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新趋势
2021-11-24曾祺
曾祺
邢台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邢台市汽车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河北邢台 054000
在科技创新推动和需求变革的拉动下,汽车产业正在发生全产业链、全环节的系统性创新。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基础,传统车企需要在新格局中进行战略定位的适应性调整。
1 疫情中创下我国汽车的现状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中国汽车行业各项指标整体呈现较大幅度下滑态势,经过2月“断崖式”下跌后,3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恢复,汽车行业复工复产基本完成。湖北省作为中国汽车和零部件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一度面临生产和运输的艰难境地,总体来看,正是由于汽车行业特点的特殊性,一季度汽车制造业成为17大行业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显著的行业,增加值降幅高达26%,远高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的平均值8.4%。随着“两新一重”建设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汽车行业复苏[1]。
2 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新趋势
2.1 加快建立汽车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
汽车供应链是复杂的体系,涉及材料、工艺、装备、技术、人才等,供应链决定了整车企业的质量、成本、技术等方方面面,构筑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决定了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地域上阻隔,使常规的单点采购、全球供应的模式受到挑战,各国都在重新评估汽车供应链的效率与安全性,中国应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一方面,中国应加快打造完整、具有竞争力的汽车供应链。中国作为全球的超大规模汽车市场,产销量超世界整体1/4,具有规模红利,围绕汽车供应链体系,系统梳理的短板、弱项,填平补齐。鼓励企业加强供应链数字化能力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通过以各环节的数字化改造为起点,打通汽车供应链各环节中信息交流的壁垒,逐步实现上下游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融合。建立汽车供应链风险监测机制,动态量化供应链风险程度。另一方面,中国应积极推动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秉持“人类命运同体”理念,在坚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对外合作,与各国一道加强贸易合作和海关协作磋商,打通跨境物流通道壁垒,确保汽车行业跨境供应链通畅。坚定维护全球自由贸易规则,推动全球框架下汽车供应链应急预警体系建设与信息共享。
2.2 5G的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有跨产业、多种技术融合的特点,利用5G技术可以实现汽车工业和通信工业的“两业融合”。国内整车企业、智能网联技术开发企业正在积极与华为、5G网络运营商等合作结盟,运用C-V2X技术的直连及网络两种模式,依据中国车主的驾驶习惯和道路交通特点,研发和测试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互联、车辆与车辆互联以及车辆与行人互联等多项应用场景。5G技术在未来自动驾驶领域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基于5G的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技术可以降低时间延迟及道路参与者的不确定因素,及时通过数据交互完成周围车辆的速度、位置、运行轨迹及状态等数据的采集,弥补传感器在距离和环境的约束缺陷限制,促进从单车自动驾驶到智能交通的升级。截至目前,已经有多家整车、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在封闭或部分开放道路进行基于5G技术的车辆智能网联道路测试。在汽车制造业应用5G技术的未来,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基于5G的工业无线互联网可将工厂内部的人、机、物、料、环进行连接并打通信息孤岛,实现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同时也为智能化无人工厂的实现打下基础[2]。
2.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从目前发展趋势看,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仍将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一方面,各国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及造车新力量不断完善产品、产业链布局,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也不断提升。汽车业咨询机构ABI等多家调研公司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将加速推动电动汽车普及。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创建零排放区、只允许电动汽车进入某些特定区域等,来改善空气质量和民众生活。有专家表示,随着各国汽车产业形态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汽车、交通、信息通信等多行业之间相互赋能,未来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一大发展趋势。日前,百度正式宣布组建智能汽车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新组建的智能汽车公司将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自动驾驶和传统车企的制造技术。此前,腾讯、亚马逊和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进军造车领域或投资电动智能汽车初创公司。电动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不少挑战,包括基础设施不足、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安全性有待提高等。《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电池技术仍有待突破。目前电动汽车所用的锂电池,其电解液易燃,存在着引火和漏液的隐患。尽管能量密度高的固态电池可以克服这些缺陷,实现更长的续航距离,但尚未实现量产、存在成本高等问题。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由购买汽车转为购买出行服务,汽车产业的需求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汽车企业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基础,需要在新格局中进行战略定位的适应性调整。