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交友行为的研究

2021-11-24林孟圆

活力 2021年1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交友心理学

林孟圆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 361005)

引 言

高校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现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他们对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尤为渴求,在交往中不断探索自我,发展自我。如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交友也被大学生视为一种交友的新渠道,网络交友能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在虚拟与现实之中进行情感互动,反映出大学生行为的更广泛的社会心理方面,但当前大部分网络交友行为研究更多对其负面影响进行探讨以及较为关注行为矫正,忽视了其积极作用,因此,本文采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网络交友行为中展现的积极方面,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 教授及其同事创立,这个心理学的新分支主要关注人类的优势和幸福。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中,个体普遍具有积极发展的潜能,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具备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欣赏的和开放的眼光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是实现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必由之路。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解读大学生的网络交友行为的形成,自我决定理论能够解释驱动人类行为的广泛基本需求,包括自主、关系、能力需求,自主需要即自我决定的需要,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中,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能力需要即个体的自我效能,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时,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判断或信念;归属需要即个体需要来自周围环境或他人的关爱、理解、支持,体验等归属感。这些需求的满足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因此被视为人本质的生活目标。

二、大学生网络交友行为的动因

(一)积极情绪情感体验

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可不表明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的安全感,因而在网络上能够无所顾忌地展示自己的情绪,展现自我的风采。能够在虚拟世界中与他人深入交流,展现真实的自我,甚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的推助力,诱发快乐、满足情绪的产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Barbara Fredrickson 教授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扩展理论,他认为积极情感体验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积极情绪会扩展人的思维-行动范畴,当人们的思维-行动范畴拓宽,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创造持久资源。当一个人快乐了,就会强烈渴望通过社交活动、智慧活动或艺术活动进行互动和创造,与他人互动获得的快乐,又能够强化社会支持网络,还可以创造出艺术作品或者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这些美好的经验又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网络正好带来了这种便利,并且网络媒介将文字阅览、画面浏览和声音聆听融为一体,使人们在虚拟世界中与他人的互动中多种感官被同时刺激,让人体验到愉悦、快乐等微妙的心理变化,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网络传媒的这些特征和功能,也正好能够迎合大学生具有的好奇,对新事物、新知识反应迅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相匹配。由于网络的未知属性,一种与众不同、敢于尝试新鲜的良好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促使网络交友的进行。

(二)自主性

在网络中人们有广泛的渠道和方式进行交友、择友,能够摆脱现实条件的束缚,并且在建立关系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建立某种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世界中最普遍的是亲友关系、同学关系,这些关系中受到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显然无法满足个体交往本能的需要。在网络中人们可以跟各种各样的人毫无顾忌地谈天说地,谈得好可以继续深交,话不投机则可以直接“拍屁股走人”,可以不用有过多地顾及。

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在展现自我方面也有更多的自主性。可以创造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自我,文静乖巧的女孩可以嚣张跋扈,而平时调皮淘气的男生也可以变得温柔羞涩。由于不用直接面对彼此,人们可以更加自然大方地展现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或者把自己遇到的开心的、难过的事情传达给网络那头的那个人,也不用担心对方会泄密。

(三)归属感

归属感是个体感觉被他人接纳或被团体认可与接受时的一种感受。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有强烈的爱与被爱以及归属的需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独生子女的身份和邻里的关系淡薄,使得他们在情感交流和社会交流方面薄弱,网络人际交往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工具和补充,而网络具有心理补偿的作用[1],可以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补充和延伸。网络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长选择交友的圈子。一方面这种社交方式打破了固有的壁垒,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社会阶层、地位、年龄等差异,能让个体间产生平等的感受,减少社交焦虑;另一方面,根据自身喜好、专长融入的团体所产生的归属感更加强烈,更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共同爱好是拉进彼此间距离的重要诱因之一。网络交友带来的归属感也能满足个体对关系的需求,帮助个体获得爱与被爱以及接纳与归属的感觉。

(四)胜任感

社会心理学认为,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价值,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人需要了解别人,也会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从社会性发展上来看,大学生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生活空间的拓展,与他人互动、交往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大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中正不断地寻找和确定着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思考着关于自我、成长等问题,有着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任务。他们会通过向他人展现自我,来了解自己,探索自我。互联网为大学生满足自己的价值感,形成自我效能感提供了便利。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从他人身上得到积极的反馈,对提高个体在自我方面的胜任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网络交友行为的积极价值

(一)扩展积极情绪,发展创新思维

网络社交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表露、自由探索的平台,满足了大学生充分社交、自由创造的需要。大学生群体处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积极准备阶段。因此在认知上有更新知识、拓展能力等发展性需求。在网络上进行交友互动能够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能够促进积极情绪产生包括与过去相关的满足、骄傲等,与未来相关的信心、乐观等,以及与现在相关的即时的快感和长久的欣慰产生。这些快乐、放松的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人们在很多生活领域中的适应,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明确安全边界,形成自主交往

大学生正处于发展亲密感的阶段,正经历着恋爱过程,准备步入婚姻殿堂,同时也正在进行职业探索,规划未来的发展。网络社交平台为大学生拓宽交际圈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渠道,网络互动是一种无须面对面的方式,较少受到现实印象管理的限制,更容易流露出真情实感,是一种高效、真实的自我表露。网络社交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形象管理,个体能够通过隐私设置、权限设置、匿名使用等手段设立自己的安全边界,有选择地展现真实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而互联网平台几乎囊括了全部的社会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和浏览偏好“定制式”地获取他人信息,为自主地选择与他人交往提供了充足的心理和现实条件。

(三)创造积极关系,完善社会归属

网络社交平台为大学生维持现有交际圈、拓展新的社交网络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在虚拟网络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个体间的社会地位差异,实现形式上的平等、自由交往。较好地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期望过高、交际圈狭小、缺乏有效交友圈等问题。一方面,网络交友是现实人际互动的补充,大学生网络交友平台的使用是融入合适圈子的一种高效的方式,对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挥个体优势、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网络人际交往能够使个体获取网络归属感,对个体完善社会归属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权衡探索、投入,构建积极自我

网络中大学生可以进行分享和互动,在该条件下,大学生不是简单地使用,而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社交网站的使用对个体的自尊有正向的预测作用[2]。网络的虚拟性和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现实生活中重视社会经验、身份等级等特点,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交友中摆脱现实中的从属地位,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能动性,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认同;通过经验分享、优势展现,向时代展示大学生的魅力,构建自己的“秀场”,实现价值认同。网络平台创设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大学生可以在其中展现自我、表达自我、认同自我,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沉浸于随之而来的高峰体验。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交友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孔子论交友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跟踪导练(二)5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