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刍议

2021-11-24王泽洵

活力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学生

王泽洵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广汉 618307)

引 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列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其表述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其总结起来就是,创新是民族国家发展之钥,进步之匙。而随着2014 年9 月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业也进入国家关注的重点。因此,近年来“双创”成为国家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在2035 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而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大学人才的输出,想要在预期时间进入世界前列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校“双创”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和精力,构建一套完善且适应国情的“双创”生态可持续发展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三要素

(一)知识内化

在多方知识共享和交流中获得、理解并吸收相关新知识,改变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模型,从而为创新提供知识储备和支持,以上叫作知识内化。其也是开展“双创”教育成果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和核心目标。知识内化既是对显性知识的掌握吸收,也是对内隐知识的转化和吸收。在“双创”教育发达的国家对内隐知识的重视度要远高于显性知识。内隐知识强调的是实践和认知行为,其严重影响着自身价值目标的完成度和知识的创新性。

(二)意识养成

意识养成是“双创”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心理指标,是激发创造的原生动力。其具有层次性和逻辑先在性。层次性体现在价值观、理想信念、兴趣及动机等方面,其中动机的激发是首要的着力点,兴趣的培养是核心,价值观是最终目标[2]。逻辑先在性表现在对人本质和素质结构的改造,其能激发能力及知识的目标转化;激发创造意识、风险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意识;激发“双创”潜力和动机。

(三)经验形成

经验形成是“双创”的根本目标,是知识实践向能力转化的中间要素。经验是通过知识积累和实践得来,而有效经验的积累就转化为了能力。经验形成包括方法的养成和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双创”教育原则

(一)方向性

“双创”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己任,其必须同道德教育相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同理心。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注重其优良品德的发展弘扬。

(二)广谱性

“双创”教育的对象是在校的所有学生,是一种普及教育而不是个性化的培养,其应在学生的不同学历阶段体现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不是简单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的数量判断,当然也不是创业项目成功与否的质量评判,而应该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判断。[3]其不是商业性的而是革命性的教育。

(三)一体化

“双创”教育必须坚持教学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的一体化,在此过程中需建立科学的协同机制,把多因素多主体考虑其中,协调一切可使用的积极因素和社会资源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特色化

“双创”教育必须坚守四个立场:一是中国立场,借鉴国外“双创”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建立适应新时代中国高教特色的体系;二是学校立场,根据各学校的文理、行业背景和学科特色开展不同特色、不同类型的专业“双创”教育,形成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教育体系;三是学历立场,根据不同学历阶段特色和掌握的知识储备,形成动态视域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四是专业立场,根据各专业的特色设立不同的“双创”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多元化的“双创”教育体系。

三、“双创”源困境的来源

(一)政府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我国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半数的硕士研究生都面临专业危机,绝大部分本科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类压力促进了“双创”在高校的兴起和发展。而许多高校归于政府管理,其就业率与高校的综合指数密切相关,而高校就促使辅导员的绩效与学生就业率直接相关。这就导致政府和高校之间对于开展“双创”教育的诉求不一致。

(二)高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招收条件对其学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忽略了经验。“双创”教师分为三类,即专职、兼职和专业课教师。专职教师的人数最少且学历较高、经验较少,这就造成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不能务实地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兼职教师的人数相对较多,但其时间成本的投入较少且其目的性明确,即获得课题项目从而提升其职称或职务;专业课程教师相对年轻有活力,但其前期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自我能力的提升上,从而忽略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学生“双创”意识的培养。

(三)社会

社会对于“双创”教育的需求是培养大批符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造之才,但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社会化,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偏重理论教育,重视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和学术性,从而不能很好地和当下的经济发展相匹配。

(四)个人

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个性的发展比共性更加重要。当下的“双创”教育是群体性教育,具有潜能的个体容易受到排斥并且个人的特点容易被抹杀、个性的思维容易被扼杀。

四、“双创”教育的困境

目前,国内高校的“双创”教育还在起步阶段,距离党中央对于“双创”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其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不足,各个战线的思想意识还有待提高,利于“双创”发展的政策还不足。本人认为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理念文化

第一,高校学生真正参与“双创”教育的凤毛麟角,大家的“双创”意识和“双创”观念稍显落后或偏颇。在大多数学生眼中“铁饭碗”才是良好的职业归宿,大学期间其更加注重的是本专业课的学习,习惯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模式,这种大众习惯促使“双创”教育只存在于小部分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也导致大部分人缺乏“双创”的基础知识和“双创”过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二,随着国家对高校“双创”政策投入的加大,高校的“双创”活动和课程变得丰富多彩,但大多的活动和课程都停留在“表面”,其成绩并没有纳入学校、教师的考核中,大家对其重视程度就会明显不足。第三,目前高校重理论和文章,轻动手能力和实践的现象较为突出,而“双创”是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实践方向的培养,因此其重要性被大大削弱。第四,大部分高校未将“双创”课程和实践纳入学生的必修课中,且学生对于“双创”的理解有偏差,大多数学生认为“双创”就是要注册公司进行创业,培养未来“企业家”的一类教育。第五,部分高校把“双创”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目的在于减缓就业压力,过于追求数据,没有真正地形成教育合力和良好有效的成果。

(二)现实情况

第一,高校“双创”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方式和理念与党中央的相关文件内容略有偏差,其“双创”队伍没有明确分类。第二,高校进行“双创”教育的教师基本是就业中心的老师或者各专业辅导员,其研究生或博士期间均未从事过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培训或者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未参加过相关的活动,这就导致教学的效果或效率严重不足。第三,专业的“双创”教师年轻化缺乏实践经验,大多专业形教师注重理论的讲解,弱化动手实践操作,而实践是检验成果的有效路径,因此与“双创”的理念有所违背。第四,高校较少引进成功企业家入校讲座,传授“双创”经验,缺乏社会助力和校企联动。第五,教学体系不完整,缺乏科学性、专业化的教材和课程;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第六,评价方式单一,大多数学校仅以创业率作为指标而忽略了其成果的滞后性和后期发展的不定性。第七,政策的落实程度低,从上到下各部门、各级之间的约束性不足造成政策帮扶力度与资金到位情况逐层逐级递减,因此得到的“双创”项目其科技含量低、资金链不足、生命力弱、前景小[4]。

(三)社会环境

高校“双创”的成效本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三者应该形成教育闭环。但就目前而言,社会上创业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对创新创业的认可度较低,没有形成良好的风评;家庭中孩子长辈对其期望偏向于“铁饭碗”式的工作或继续深造,更加的追求平稳和功利;学校举措缺乏针对性,过程缺乏可控性且配套设施不到位[5]。

五、“双创”教育的路径优化

(一)建立“双创”新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双创”经验

首先,把实践系统化,过程化,将其融入“双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体现共性和个性并开展实践活动。其次,在科技园、“双创”基地等已有相对成熟的实践平台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术水平、层次以及年龄等多因素纵向建设个性化平台,又根据学生“双创”能力、成长需求等多维度因素横向建设个性化平台。最后,加强“双创”专业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师管理队伍,从而强化对学生在实践中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把握“双创”之规律,领悟“双创”之真谛。

(二)建立“校—企—家”三方协作的“双创”教育机制

从学校层面出发,应该将“双创”教育定位为主要的教学工作,其负责人应该由校长和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共同担任。这种方式将大大提高“双创”教育在高校内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同时使“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各院校的主管部门所在政府通过对当地企业资源的整合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并参与其中。最后在结合家庭的力量,先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之后通过家长参与机制、教育透明机制、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家长明确知悉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最终形成闭环[6]。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