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若干问题分析

2021-11-24丁任重徐志向

南开经济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发展

丁任重 徐志向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形成了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正式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许多新的重要内容和概念范畴加以分析探讨,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而且对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时代背景:“两个大局”

(一)“两个大局”的提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这一饱含历史唯物主义意蕴的论断充分揭示出,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历史性是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属性。对此,恩格斯指出:“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在中国这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是政治经济学历史属性的鲜明写照。那么,如何认识当前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

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②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7.在此,“两个大局”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一方面,从国内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结合中国国情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陆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光明前景。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追求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从历史和世界视角来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滚滚袭来,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涌起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现象相互交织,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都在深度调整,加之中美关系变局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突出体现了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逄锦聚,2020)。

(二)中国正处于“两个大局”中的新发展阶段

“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这两个“没有变”明确指出了我国的最基本国情。当前,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欠发达、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以及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经济发展模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极为迫切。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高科技发展水平尚有差距,我国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是,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变尚需一段时间。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脱贫攻坚顺利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标志着中国这一约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人民生活水平迈向了新的台阶。然而,相继而来的相对贫困问题还将持续存在。三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发展势头强劲。我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并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但是,生产力发展中依然存在创新成果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等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四是,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改革开放行稳致远。我国作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已经展现出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尽管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改革开放却从未中断,我国始终坚持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概言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全”字,蕴含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所有的工作都要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服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变”字,表明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愈发突出,既有各种严峻挑战,也蕴含重大机遇。在正确认识“危”和“机”同时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初心、审时度势、谋求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重要课题。

二、新发展格局:“两大循环”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中的“两大循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充分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要以国内发展为前提,同时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也要融入世界。既要保证国内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循环畅通,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其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由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四个环节共同构成,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不仅支配着生产自身,而且也支配着其他三个环节,并且“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9.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离不开各个环节之间的共同作用。一方面,生产、消费、分配、交换任何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环节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作用,任何环节的中断或者受阻都会引致整个社会生产总过程发生停滞。另一方面,消费、分配、交换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内在要素,是生产本身的内部问题,与生产具有直接同一性。

其二,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正常循环和周转。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一种运动,资本的运动依赖于资本的正常循环与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前者要求资本的各种循环形式的现实统一。一方面,资本的循环必须不停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如果购买阶段停顿,货币资本就会退出流通;如果生产阶段停顿,价值就无法创造,劳动力就会失业;如果销售阶段停顿,流通就会中断,价值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循环本身又要求资本的每种职能形态在一定时间内固定下来。产业资本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职能形态,在每一个阶段的职能作用发挥完成以前,都无法取得转化为新阶段的形式。此外,在保证资本正常循环的基础上还要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主要手段包括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货币回流速度、合理分配价值总量在不同阶段和职能形式中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的比重等。

其三,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明确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6.这就昭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客观现实下,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在马克思看来,工业只有夺得世界市场才能达到强大的地步,“因为在本国的疆界内是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5.。大工业创造了现代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也为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整个社会生产(甚至是个人生产)便具有了世界历史性,因为只有在开放的世界市场,“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可见,世界市场具有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积极参与并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是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两大循环”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包含“两大循环”(高培勇,2021),只是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差异。

首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国内循环为主。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曾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指出:“现在的世界就是一个矛盾的世界”“在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个国际主义的原则下,要学会自力更生,准备没有援助”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78、393.。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为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采取了包括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等一系列压制措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独立自主搞建设”的著名论断。他指出:“没有现代化工业,哪有现代化国防?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⑤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0.这一论述,不仅明确了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而且蕴含了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的发展思想。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并且最终摆脱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的苦难境地。

其次,对外开放阶段——更加注重国际循环。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时代主题转向和平与发展,国内工作重心开始转向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国际市场对中国诸多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1979年,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①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6.这一论述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基调。经济特区的设立和沿海港口城市的陆续开放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打开了窗口,通过对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外引内联有效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此后,中国不断扩大与部分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改革贸易体制,优化贸易结构,先后走出了以“引进来”为主到“走出去”和“引进来”同时并举的开放发展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方针举措,如“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三来一补”“以市场换技术”等。可以说,对外开放四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奠定了基础。

再次,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当前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做的重要研判。一方面,现在国外环境发生了严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现象上升。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一个更加不稳定和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的大战略。另一方面,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其内在要求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受技术变革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出现了整体循环不畅的问题。面对这一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又及时调整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②习近平.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8-25(002).

总之,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为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思路。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空间。顺应需求的增长和变化,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善的生产配套能力、回旋空间大等优势,把发展的重心立足在国内,加快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实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畅通。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要联通国内国际循环,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纵观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国家之间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要在继续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覆盖面,尽可能扩大国家间的要素流通范围,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理论阐释:“两个奇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在理论上阐释“两个奇迹”背后所蕴含的经验优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要求。

(一)理论优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列宁在评价马克思的学说时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②列宁. 列宁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9、309.。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改革与发展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印证并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其中,最为宝贵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③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党建,2018(5):6、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旨归,才能使“两个奇迹”得以顺利实现。

(二)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政治基础和前提(裴长洪和彭磊,202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④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可见,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是先进的和进步的。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1.,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两件大事就是实行公有制与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制定了“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形成的共同利益旨向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根本保证,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中国无人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北斗差分仪、中国高铁、中远程弹道导弹、量子通讯、微晶钢、3D打印、港珠澳大桥、2000预警机以及“神舟”和“天宫”的航天实力等一系列重大成就,就是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最好明证。

(三)体制优势: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形式”和“社会生产关系”,从而有效发挥政府的计划调节优势。另一方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内部调节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种通过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和“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的体制模式,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实现优势互补。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两个奇迹”伟大成就的经验之一就在于不断探索如何正确解决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始终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形成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新的理论成果。

(四)政策优势:五年规划与政策统筹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4.该论述揭示出,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当前利益,也要谋求长远发展。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始终践行这一要求,坚持将短期政策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相结合,将宏观、中观、微观政策相协调,既考虑一般性又考虑特殊性,既注重整体性又注重局部性,特别强调政策制定和实施应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五年规划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已经连续制定了14个五年规划,每一个五年规划的目标都得到了顺利实现。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协调,尤其是对金融、财税、产业、科技等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有力保证了全面深化改革稳定有序地推进,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四、增长方式转变新路径:“两碳战略”

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为此,我国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两碳战略”,这一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两碳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署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碳排放量持续增加,气候变暖日益严重,直接造成了热浪、暴雨、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生态系统恶化问题。为此,世界各国纷纷为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制定了方案。结合我国发展现实来看,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两碳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两碳战略”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碳排放量也与日俱增。在中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两碳战略”的提出既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体现。其次,“两碳战略”是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两碳战略”离不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领域的统筹协调。只有始终坚持妥善处理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稳定进步、文化繁荣兴盛之间的关系,才能扎实推进“两碳战略”顺利实施。最后,“两碳战略”是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理念和发展要求,“两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是将科学理念付诸于实践的关键环节。

(二)“两碳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两碳战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涉及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统筹协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43.由此可见,“两碳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生态环境、能源结构、产业布局、生产生活方式等全方位、多领域的合力攻坚。

第一,保护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短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要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碳汇(包括土壤碳汇、海洋碳汇、矿物碳汇、地质碳汇)能力,当务之急是要着重从降低排放量与增强吸收能力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①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尽快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特别是大气污染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将“两碳战略”纳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遵循减少排放与强化吸收两头并重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扩大国土绿化面积,坚持生态修复和防止环境污染并举。

第二,改善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与煤炭依赖度较高、能源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已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要推进能源革命,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一方面,要把优化能源资源结构放在首位,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率,提升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提高新能源技术的渗透力,大力发展可循环能源和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等),保证能源安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和利用效率,有效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强化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以新一轮能源技术变革和结构调整为契机,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同时,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与多层级虚拟电厂平台,提升能源供需调节水平。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8.可见,重视技术进步的绿色价值本身就属于科技创新的规定范畴,“两碳战略”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特别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改变我国的高碳产业结构,将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传统高污染行业。要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碳排放。例如,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要积极推进“减污降碳”行动,加强对工业生产过程与工业产品低碳环保的监管,进一步提高建筑业节能减排标准,尽快推行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方式等。

第四,改变生活方式。“两碳战略”关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从个人层面看,要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杜绝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认真履行垃圾分类、低碳出行、节约用电、光盘行动、绿色消费等环境保护职责,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国家层面看,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传播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呼吁全民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提高环保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创建绿色低碳家庭、绿色低碳社区、绿色低碳学校、绿色低碳机关等调动广大人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五、经济发展模式:两个战略重点

2020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一是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二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二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0,15.这里所提到的“战略支撑”和“战略基点”明确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正确认识和把握两大战略重点的提出背景和实现路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性的现实因应。

(一)两个战略重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方面,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②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71.可见,科技创新处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一是科技创新关乎经济发展质量。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质量变革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生产质量、产品质量和生活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有效供给;效率变革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动力变革就是要发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功能性作用,在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二是科技创新关乎绿色生态和民生福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③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8.创新是手段,绿色是目的,科技创新必须要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特别是在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我们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三是科技创新关乎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发展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原创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只有切实解决这一“卡脖子”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平安中国的目标。

另一方面,扩大内需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近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④习近平. 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N]. 人民日报,2019-11-06(003).这表明,中国拥有扩大内需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一是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内循环和维持经济社会稳定。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在保障和调节社会总产品再生产顺利运行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只要合理引导消费,激发内需潜能就可以促进经济循环畅通。二是有利于抵御国际市场的冲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很容易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冲击,而依靠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发展是提高国内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选择。三是有利于独立自主地进行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拥有发展的绝对自主权。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成功经验表明,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而独立自主又需要强大的国内根基。因此,扩大内需不仅可以提高国内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对外开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实现路径

科技创新要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始终坚持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要始终坚持以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旨向。其具体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时代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要从国家发展层面出发,聚焦全球发展大势,追踪世界科技前沿,统筹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及其长远目标和短期计划。要找准“非对称”赶超战略的实施重点,对重大科研规划需制定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做好保障、引导和服务性工作。为此,中央各部门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要统筹协调,合理分工,定位清晰,权责明确。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政府可以积极作为,而对于一般的竞争性科研领域,则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健全的税收扶持和金融服务。要健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为企业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减轻负担。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力度,推动技术转让所得税免征额度调整,制定科学的税收优惠评估机制,强化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功能。二是发挥政府在创新驱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投资建立一批以科技园、产业园、高新区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三是政府可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初创期中小企业的研发,并给予适当的技改补贴。此外,“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9.。

第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改进人才评价机制,以“破五唯”为契机,认真贯彻《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创新新时代人才评价体系。二是创新人才流动机制,要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制度藩篱,努力推进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之间以及国内外自由有序流动。三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实行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入股、技术入股,凝聚起强大的创新动力。四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要始终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根本导向,继续改革人才引进的各项配套制度,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第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首先,更好发挥政府的保障、激励、服务作用。一方面,要简政放权,简化创新项目审批程序,尽量避免重复检测认证,对于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创新项目可以给予差别化的特批支持。另一方面,要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产权制度、专利制度、融资制度改革,改进政府的采购机制,实现政府采购由“低价优先”向“优质优价”的顺利转变。其次,充分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大学的原创能力。要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前沿技术领域和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引领作用。最后,努力推动“强强联合”,集聚创新优势,强化各国之间在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合作。

(三)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

扩大内需要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实现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首先,畅通国内大循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两个奇迹”伟大成就为新时期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体现了充足的经济实力和日臻完善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发挥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就要求,努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构建完备的现代流通体系。要实现这一点,就应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和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进一步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机制和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优质项目。三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对此,增加收入的关键就在于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努力调节城乡、区域、部门间的分配差距,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契机,提高西部地区收入水平;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提高农业、制造业、工业等行业的收入水平。

其次,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纵观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逐渐趋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要始终秉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积极拓宽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国家间的要素流通范围,提高流通速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保障机制。要以坚决破除非关税贸易壁垒为重点,尽快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协调机制,特别是在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方面要加强政策的衔接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征信体系,严厉打击违信、违规行为。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最后,全面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点就在于扩大消费。要努力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一是要改变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和消费倾向,提高劳动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应着重通过宣传教育倡导现代消费理念,杜绝过度消费、盲目消费、跟风消费。二是要加强对信用消费的金融支持和风险监管。强化对网络诈骗信贷的监督力度,尽快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三是要促进消费形式多元化。加快促进以网络代购、直播带货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严厉打击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提高消费质量和增强消费安全感。四是要努力提升供给体系对消费需求的适配性。在数字化背景下,要借助大数据、云端融合等手段及时全面获取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提前对市场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及时调整生产布局和投资结构,尽可能提高生产性消费的效率。

猜你喜欢

发展
张丽敏:传承路上求新求变求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印刷术的发展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