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哲学基础与价值研究

2021-11-24张丽敏

活力 2021年8期
关键词:三农现代化战略

张丽敏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49)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目前我们做好农业、农民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新形势下振兴乡村的思想和行动指南,更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和现代化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战略性部署。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一)乡村振兴的战略地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新时代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新定位,是解决农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因所在。“关系国计民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宗旨和原则,“重中之重”“根本性问题”突出了“三农”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关键地位。新时期推进城市与农村的深度协调、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农村向现代化的过渡,必须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中国作为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粮食进口大国,“三农”热点问题的有效及时解决事关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展开。只有切实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让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拥有更多的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为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助力攻坚。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包括实现善治、产业繁荣、乡风文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五个维度内容,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化。一是政治层面,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是经济层面,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文化层面,要以乡风文明为保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尤其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乡风文明是振兴之魂,是激发农村生机与活力的治本之策。四是社会生活层面,要把农民生活富裕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缩小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作为主要的着力点,提升农民收入,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我国在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五是生态层面,要把生态宜居作为关键。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历史与现实已反复证明,绿色发展是推动农村振兴的必然途径,必须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我们行动指导,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三)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七条之路”和“五个振兴”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这其中一以贯之的原则和方法是始终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为基础,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前行,艰难迈进关键时刻,乡村振兴仍然需要在诸多工作中下更大功夫。首先,必须坚持不懈地不断巩固精准脱贫的丰硕成果,在保持现有精准帮扶政策总体平衡与稳定的基础上,再次考虑进行更加合理的政策优化与结构调整,为脱贫人口提供稳定就业,防止再次返贫,确保脱贫实效。这是当下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离开这点,其他乡村振兴举措定会大打折扣。其次,在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前提下,推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我国既不能仅仅依靠农业,又不能脱离农业,必须通过多种产业协同发展,拓宽收入渠道,以增加老百姓收入。最后,还要注重优化农村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着力构建乡村善治体系,推动形成廉洁高效的乡村政治环境;重视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充分挖掘其商业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要增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构建更为宜居的新农村。总之,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唯有埋头苦干、稳扎稳打,让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谐统一,乡村才能真正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哲学基础

(一)立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到“三农”问题上,就是从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现状出发。首先,农村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过渡期,城乡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尤其是随着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问题愈演愈烈,衰落亦是必然。其次,当前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很多人把进城务工作为农业的替代生计,导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幅下降,间接降低农业产量。最后,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无法完全融入城市,沦为城市的边缘人。党中央正是立足现实提出要振兴农村、盘活农村经济、让农民更幸福。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农村的具体应用。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乡村振兴正是辩证法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生动案例。一是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7年十九大依据农村发展新变化将其升级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短短20个字将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五个方面联系在一起,鲜明体现了我党运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解决问题。二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目前,城市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乡村却是低水平、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短板。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兼顾城乡共进基础上,以乡村为重点的重要决策。三是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振兴既要重视唤醒农民主人翁意识,鼓励他们成为建设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旁观者,又要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为其提供更多外部支持。

(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求我们要将认识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在农村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农村工作已经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总结概括四十多年农村工作,并结合新形势的理论创新,它源于实践,最终还要服务于实践。

(四)坚持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可以说,“人民至上”贯穿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就蕴含在这一使命和担当中。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老百姓做实事的鲜明例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更坚定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灵活阐释。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代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机结合,在不断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的情况下做出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是党中央对“三农”重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总纲领和总战略布局,增强了老百姓艰苦奋斗、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信念,也为全世界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继承、完善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催生社会分工,而分工又直接使城乡拉开差距,导致城乡二元结构,也就是说,城乡差别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把“工农业结合起来,逐渐消除城乡间的差别”。此外,他们指出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两者不可偏废,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辉煌历史,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三大改造期间,毛泽东同志主张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从而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革命性改造;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采取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其他一系列有助于实现乡村进步的重大举措;江泽民同志对“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作了深刻阐释,指出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新时代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历届国家领导人关于乡村发展的思想,并极具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基层的战略地位、内容、路径等问题作了详细论述,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

(二)指明了新时代农村发展方向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具体到“三农”问题上,不平衡的主要含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指农业和农村发展不充分。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成为当前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不仅如此,党中央还擘画了农村发展的具体蓝图:到2020年,农村发展取得重大进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振兴中国农村,分三个步骤在21世纪中叶,全面改善“三农”现状,使农民生产和生活迈上一个新台阶。新时代为乡村建设作的具体安排,为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指明了道路。我们应紧紧围绕精准脱贫,按照三步走战略,一步一个脚印,按时按质量完成农村发展任务。

(三)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十九大报告用425个字充分明确了农业、乡村和广大农民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关于推进乡村发展的五个基本要求,内容主要涉及延长土地承包期限、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他们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的积极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责任意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准则。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激发了农民参与,形成了一股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由此,中央和地方密切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的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也已初步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大多数乡村却是漫溢着现代性,却远未实现现代化,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发展严重失衡,两者的二元对立结构明显,农村建设已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短板。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党高瞻远瞩,立足于长远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战略性决策。当然,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指农村地区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它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战略任务,包括了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换言之,实施乡村振兴就是要全方位发展乡村,打造坚实的农村经济、组织、文化、生态和人才基础,开启向现代化强国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五)为世界贡献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智慧

农业弱、农村衰、农民穷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尤其是贫困问题已经困扰人类达千年之久,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而中国在摆脱绝对贫困和实现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中国方案行之有效,这就为全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智慧。自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我国脱贫人口累计已达1亿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农村人口基本摆脱绝对贫困,改变农村人口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这一伟大成就是中国为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所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全世界贡献的一份中国力量。目前,全世界仍有10亿多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等大洲和中东地区,这些地区可以充分借鉴中国的基本经验,并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农村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总结我党多年来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工作的基本政策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实状况所作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理论指导。在新时代,必须破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难题,克服重重阻力,突破层层障碍,深入贯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解决好“三农”问题,补足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工作中的短板,扣紧基层振兴要点,筑牢构建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猜你喜欢

三农现代化战略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盘点2021“三农”十大事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稳字当头谋“三农”发展之道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