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改革路径*
2021-11-24杜宇童徐剑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杜宇童 徐剑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1981年,美国学者(Spady W·D)率先提出OBE教育模式。[1]该模式被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运用,OBE教育理念也成为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OBE 教育模式本质上是沿着“定义预期学习成果—实现预期学习成果—评估预期学习成果”的主线展开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成果持续评估构成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是以学生学习成果驱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2]从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角度看,就是强调该专业学生实际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3]以当前幼教单位、体育产业机构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需求为标准,科学合理地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确立核心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多方协同作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不能精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学运作的灵魂和指南针,专业核心课程目标的定位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完本课程所达到的高度。传统的课程目标定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改的要求固然看到了培养终身发展所必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人格与品行对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并未真正实现三维目标。在现行的教学活动中,已初步显示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泛化、笼统,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目标高度相似,课程目标定位既没有联系所学内容,也未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差异性,其目标定位牵强、空洞、过于泛化。[4]容易造成既忽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也难以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尴尬局面。
(二)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实际工作衔接不足,难以提升学生保教能力
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应用型课程为主,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工作衔接不足,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明显滞后于学前教育实践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保教能力难以提升。[5]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的核心课程为例,该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其内容与幼儿园工作实际的衔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五大领域课程只是单纯分科设置,缺乏课程联系,没有相互渗透,与幼儿园现行的五大领域相整合的主题活动不符;二是涉及球类运动的实践课程过多,且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幼儿园体育教师所需。如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等各类型球类课程,单看球类课程的内容逻辑体系是全面清晰的,但是仔细查看课程内容不难发现,课程内容多半是技术动作与技能的传授,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运动技能,但没有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体育教育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持,很难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学生毕业后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和胜任幼儿体育教育教学工作。
(三)课程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颖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而调查显示,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模式单一,课堂模式机械化,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没有创新性。“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病较为突出,学生被动地接受,无法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尤其是涉及理论课程时,学生多半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理论无法联系实际。此外,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体现在课堂上睡觉、玩游戏、看其他书籍现象增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流于表面,迫于学分压力,学习十分被动。
(四)课程评价体系僵化,难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内部评价闭环反馈跟踪机制,是权衡教学目标设置与达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核心课程考核体系虽规定了详细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考核范围,但考核形式过于僵化,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在课程期末考试评价,如某体育院校教务处规定一门课程的有效成绩为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虽然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但是形成性评价比重太小。其过重强化了期末考试成绩,而弱化了平时学习过程。这带来了较多的弊端,如学生投机取巧现象严重,在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考试就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取得高分,拿到各类奖学金和荣誉,而对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评却发现其“基本功”不尽人意,学生专业核心素养难以真正实现提升。
二、OBE理念下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思路
(一)锁定专业标准,精确定位课程目标
OBE理念强调“产出导向”与“产出质量”,可采用反向设计的模式确定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在确定了培养什么人的基础之上,分析该类人才所必备的专业标准,每一维度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从而确定“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篮球课程教学目标,需先明晰当前社会需求对学前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再确定其三维目标。当前社会要求幼儿体育教师具备从事学前阶段幼儿篮球的教学能力与组织幼儿篮球竞赛活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把篮球课程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学会篮球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各动作技术要领,并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正确做出篮球动作,完成一套完整技术;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通过篮球技术的学习,掌握幼儿篮球教学的基本方法与小篮球竞赛规则裁判法,具备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教学与组织竞赛的实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通过篮球运动学会团结、合作、拼搏等精神,养成良好的健身运动习惯。
(二)课程内容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往往需要不同领域、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6]因此,在设置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时应该契合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实现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的有机对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关注托幼机构的实际需求,增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加或删减课程内容,合理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占比。对于实践性强的学习内容,可安排在托幼机构完成。其次,有机整合五大领域课程内容。现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求关注生活,走向整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授五大领域的课程内容时,也应将这些课程重新整合,对于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一起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钻研与备课,确保后面重复的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加深与巩固,以便学生能够较好地做好知识迁移。最后,对于球类课程过多,且课程内容不适用于幼儿教学的问题,我们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减少同类应用型课程的占比,重点开设足球、篮球等深受幼儿喜爱的球类运动。同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建议,通过分年龄阶段的案例讲解与实操练习,使学生具备对幼儿进行球类教学的实际能力。
(三)引用BOPPS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
OBE理念倡导学生实际专业素养的提升,重视产出质量。因此,可以把以教学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BOPPS教学模式”引入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教学效果。该模式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六个单元进行学习,分别为课程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课后小结。第一,在学习新内容之前,通过创设疑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程。第二,向学生展示该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我要学什么以及为什么学。第三,了解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知识积累程度与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从而改善教学方法,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第四,进入学习阶段后,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习惯,综合运用从做中学、讨论、示范、试听、阅读、讲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第五,学习新课之后,立即测验,了解学生学习成效以及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对于知识理解类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采取做练习题的形式考察;对于技能技巧类的学习内容,可采用检核表、竞赛、学生展示等形式考察;对于态度价值内的学习内容,可采用态度量表、日记、观察等形式考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要点,总结学习内容,安排延伸学习活动,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采用多元、梯次的考核评价标准,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可针对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不同课程类型,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且注重采用个体差异评价法评价学生,分梯次考核,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致力于提升每位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对于偏理论化的课程,可加大平时分的占比。平时分可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与讲解展示三个环节构成。其中,课堂讨论与讲解展示所占平时分的比例应高达百分之六十,这部分可利用分小组讨论与阐述主要观点、辩论赛、PPT展示与讲解的形式开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偏实践类的课程,除了常规考核方式外,可采用实操演练的方式进行考核,让学生深入到幼教机构中进行实际演练,对每一位同学每一次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结果记录,学生自身进行日志记录,让学生每一次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总结自己的不足,于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三、OBE理念下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策略
(一)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对于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深入学前体育教育的相关机构进行实践操作演练至关重要。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之处、幼儿教学的不确定性以及幼儿发展的无限可能,方可为日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要根据培养需要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搭建帮教新平台。选择实训基地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基地离学校较近。第二,选择幼儿园实训基地时,以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为主,选择企业机构实训基地时,以市级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主。基于以上两点原则,可把学生实践课程的一半学时放到校外实训基地上去完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组织幼儿活动的经历,在真实情境中不断进步。
(二)校内外双导师制,协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本科院校的教师虽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丰厚,但大都缺乏常年的幼儿园及托幼机构工作经历。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需要校内外导师的协同指导。学前教育专业的专职教师可一人担任一部分同学的校内指导教师,同时,每位学生校外也安排一位指导教师,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点评学生每一次的实践活动,以及负责期末的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演练环节,其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检验其是否达到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助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保教实践能力,与OBE成果导向理念趋于吻合。此外,校内导师还可以借助每年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强化学生的专业创新水平,积累科研经验,提升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
(三)专业基本功竞赛,助推学生专业成长
为了进一步促进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实现从学科教育到目标教育的转变,切实检验学生所学所得的成果,同时也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与机会,应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竞赛,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名学生都能借此竞赛展现自我,在专业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得到积极有效的锻炼。“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基本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也与OBE所倡导的产出理念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