类从灭绝边缘挽救回来。为恢复和保护长江中上游珍稀鱼类,昭通市镇雄、威信两县拆除了赤水河流域上的17座小水电站。曲靖市罗平县开展的野生土著鱼驯养繁殖工作,为保护珠江水系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6.生态恢复工程诞生典型精神。近年来,云南通过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建设、退化草原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开展国土山川大绿化,全省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生物多样性保护更有成效,生态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绿色惠民生态产业更有活力,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坚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区。在生态恢复工作过程中,诞生了闻名全国的“杨善洲精神”“西畴精神”和“金沙江畔最美种柳人”“当代愚公陆良八老”等一批先进典型。

7.国际合作成效显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率先在全国提出“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构想,与老挝地方和相关管理部门合作,共同探索在跨边境区域开启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新模式,建立了牢固的中老边境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共建“全球葱园”,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样板。中国科学院依托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缅甸为基地成立了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树立了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正面形象,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合作氛围。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的植物标本馆采集范围覆盖全国、辐射东南亚及“一带一路”等地区,馆藏标本总量达150万份,是我国收集植物类群最全、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区域性标本馆之一,在我国植物分类、生物地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8.民族生态文化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相互促进。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我们梳理了哈尼族、傣族、藏族、彝族、纳西族、布朗族、白族7个云南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每一个民族对其特定的生存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传统知识,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以民族文化和传统信仰为基础的生态保护理念作用凸显。这种对环境的认识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推动可持续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9.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云南绿色能源资源得天独厚。云南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3,水能资源居全国第3,可开发装机容量0.9亿千瓦,居全国第2。地热资源以滇西腾冲地区的分布最为集中,居全国之首。太阳能资源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作为绿色能源大省,云南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处于世界一流、全国领先水平,全国第一家率先推广启用国IV(B)标准车用汽油居全国第一位,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直是我国低碳减排的重要力量,为中国提前实现2020年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推动中国绿色低碳经济做出贡献。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云南大家云集、群星璀璨,历史上有蔡希陶、吴征镒、施立明等老一辈著名的科学家,当代有裴盛基、张亚平、朱有勇、李恒、李德铢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乡土专家”段荣方、排金成等一批坚守在一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层人物的事迹,把学术科研“写在大地上”。

(三)在云南召开COP15的优势

1.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要求及云南的保护实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成效凸显,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作出了积极贡献。

2.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云南特殊的地理区位、复杂的地质板块和地形地势、多样的气候类型等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云南地处全球 36 个生物物种最丰富且倍受威胁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及“印度-缅甸”三大区域的核心和交汇地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地球许多物种的起源地和分化中心,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云南省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最有成效的地区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宣传的“新闻富矿”。

猜你喜欢

云南生物生态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第12话 完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