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
2021-11-24易宇峰
易宇峰
(西华大学,成都 610039)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内容广泛,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教育、民生等各个方面,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门槛相对较低、专业也比较对口。长期以来,大学生主要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在改变农村面貌的同时,也起到了积极的育人效果。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将在大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存在问题
高校大学生对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乡风文明建设在个人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客观上,大学生缺乏直接接触、了解农村的途径。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出生、居住在农村,但对农村并不了解,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很少直接接触农村、农业。进入大学阶段,高校通常位于城市而远离农村,大学生们对新农村更加陌生。主观上,直接开设农科专业的高校较少,绝大部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并不直接和新农村建设相关。同时,也很少有大学生考虑把农村作为个人施展才华的舞台,到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的意愿较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1]”。乡村振兴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没有接触,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中蕴藏的巨大机遇,缺乏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和自觉。特别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内容丰富,对人才资源需求巨大,是大学生建功立业的绝佳舞台。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短板,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服务渠道不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不够。高校首要任务是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具体到乡村振兴中,就是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把高校培养的大量人才输送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其次,高校在新农村建设对高校育人的积极作用方面认识不够。大学生积极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能够很好地极大地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在智育中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强健体魄,深刻体会农业,认识劳动之美,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最后,高校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举措不多。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内容丰富,是大学生最能够直接参与、并迅速体现服务效果的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还仅仅停留在号召参与,或者组织开展短期的志愿服务活动。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就大学生人才培养而言还缺乏有效的融入和考核机制。
二、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就育人过程而言,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重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环节。对大学生的培养,既是一个理论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锻炼的过程。尤其当前的育人过程中,理论学习偏多而实践锻炼偏少,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迫切需要能够正确、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社会实践问题的人才。特别是在农村中,各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卫生等方面五花八门的问题和困难,亟待有技术、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们去解决。校园内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在广阔的实践天地中去消化和加强。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大学生提高了自己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也解决了新农村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大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更加清晰,学习过程也更加充分和完善。
就育人目标而言,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对大学生充分认识国情,充分接触社会、理解农村,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结合,意义重大。农村不仅是农民的农村,更是大学生的农村;大学生的未来,不仅在城市,更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就是当前中国发展最大的国情;大学生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发展自己的德智体美劳。通过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以劳动的形式,把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结合起来。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丽,在劳动中,大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劳动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改造的伟大力量,从而真正地热爱劳动、赞美劳动,以勤奋的劳动创造美好明天;在劳动中,大学生能够发现农村的美、农业的美、农民的美,学会欣赏美、赞美美,并创造美;在劳动中,大学生能够强身健体,锻炼强健的体魄,锻炼健康的心理;在劳动中,把自己的所学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更好地改造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在劳动中,真正感受到伟大的祖国,壮丽的山河,勤劳的人民,幸福的生活,主动提高自己建设祖国、造福人民的自觉性。
就育人效果而言,要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能够真正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人才。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了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广泛需求。农村虽然相对落后,但是发展潜力更大,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教育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能用的人才。当前高等教育已经普及,高校育人就不能仅盯着城市,也要更加聚焦农村;不能仅盯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更要关注第一产业。特别是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范畴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大部分专业都是对口的。要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情况,参与建设的实际效果,纳入对育人效果的评价和考核;把建设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和考核。特别是在思想上,加强对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培养和教育。从育人效果的评价指标,推动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三、推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
首先,要推动高校将新服务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要认真了解、研究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需求,把相关需求和学校的学科建设、学院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突出服务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功能。乡风文明建设涉及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教育、生态等方方面面,和高校的诸多学院和专业有很强的联系。加强高校教育教学和新农村建设的融合,把农村地区建设成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把更多的资源引入农村去。
其次,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既是大学生重要的实践学习内容,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实践环节。目前,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还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组织开展,时间较短、内容较少、效果较差。要加强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教育教学相融合,把理论学习放到农村地区去开展,有规范的课程、学分、考核;加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实习实践工作,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规范化;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实际,鼓励学生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完成自己的课程考核、论文写作、项目申报等环节。
最后,继续建立完善大学生扎根新农村的政策制度。鼓励大学生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主动扎根农村,把参与新农村建设作为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在前期,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积极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情,对新农村建设有兴趣、有能力;在中期,把教育、引导的政策转化为扶持、鼓励的政策,特别是在大学生在农村事业的起步阶段,给予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在后期,要彻底打消大学生扎根农村的包袱和顾虑,鼓励大学生的事业发展,并吸引更多人才的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