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机制视域中学生思政理论课获得感的提升
2021-11-24袁业清
袁业清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00)
学生获得感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对于所获知识的满足感,提升学生获得感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综合能力。新时代学生思维开阔、个性独特鲜明,他们的心理接受范围、广度和层次不同,以至于每个人的获得感都不一样。因此,研究“心理机制”视域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与心理机制的概述
1.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获得感是指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而产生的可以长久维持下来的满足感,它强调在为我基础上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授课的对象和主体,需要教育、培育、指引其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在学术界没有统一概述,有学者基于主体分析,将其分为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层次[1],本文重点研究学生获得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是指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层面上获得的学习成效和个人对成效的满足程度。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第三条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明确提出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使教育对象由“配角”转为“主角”,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增强学生获得感。
2.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心理机制的内涵
心理机制是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心理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根据学术界论述,可将思政教育接受心理机制概括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体(即学生)心理结构各要素与思政教育接受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方式。[2]它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律,有一定接触的运动过程,它的功能受不同元素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对其进行界定,需要考虑到接受者的能动性及施教方对接受者的影响,不可将思政教育过程简单化,更不能将其分裂开来。接受是一项系统的活动,关注细微处的因素会增强整体实施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主体对信息的内化反应,并且受信息提供方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机制主要强调了主体在思政课教育接受中,在各个因素影响下由需要到认知、化被动为主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化的过程。需要是接受的基本前提,个人的行为决定于他自己的需求和自由意志,只有根据个人的主观需要、愿望和利益,才能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且从内部接受这种认知。接受是一个过程,主体接受教育既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一般来说,积极接受达到内化过程的时间通常较短,被动接受过程较长。由此可见,加强教育的意义在于缩短内化时间和增强内化效果。
二、学生获得感和接受心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1.心理动力机制是学生获得感的重要前提
学生获得感并不是说来就来的,是根据受教育主体的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心理倾向在教育接受活动中发生动力作用产生的。需要是接受主体产生接受行为的驱动力,是产生接受行为的必要前提。行为的产生以人的需要为基础,学生接受教育是以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需要为基础。接受动机促使接受行为的发生,是接受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必须根据主体的思想偏好选择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引领方式,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效率。兴趣有引领、创新和促进的作用,兴趣使教育保持愉快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也会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而达到更深的获得感。
2.心理选择机制是学生获得感的核心要素
首先,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心理选择的先决条件,受众要么在自己选择的标准中理智地挑出有用信息,要么就随波逐流,被动接受环境的给予。其次,内容的有用性是心理选择的现实要求,受众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内容,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的。最后,文化的潜移默化性是心理选择的隐蔽因素,每个人都生长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其行为、观念、习惯都不断受某种文化模式的塑造和熏陶,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标志。鉴于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或者受周边群体的影响选择接受有用的知识。但是这样的选择目的性和功利性较强,通常与教育的初衷相矛盾。受教育者的心理选择与思政课获得感有紧密联系,前者选择随后者是否符合正确价值观、自身发展特点等因素而产生变化。
3.心理引入机制是学生获得感的重要保障
在思政教育中,引入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心理教育机制,能增强实效性。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认同,对于个体来说,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很难达到预想目标,灌输和传授都需要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一个适当的心理引入机制帮助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不断地思考、调节和发展。“教育必须培养人们的自我决定能力,培养人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3]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双向互动平台,给个人自由的表达机会,将期望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通过内化吸收转化为自身价值观。一方面,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意识、个性差异,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完善自我认知的心理机制;另一方面,执行手段有机地与心理接受相结合,教师和学生适当的对话和沟通相对于灌输更有效,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思想政治课学生获得感接受心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施教内容难以满足
有深度、难度适宜、说理有吸引力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传统思政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跟着教案走,缺乏创新性和说服力,案例也缺乏吸引力,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新时期的学生,思想相对更活跃,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会表现出不感兴趣、厌烦的情绪,甚至认为这是无用的。
2.主动学习动力不强
思政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对其兴趣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强,对教师传递的思政教育信息没有系统学习、认知和储存的过程,也不存在真正的理解和接受,更不用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换句话说,思政教育并没有融入接受者的认知心理过程,甚至超越了学生想要学习、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获得感预设不足,动力不强。
3.传授方式相对狭窄
传授方式是增强学生获得感不可或缺的桥梁,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通过教学活动增加学生获得感。随着教育逐步现代化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今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更加方便、快捷,他们无法通过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提升获得感。目前,部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弱,很少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移动设备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教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无法满足,进而影响学生的满意度。
四、思政课学生获得感接受心理机制的建构
学生的思政理论课学习正是由于各自心理接受程度及维度的不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思政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渠道,为了有效提升学生获得感,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努力构建健康高效的思政理论课堂。
1.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思政理论课要求教师充实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教育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把握,把深刻的道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一方面,以国情教育为主题,开展国家形势教育,这是思政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近社会,尽快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国情教育要强调教育的生活化,让国情教学的内容反映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又促进思政理论课的完善,使之成为学生热爱的课程。要加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流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产生聚合效应,提高学生的认识、价值判断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以便能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携手共成长。另一方面,坚持以理想信念为重点的价值观培育,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风气更甚,学生价值观教育受到影响。学校思政理论课要立足新时代大环境,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2.提升学生认同度
提高学生的认同感是深化思政理论课获得感的重要基础。首先,利用多视觉和动画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想象力和理解力,提高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率。其次,发挥好记忆功能。记忆是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过程中感性上升理性的桥梁,通过将所学知识内化并记忆,增强对理论课的认同感并主动整合到自我认知体系。最后,思维和主体机制相互交融。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思想的深度、延展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研究性教育尊重学生在思政理论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育内容是构成教育活动愉悦感的核心要素,不仅是知识传播,更是价值引导,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和倡导者,应将基本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清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持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导,在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上下功夫,扩展新颖别致的教育素材,增加教育过程的愉悦感。
3.建立多平台协同机制
心理接受机制的范围和规模与心理教育不可分割,心理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先决条件,思政教育必须以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为基础。思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研究人心理活动的科学有相似性,基于此,学校思政理论课应与心理教育的融合需要有相应的协调机构,统筹两个学科教学内容,或者至少在两个学科之间建立一个联系平台,以确保双边交互的可能,促进两个学科的融合。同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优势,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构建网络化平台,借助校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课堂、互联网平台、学生实践活动多方联动协同。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善于接受新事物。这些平台,能扩大学生的心理接受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其学习意识。另外,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育过程更加灵活。
五、结语
提高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要根据时代特征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并基于学生获得感心理机制研究构建思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