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辅导员“新三同”工作模式的思考
2021-11-24张欣
张 欣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上海 20044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在“三全育人”体系下,为了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加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密切联系,对辅导员提出“三同”工作模式的要求。所谓“三同”是指辅导员与大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1]。希望辅导员能深入学生群体中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状况。近年来,针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上海在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过程中,着力探索“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的“新三同”工作法,为辅导员赋能提质。“同场域”希望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在知识理论和思想境界方面主动与学生融合,“接地气”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频率”要求辅导员的思维模式、思想深度、行为逻辑等要能与学生引起共振,在传输的思想价值观上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同成长”希望辅导员保持积极向上的求知欲,主动适应时代的需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保持学习状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职业素养,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对辅导员“新三同”工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能着力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增强高校各个部门和社会形成协同育人工作形态的“黏合力”,有助于“三全育人”体系的实践落地。
一、辅导员“新三同”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1.有助于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实施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从全员育人的角度,辅导员“新三同”工作模式的探索有利于育人队伍的融合,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的成效,让高校辅导员、专业教师、高校各个部门管理人员能够同向同行,共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关照学生,关爱学生,关心学生;从全过程育人角度,辅导员“新三同”工作模式的创新有利于育人过程中资源的整合,通过平台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关注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以辅导员“新三同”工作模式为牵引推动各个环节中各种制度的保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从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辅导员“新三同”工作模式有利于拓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渠道,从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到素质拓展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再到社会实践中的第三课堂,充分彰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从多渠道多维度全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温度”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一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新形势创新辅导员工作机制,推动辅导员“新三同”工作机制的常态化有助开拓辅导员工作平台,扩展辅导员工作思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提升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的“温度”。
3.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维度”
2018年上海市入选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上海教育系统以“三圈三全十育人”的育人理念深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圈”分别指聚焦第一课堂育人的“内圈”、聚焦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和网络育人第三课堂的“中圈”以及聚焦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高校育人的“外圈”。辅导员“新三同”工作模式打破传统工作模式被动的局面,突出了辅导员在“三圈三全十育人”体系下的纽带作用,强有力的推动辅导员更好地联动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学生为本,调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所有环节参与到育人环节当中,打通校园育人“最后一公里”,落实“十大育人”体系。辅导员在此过程中拓展的思政工作的“维度”,使得“三全育人”体系下辅导员的角色赋予了更重要的职能,在该工作模式下担当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4.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准度”
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治地位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同样也面对外国各种声音的质疑。高校学生受到了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深知的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在各领域的激烈竞争,如何让学生认清中国特色和国际至关重要。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坚持“以生为本”,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当下辅导员工作的实际让辅导员通过各个渠道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变“漫灌”式教育为精准的“滴灌”式教育,从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准度”。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新三同”工作开展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形成了以书院制为载体的工作机制,旨在将学校丰富的育人资源有效集聚和下沉到书院,把书院真正打造为学生学习、文化、生活共同体。辅导员与书院导师一同在书院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各种党团活动和学业引领;或有的高校深入学生社区,在社区建立协同育人中心,通过辅导员深入社区了解学生动态,并在社区开展贴近学生需求的活动达到育人效果。以上两种比较主流的模式都是从上层设计方便做出了“三全育人”体系实践的途径,但是辅导员大都还是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工作模式,对“新三同”工作模式的实践开展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育人功能定位的创新转变,在主动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上思路还是比较受限,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缺少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保障
“三全育人”理念本质上要求构建起一个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层面、教学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于一体的多层级的教育体系。多层级的体系要形成协同运作效应,相互分工、相互协作的指导与协调机制是关键[3]。辅导员“新三同”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协同工作机制的保障,更离不开“大思政”的格局。一方面,全校上下各部门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而这个能让这个有思想能够有力落地的保障就是要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或是绩效考核制度,在这样一个制度保障下,全校各部门之间才能更好地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突破不同部门不同分管领域之间的壁垒,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2.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的带来的阻力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除了做好学生日常事务之外,每位辅导员还有各自的工作,例如帮困工作、校友工作、学院团学、学院就业、学院宣传工作等,再加上辅导员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的危机事件,使得大多数辅导员只顾埋头完成这些事务性工作的指标或是达成效果,忘记潜心从中挖掘育人的规律或是积累育人的经验,增加的只是不能抽离于事务性工作的压力,缺少从中总结积累经验的动力。
3.辅导员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高校辅导员对“新三同”的工作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开展工作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模式,或是狭隘地把“新三同”理解成为“老三同”在物理空间上的拓展转变。在认识上理解为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拓宽到学生生活园区,或是加强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加强网络思政。然而,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没有站在“三全育人”高度上认识到我们工作模式需要做出的突破。
三、辅导员“新三同”工作模式的思考
1.辅导员自身要提高思想站位,变被动等待资源为主动发掘平台
“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是贯彻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纵深推进学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改革的可靠办法。辅导员既是“三全育人”的主力军也是该体系下联通各个职能部门的桥梁。辅导员一方面从正面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联合学校学院专业教师、各职能部门和社会资源协同育人,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站位和主观能动性,从被动等待育人资源转变到主动发掘各种育人平台,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队伍的主力军、有力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要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丰富自己的职业技能,形成自己的工作专长和特色,联合组建专业的辅导员团队;主动寻找校内外育人平台,挖掘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丰富第二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指导学生去了解国情、社情、校情,宣扬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2.完善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元素
完善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在辅导员晋升和职称评定中综合各个方面的评价。
首先,在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中增加社区园区管理员评价,考核辅导员在深入学生生活园区开展思政工作的工作情况,引导辅导员多走出办公室走出教室,拓展活动开展空间,把学生活动开展到学生的身边;其次,在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中增加结合校外资源开展活动的元素,考核辅导员在力争校外资源上下功夫的程度,引导辅导员在“新三同”工作模式下主动探寻校内外育人资源;最后,在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中增加单列的个性化的附加考核元素,旨在激励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各领域的专门家,例如有擅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师,有擅长创业创业教育的职业规划师,有擅长在学生活动中加强学生素质拓展的训练师等,鼓励辅导员找到自己的专长领域,进而推进“十大育人”体系的有效实施。
3.高校要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协同育人的“立交桥”
辅导员在“新三同”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整合和空间的保障,形成协同育人的“立交桥”。在空间资源的保障上,需要学校协同各部门保障学生各种活动的开展场地。根据学生活动开展的多样形式,保障功能齐全,个性化的活动场地,有团体辅导的自习室,有开展素质拓展的运动馆,有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活动中心;在队伍资源整合上,形成“大导师”团队,将辅导员、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高校行政管理教师、企业导师都纳入“大导师”的团队中,团队中的成员相互补充,从学生思想、学业、实践等各方面都能对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平台整合中综合线上线下结合育人的新模式,探索线上线下育人的新的传播方式和结合方法。
首先,在空间资源上,辅导员可以把心理工作室、党建工作室、创新创新工作室等带到学生生活园区,给学生生活园区注入新的思想文化和价值引领;辅导员可以进课堂,进课程的备课小组,进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助专业教师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后的社会实践中延伸思政元素的实践,反馈主渠道育人成效形成良好的育人生态;辅导员可以进企业,从企业中汲取良好的企业文化,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学生今后可能从事行业的发展以及当下所面临的困境,聚焦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思想上与学生保持同频共振,从社会中发掘优秀的育人平台和资源,充分发挥“外圈”育人的成效。
其次,在队伍资源的整合上,辅导员应主动联合专业教师、社区管理员、企业导师等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加强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在“新三同”工作模式的牵引下加强落实“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
最后,在平台整合上,重点挖掘线下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线下的学习实践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在线上利用好传播媒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四、结语
辅导员要认识到“新三同”工作模式在新形势下赋予了辅导员更多的功能角色,这需要辅导员在思想上提高站位,站在落实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高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开展工作,促进高校在空间上、资源上、队伍上形成协同育人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