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 项目投融资管理及风险防范研究
2021-11-24
鄄城县重点项目服务中心 山东菏泽 274600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PPP 项目融资模式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融资模式之一。由于其资金需求相对较高,且工程项目较为复杂,对此,需要在应用PPP 项目融资模式的过程中,结合各项风险因素,对相关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合理的应用。
1 PPP 项目概述
1.1 PPP 项目概念
PPP 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中投资合作的一种模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政府拟建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时,由社会资本介入来承担融资、施工、建设、运营项目全周期工作,政府可以通过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或分期付费的方式购买服务,社会资本可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从而实现社会公众福利。
1.2 PPP 项目投资特征
PPP 项目具有程序复杂、周期长、规模大等特点,与传统项目建设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政府不再负责项目融资,其建设资金需由社会资本方融资,政府在运营期内逐年支付相应费用。对于投资规模较大的PPP 项目社会资本方需解决较大的融资金额,银行的融资审核条件也较为严格,所投资本短期内很难收回,可能造成社会资本方的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风险加剧,对于其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2 PPP 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2.1 政治风险
受到PPP 项目自身特点的影响,政治因素往往更容易成为此类项目的风险因素之一,而在PPP 项目融资过程中,主要的政治风险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法律发生变更引发风险问题,主要是由于国家在某个时间段针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而这种调整变化就可能会对PPP 项目的成本投入以及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缺乏稳定性,即在国家对相关政策进行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的情况,而这也会为PPP 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一定的风险问题。
2.2 市场风险
对于PPP 项目而言,其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需求风险以及市场竞争风险,而这些风险的产生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效益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不良竞争、物资需求变化以及施工材料价格波动,都会对PPP 项目的有效落实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影响PPP 项目的顺利开展,从而为各参与主体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3 技术风险
在对PPP 项目进行融资管理的过程中,技术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该项风险主要取决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应用是否科学合理,具体可以将这种风险分为三种,即技术实用性风险、技术可靠性风险以及技术稳定性风险。而不管是在项目建设期间,还是在其运行管理期间,都需要做好技术风险的防控工作。
2.4 金融风险
这种风险问题主要由通货膨胀风险以及银行利率风险组成。其中前者主要是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情况下,产生的风险问题,在调控之下,可能会使PPP 项目出现融资成本提升的情况,包括人力成本、设备成本以及材料成本的上升等等,这会在增加项目成本投入的同时,降低项目的经济收益。后者主要是因为银行贷款利率发生改变,进而产生的投资风险及收益风险。
3 PPP 项目投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3.1 提升项目自身盈利能力
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通过双方精诚合作的方式对项目的建设与运营进行全方位保证,让项目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项目本身来说,盈利能力的有效提升,势必大大降低项目投融资风险,同时也提升了社会资金使用率。项目公司在其中需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纽带作用,提升PPP 项目经营的技术可行性,通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风险上可控等方面来实现对资金投入与成本开支的控制,从而实现对盈利模式的创新,使得项目各成本管控与盈利创收环节设计更具合理性。使项目通过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吸引到更多社会资金,从而依靠项目本身的资产以及收入便可以解决资金问题。此时,各资本方也愿意投资,金融机构方面也愿意提供融资服务,从而创建起良性的盈利模式。
3.2 选择优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社会资本方的优劣将极大影响到项目公司对PPP 项目的正常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对于项目而言,优质的社会资本方不单纯是解决了项目资金来源问题,更能全面提升项目公司的管控能力,规避各项潜在风险,提升项目效益。首先,政府在进行社会资本引进时,可由政府牵头与社会经验方一道共同组成专家组,并以专家组的身份加入社会资本的甄选中来,通过对社会资本的引入规则进行制定与预审,甄别出资本雄厚、自有资金充足、筹融资能力强、内控管理优秀及投资经验丰富的优质社会资本方,将其引入对项目进行投资,并以借助其各项优势提升项目的盈利与抗风险能力。同时政府可以承诺提高其收益率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方利用自有资金加大对项目公司的股权投入,从而降低项目的融资成本,使得项目公司的资本结构更加合理,增加项目的预期收益[3]。
3.3 扩宽融资渠道,提高征信
目前来看,PPP 项目的债务融资多以银行贷款为主,整体来说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且多数银行的贷款期限为10 年以内,而PPP项目的运营回收期在20 年左右,存在较为突出的贷款期间与项目运营回收期错配问题。使得项目在运转过程中承载着较大的风险,如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的整体融资进展,同时也不利于对项目资金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可以尝试运用私募基金、股票、债权以及其他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同时,还可以引进保险基金、设备基金以及养老基金等方式,以上方式对于银行贷款来说,具有贷款周期长、融资成本低等优势,通过将这些方式相结合,使得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使得投融资风险得到了有效分散,在融资成本降低的同时,不会因为一种融资渠道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了整个项目的进展受到严重影响;其次,在提升融资征信方面,在融资过程中,往往以项目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因其自身缺乏历史经营业绩,很难获得高级别的信用评级,此时,想要顺利获得优质低成本的中长期融资工具,还需要项目公司的股东方以及项目利益第三方或者商业机构来为PPP 项目提供增信支持。同时还可以让地方人大常委会出具与之相关的“人大决议书”,将项目列入长期财政预算中,通过政府各项背书,来提升项目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信誉程度[4]。
3.4 加强地方政府信用体系建设
政府部门在PPP 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起到带头作用,要始终坚持守信原则,向社会资本方作出严正承诺,保证认真履行PPP 项目合同,不得以政府领导换届等理由违约,一旦违约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及经济责任。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由政府来对承诺进行改变时,应该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地方政府还应充分意识到自身形象与责任,完善项目的赔偿以及投诉机制,对那些因为政府违约而导致社会资本财产权受到损害的事件进行妥善处理,并且将政府履约以及守信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政府失信记录,通过失信责任追究的方式来对倒查机制进行完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政府还应通过运用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方式来建立起完善的监督体制,要以公开、坦诚的态度面对全社会的监督以及投诉,对自身的监督管理模式进行完善。最后,还应该打消社会资本对政府失信的焦虑以及担忧,可以通过全面展示PPP 项目进展信息的方式来接受社会监督,这样也势必可以有效提升社会资本参与PPP 项目的积极性[5]。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PPP 项目进行投融资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进行考虑,这也使得融资过程变得更加困难,需要克服多个难点。项目公司应该结合PPP 项目的特点与实际规模来对不同方面的风险进行考虑,可以通过尝试从提升项目自身盈利能力、扩展融资渠道、加强地方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入手,从而降低潜在的项目融资风险。同时,项目公司方面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融资管理水平,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促进我国PPP 项目投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