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时代意蕴、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
2021-11-24王美鑫
于 嘉,王美鑫,蒋 吉
(辽宁大学 体育教研部,辽宁 沈阳110032)
2021年9月3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指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仍然存在,大学生健康干预亟待加强[1]。大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其体质健康与健康素养提升是民族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2]。高校体育工作作为大学生健康干预的重要手段,在体质健康与健康素养提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理论教学(以下简称体育理论教学)作为学生认知体育价值、获得体育健康知识、深化运动技能、熟悉体育竞赛规则、习得锻炼方法、提升体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育课程实践教学(以下简称体育实践教学)构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两个方面。早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中明确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设置以及目标,提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第四章“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并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传授健康教育知识成为体育教师职责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体育理论教学的核心内容构成。
那么,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如何变革与发展?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在新时代体育教学中肩负怎样的责任? 这些无疑是当前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当下的时代意蕴与现实境遇,并探寻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优化路径。
1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时代意蕴
健康中国战略把个人的体质健康观拓展为全局性、整体健康观。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健康观的提出,超出了日常与狭义的体育健康观,其涵义不仅仅涵盖体质与身体机能健康,而且涵盖现代社会更为宽广的健康观,包括积极应对人们与科技、环境、商业文明、社会道德等互动中引发的各种健康危机。基于此,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理应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加广阔的视域保持与国家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相一致。以“大健康战略”为导向,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教学的时代价值意蕴,长久来看,高校体育教学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而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与体育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并与德育智育交织融合,规范化的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活动可以完美地渗透德育和智育价值元素,最终形成全面育人的合力。区别于高校体育实践教学,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不仅对体育科学知识、体育科学素养、运动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有明确要求,而且还渗透着文化思想、道德审美、生态文明、价值教育、人格养成等方面的德育与智育功能,在体育健康方面的价值追求与任务彰显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担当。
1.1 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动指南,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不可缺失的价值遵循。大学生在年龄和知识结构上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亟待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强化[3]。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包含着公平、正义、平等的体育精神,蕴含着敬业、诚信、友善、爱国的价值元素。体育理论教学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爱国情怀、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理论体系的独特优势。高校体育教学蕴含的体育理论,无论是在体育技能的习得中,还是在体育文化活动中,都能够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增进大学生体育素养,提升其体质健康水平。例如,体育项目规则蕴含着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在体育健儿与国外选手的激烈较量中爱国情怀与敬业拼搏、艰苦朴素的精神得以彰显,团体性体育训练与竞赛中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蕴含着团队协作的精神,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训练模式蕴含着互助友爱精神,体育考评与刻苦训练蕴含着自我突破、勇攀高峰的精神[4],这些都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涵义。大学生在感受国家快速发展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同时,从体育理论教学的实践中体验到体育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不仅体现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需要,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导向。
1.2 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要求,在培养学生品格和关键能力中,要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与合作参与能力。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科教育中融入德育,一方面是道德教育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恪守道德教育原则的切实体现。就高校体育教学而言,体育理论教学不仅仅是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与方法的传授过程,而且是体育品格、体育道德、体育促进社会化的切身习得过程。体育理论教学凭借其独特的学科特征与育人规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体育的比赛规则、公平竞争、团队精神、公平判罚等德育教育要素[5],促进大学生形成顽强拼搏、果断勇敢、追求卓越等意志品质,同时促进其形成懂得尊重对手、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精神品格。通过在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之中渗透德育教育元素,使道德、信念、理想与情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深入人心,理应并且能够实现立德树人时代使命,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体育理论教学的德育功能。
1.3 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基于学科特征的学科知识、关键能力、价值观念与品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获得的体育学科知识、体育核心能力、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品格等[6]。提升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一是传授体育运动知识。众所周知,体育理论教学主要任务就是传授体育运动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科学认识和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传授学生体育运动知识不仅是体育理论教学的根本职责,也是体育理论教学区别其他课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二是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利用体育理论课堂教学、体育理论系列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科学认识,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体质健康的积极意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形成合理的饮食、作息与卫生健康习惯,提升预防疾病、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是树立体育品格。体育理论教学通过课内理论知识讲解、体育思政案例分析、课外体育活动实践与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到自尊、自强与拼搏的体育精神内涵,体悟遵守规则、诚信与公平正义的体育道德,养成尊重对手、团结同伴、勇担责任的体育品格。这些体育品格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备品格,对维系社会良好秩序以及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与社会风尚发挥着正向作用。
2 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现实境遇
2.1 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课程理念陈旧
目前,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是围绕着体育项目活动以及技能传授开展的,其重点工作体现在体育运动技能传授的实践环节。然而,大学生参与体育技能学习仅仅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并不是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全部构成。由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仍然沿用着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对运动技能传授与练习相关的环节较为重视,而对于与健康知识、体育道德、体育价值等密切相关的体育理论教学不够重视,忽视了相关理论教学,使得体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发展极为滞缓[7]。体育实践教学和体育理论教学相互促进,共生发展,是体育教学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多年来,我们只重视体育实践教学的一个方面,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全面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获得,制约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与健康技能的全面发展。近几年来,相关行政机构和学校对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不断重视,但管理制度的源头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体育理论教学成效不足,所取得的效果亦差强人意。鉴于此,要从体育教学理念的根源抓起,强化健康理念,合理安排体育竞技教学,实现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理论教学的和谐共生,促进体育理论教学的正常发展。
2.2 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地位边缘化
高校体育理论内容是依据教育方针、体育教学目的和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开展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改革中,高校体育课程理应承担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增强体质等多重功能与价值,体育理论教学则担负着增进学生体育健康知识,提升体育核心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体育理论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理应愈加凸显。然而,对国内高校体育领域15 位专家访谈发现,80%的专家认为我国高校对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目前的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及评价机制存在缺失现象,体育理论教学环节及知识内容总体占比不高,体育理论教学被边缘化,甚至脱离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之外,这一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体育和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高校忽略体育教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对体育理论教学更是无暇顾及,高校体育工作者认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理论是“虚的”,是次要的[8]。甚至体育理论教学被误解为利用零碎时间,讲解体育保健、体育健康的相关知识即可,对学生开展有组织、系统化的体育理论教学在高校逐渐减少。
2.3 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教学相分离
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看,高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理论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体育健康知识,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消除或者减缓影响体质健康的不利因素,全面预防疾病,提升体育活动的安全性,进而提升生命质量。然而,笔者对国内随机抽查60 所高校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仅有零星化的体育理论教学设计,近90%高校的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教学的内在联系性不强,存在“两张皮”现象。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以运动技能与方法的传授为主,只有在天气、场地等条件不具备开展体育实践教学的情况下,部分教师才会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教学,并且体育理论教学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不足,甚至相当部分的教师会让学生自由活动,不曾开展体育理论教学活动。在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环节,更没有体育理论教学的存在,至于学生自主、自觉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则是以某些体育项目锻炼和文化娱乐、增强体质为目的,也不能算是体育理论的习得活动。我国只有很少的学校开设了系统化的体育理论教学课程,配备了专门的体育理论教师,总体上体育理论教学缺位,且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教学相对独立,处于分离状态[9]。
2.4 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的知识储备方面、体育理论教学技能方面表现不足,虽然体育师资的培养中开设有与体育理论、体育健康相关的课程,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等,但这些课程是围绕着体育运动设计的,而体育运动只是促进健康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等同于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体育理论。体育理论教学以体育与健康、体育价值与功能、体育知识与技术为知识结构,涵盖课程思政、健康知识、疾病与预防、营养与卫生、竞赛规则等内容体系。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实践,体育理论教学应基于现代体育教育体系,开设专门性的理论课程。目前高校培养体育教师的体育实践教学能力的课程与体系相对比较完备,但培养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教学的实践能力尚未形成。在对高校体育教师的随机调查中发现,80%的被调查者体育理论教学的知识储备不足,体育理论教学的基本素养不够。与体育实践教学一样,体育理论教学必然有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组织等教学过程。但是,目前的高校体育师资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的教学安排显然不足,高校体育师资的培养单位并没有构建起体育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高校体育教师的理论教学素养不高,无法完全胜任体育理论教学工作。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整体不高已经阻碍了体育理论教学的发展进程。
3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路径选择
体育课程理论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学责无旁贷。体育理论教学既是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积极探索体育理论教学优化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3.1 革新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理念
国家从战略层面定位体育教学改革,颁布多项指导性政策文件,但高校当前的体育理论教学理念不尽人意[10]。因此,体育理论教学理念革新不仅仅要体现在体育教学的政策层面,而且要切实结合社会发展与国家要求,迎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健康中国战略为体育教学理念革新尤其是体育理论教学理念革新指明了方向。响应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量,无疑是体育理论教学的发展趋势。体育理论教学理念革新要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和要求为引领,消解传统体育教学中对体育理论教学认知的偏见,积极推进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向“大健康”方向深化改革。例如强化体育知识与能力传授的理念,以体育价值、健康知识、预防医学、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等为导向,增加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与方法,将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有机融合于体育教学之中。同时,改善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物质基础,更新体育理论教学的场地和设施,为体育理论教学理念革新提供保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构建健康教育的推进机制。这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要求,也是体育理论教学理念革新的关键。健康中国战略、体育实践教学及体育理论教学三者关联紧密,共生发展。体育理论教学是促进体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实践教学则以推动健康中国发展为目标与价值取向[11]。在高校教育的各相关子系统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总体要求下,体育理论教学因其学科优势,必然承担更多的健康使命。革新体育理论教学理念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围绕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强化体育理论教学的健康理念导向。调整体育理论教学内容结构,明晰体育理论教学所担负的健康责任目标与实施路径。将健康知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安全应急等知识纳入到体育理论教学之中,并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把相关知识与体育实践教学内容相衔接。例如,在篮球传接球的授课中,将如何防止手指挫伤的健康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效果。二是要深化体育理论教学的管理精细化导向。配备体育理论教学人员或通过培训使现有体育师资力量得以强化,制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规章、实施办法,明确专兼职教师的体育理论教学任务与职责,并与体育实践教学人员建立密切的联动工作机制。三是强化教育行政机构管理力度与经费额度增长导向。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定期对体育理论教学进行监督、评价,同时按照高校学生人数、师生比等保障体育理论教学的保障性经费,确保体育实践教学和体育理论教学同步改革。四是优化体育理论教学的考评导向。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不仅可以检验体育理论教学的实施效果,而且能反映出体育理论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的合理性以及目标的达成度。在大学生体育成绩评定中,应当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成绩在总成绩评定中的分数比重,使体育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更加全面、合理。
3.2 优化体育课程理论教学课程模式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理论教学相融合,并且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占比较高。如美国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都设有体育理论教学课程,并且有相对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与管理服务体系。在理论教材中包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等知识,将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理论教学有机融合[12]。基于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积极构建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模式非常必要,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理论教学简单叠加,而是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体育理论教学,并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结合实践教学,以体育运动项目的实践教学为载体,来促进体育理论的学习,实现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功能。
体育实践教学能够引导体育理论教学开展,体育理论教学反过来激励体育实践教学深化,两者相互促进、共生发展。我国的体育实践教学模式相比而言比较成熟,但是体育理论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的初步阶段。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理论教学如何科学整合,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发挥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理论教学的协同共振效能,是体育教学工作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一是体育教学目标任务的融合。大学生接受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是要达到健康的目标,而健康的目标任务不能只盯着技能提升,或者体质健康达到某一水平,要基于健康素养的视角,让大学生拥有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行为的知行合一,不仅懂得体育知识与践行体育,还要从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方面体现理论与技能一体化,即达到高度的体育理论与实践融合。因此,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任务为引领,高校要站在体育教学理论的前沿,开启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引领体育理论教学成为体育教学中的必选项,有效发挥体育理论教学在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关键性作用。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体育理论教学,以体育运动项目的实践教学为载体,达到运动健康的目的,来促进体育理论的学习。二是教学内容的融合。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融入体育实践教学的原理与方法,将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积极开展实践课与理论课的交叉融合,理论课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实践课督促学生学会体育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三是优化体育理论教学方案,修订传统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体育理论教学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之中,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运动处方,例如通过体育实践教学让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掌握体育健身的方法,增强学生健康意识,促进健康习惯的养成,以达成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理论教学的双重体育效能。
3.3 完善体育课程理论教学体系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获得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主要聚焦在运动项目技能教学上,体育理论教学无论是在内容设计上,还是在实际的课时安排上都相对不足,而部分发达国家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主要体现是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并且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在日本体育课程中,学校体育理论教学一直与体育实践教学相融合,并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虽然日本体育课程包括运动实践和体育理论(保健)两大教育领域,但是两部分所涵盖的内容占比几乎相当,且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比较独立。体育理论教学在日本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3]。可见,构建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大健康、大体育”的健康新观念,大学体育课程能够达到体育锻炼对抗亚健康、降低慢性病风险的目的。运用体育锻炼非医疗干预的方式,能够替代部分医疗手段,这是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的有效方法。利用这一方法能够促进慢性病患者、亚健康群体与康复人群逐步回归健康。在这一方法导向下,体育理论教学亦是以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教学活动为平台,以培养健康行为习惯为目标,来规划设计课程内容。为了加强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管理、师资配置等面完善体育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一是明晰体育理论教学课程的目标。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统领,结合体育理论教学的特征与学生对体育理论的需求,制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课程目标,细化课程目标,使之具体、适宜和有操作性。尤其是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学时分布上的占比,消解我国多数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边缘化或者缺失的问题。二是科学规划体育理论教学内容结构。将健康知识与技能、运动营养与保健、安全应急等体育理论教学元素纳入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如运动技能与运动原理、运动与疾病预防、运动与营养摄入、运动与健康生活方式等之间的联系。三是组建体育理论教学团队。在高校成立体育理论教学课程建设部门,具体承担学校体育理论教学的管理、实施与评价等工作。同时,理论教学要拓展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如体育社会学、体育艺术、体育美学等,通过相互渗透,跨界融合,形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合力。此外,拓展体育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通过体育名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主体的影响与熏陶,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促进大学生健康习惯的养成[14]。
3.4 壮大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师资力量
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涵盖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营养与卫生、安全应急等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体育教师担负着将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理论教学有机融合的职责。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教学,需要掌握对应的体育理论知识及具备开展体育理论教学的技能。对体育教师培养方向进行改革,培养具备体育理论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势在必行。对师资力量培养方向的改革,不是对以往体育师资教育制度的全部否定,而是基于体育理论教学需要,明确体育师资教育的目标和规格,优化现有体育师资培养模式,按照体育理论教学的要求,构建提高体育实践与体育理论双重素养的课程体系,培养能够胜任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理论教学的复合型体育教师。
培养具备体育实践与体育理论双重教学技能的教师,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要对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进行深入调查。基于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状态的了解,掌握体育教师从事体育理论教学的工作经历、成果与经验等,明晰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与规则,确定体育教师培养新路径,为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师资的体育理论教学知识与能力储备做好现实考察。二是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对体育教师体育理论教学素养培育的经验,从而为深层次优化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提供参考。美国在体育师资培养方面,不仅培养能够胜任体育实践教学的教师,而且培养能够胜任体育理论教学的教师,这种师资相互补充,有不同侧重[15]。三是基于现实考量和国外先进经验,对于即将走向高校体育教学岗位的在校生,创新复合型体育师资培养模式,倡导并落实体育、教育、健康部门联合培养师资的模式,创新优质师资力量的生成路径。适时加大国外复合型师资的引进力度和对外培养力度,进而强化具有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实践教学复合技能的后备师资力量。四是构建体育理论教学师资资格认证制度,培养机构设立体育理论教育课程,在校体育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学习和考核,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就可以获得体育理论教学教师资格证书,以此督促未来即将走向高校体育工作岗位的教师提升自身的体育理论教学素养与技能。五是对在职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调整现有体育教师培训的目标与模式,实时融入体育理论教学培训课程,快速提升在职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教学水平与能力,从而促进体育理论教学师资的全面提升,为体育理论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提供保障。
4 结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承担着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为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源。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低位徘徊的现实,加强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迫在眉睫。同时,健康中国战略也赋予了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新时代使命,只有对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理念进行革新,优化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课程模式,完善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体系,壮大高校体育师资力量才可能发挥体育理论教学的最大效能,最终把国家健康战略落实到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具体改革发展之中,实现健康中国赋予高校体育教学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