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2021-11-24陈欣苗

现代交际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陈欣苗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句话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成为人们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可见,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课堂教学形式是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020年6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是劳动课将被纳入必修课程,共6个学分。最新公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前言开篇提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变化体现了“劳动”重新回到教育的目标之中。根据最新修订的方案,今后,普通高中应在原来语文、数学、外语等多个科目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为必修学分。

(一)理论逻辑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形态,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1]。劳动不仅发展着世界,还创造了人类,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共产党章程》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在党的性质和宗旨、路线和纲领、指导思想和行动目标等内容中,突出了劳动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中国梦、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新境界。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历史逻辑

劳动教育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我国劳动教育源远流长,历来有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耕”指从事农业劳动,“读”即读书、学习,“耕读传家”,体现了我国古代将劳动和学习视为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历了一个确立、调整、完善的发展历程。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爱劳动”与“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一并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内容。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党实现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领导,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基本原则写入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要求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方针也在调整中完善,劳动是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教育服务功能也发生了新变化,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日益重要。

(三)实践逻辑

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时代新人之“新”,在于新时代青少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使命,这对青少年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对学生而言,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还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贯穿并作用于其他四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基础课”。

虽然我国在劳动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以前劳动教育主要作为德育、智育的一个途径,不具有与其他四育并行的独立地位,“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仍未扭转。从家庭看,个别家长较少让孩子做家务,间接导致个别孩子轻视劳动;从社会看,个别人的劳动观念出现偏差,“重学历、轻技能”;从学校看,有的学校追求分数至上,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

(四)现实的教育意义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劳动观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与人生观、世界观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学习或生活中都会有所表现,而这种表现的过程大都是劳动的过程。人生观、世界观决定着劳动观,劳动观生动地反映着人生观、世界观。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才能自觉强化“辛勤劳动最光荣”的意识,用双手和智慧去创造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仅从劳动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劳动不但创造着有形的物质财富,也在创造着无形的精神财富,劳动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劳动者的精神世界。正确的劳动观,既重视物质财富的产出,又重视精神财富的产出,既重视物质上的回报,又重视精神上的满足。

2.培养学生品质

师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促进师生、生生间的合作行为,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以劳动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学生形成以劳动为荣懒惰为耻的积极思想,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等恶习的影响。[2]在接受劳动教育或劳动体验的过程中,可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的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铺张浪费严重败坏社会风气,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反对铺张浪费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劳动教育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铺张浪费就是在践踏他人的劳动成果。从勤俭节约的教育中,渗透劳动精神,使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3.提升就业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可以说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劳动方式,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艰巨的建设任务,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和分配,使学生懂得劳动具有价值实现和价值交换的社会属性。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为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奠定基础。

二、劳动教育融合思想教育的合力

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引入创新教育思想、工匠精神,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其年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科学原理,以生动有趣案例为载体,以探究活动过程为主线,建立起劳动技术课程梯次递进的教学体系。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劳动教育是创新的载体和基础,作为运转创新教育的环境载体,学校在探索、创设创新教育生态共同体,在创建良性创新空间的路上深入实践,践行创新教育理念。

1.深入实践,搭建课程体系

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技术内涵下的创新课程体系,是构建学生循序渐进知识体系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求知习惯,培养耐心、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劳动实践环节,强化原理和实践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2.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在劳动教育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劳动教育课程升级换代[3],需要课程内容融入创意、创新等要素,从“通识教育”“核心技能”“坚毅品质”“社会研究”“学会创造”等理念定位劳动;课程实施形式深层化,参考项目式学习,引进任务驱动、情境探究、实践实验、协作分享等要素,学生或学习小组自主提出活动方案,记录实施过程,撰写总结报告,参加展示交流;关注劳动教育中技术、工程等价值体现,引导学生真实学习、真实研究、真实创造。在实践过程中把观察、阅读、数据采集、资料检索、研究设计、作品创制、问题解决、创新创造等融为一体,为劳动教育注入活力。

(二)培养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为教育目的,切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工匠精神是对劳动的总结和升华,将认真严谨的态度,贯穿劳动过程,是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4]

1.劳模工匠进校园

以课程设置为中心,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以劳动模范代表、模范讲师开设公开课的方式,用真实生动的故事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堂之上,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课堂之外,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方式,如微视频、公开课,以及灵活多样的互动交流、活动和比赛,构建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学习共同体。

2.传承工匠精神

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培养学生务实的劳动态度,营造认真严谨的劳动和学习氛围。设计与劳动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的各社团之间形成互动,让学生多角度地认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融合路径

(一)理论路径

1.劳动素养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订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可组织劳动技能及劳动知识竞赛,提供成果展示平台,作为评价学生工作能力的一项内容,给用人单位提供参考,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以评促改。

2.提供制度保障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和途径。学校可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在制度的范围内,感受劳动的规范性,提升学生劳动的纪律性。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劳动内容,深化思想教育理念。

3.提供充足的教育时间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主体,要统筹规划劳动和思想教育内容,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落实责任,开设足够的劳动教育课程,提供充足的劳动教育机会。教师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制订劳动强度和时间,使学生能够有始有终,体会到完整劳动过程带来的成功体验感,树立学生对完成劳动内容的信心,这是有效的培育学生思想品质的过程。

(二)实践路径

1.拓展实践场所

学校要提供场所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提升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在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习惯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参加公益劳动,以身作则,完善学生的劳动习惯。鼓励学生参加居民社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5],如春天参加植树节植树活动,冬天可组织学生清扫积雪。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劳动,也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还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学生的劳动习惯,提升他们劳动的社会价值。

2.强化安全保障

在学生的劳动时间过程中,学校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将劳动安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安全教育是思想教育重要的环节,在劳动中树立安全意识,能使学生自觉地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学校要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四、结语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以劳促德、以劳促智、以劳促美”的劳动教育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多维度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在悟中创;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创造劳动。以劳动教育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培养时代新人,全面发展、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